春節期間,新哥看到一條新聞,美國的全球首例AI律師出庭計劃,被美國多個州律師協會叫停了。原來,美國有一家初創公司,準備用其開發的AI律師為客戶出庭打官司,計劃是在2023年2月22日開庭。
在美國各州律協的強烈反對以及面臨被起訴的威脅下,這家初創公司不得不放棄了這一嘗試。假如這次一炮打響,對律師行業的沖擊極大,訴訟律師首當其沖。真是沒想到,法律行業的人工智能技術真是日新月異啊。無人駕駛還尚未正式上路,這邊人工智能律師就已經準備出庭打官司了。
對于這種技術嘗試,我們法務群體不能當“吃瓜群眾”。不要以為我們不在律所執業就不會受到多大影響。這不,在被迫取消AI律師出庭嘗試后,美國這家初創公司準備將發展重點轉到非訴訟法律事務上了。
與訴訟案件不同的是,企業內部的絕大多數非訴法律事務,可不是必須得持證上崗。不知廣大法務同仁們,有沒有感到壓力山大?在將來的法律就業市場,你的競爭對手不僅有法律同行,還可能會有各種人工智能。
雖然這次嘗試因法律障礙被叫停了,但我相信技術上的障礙已經被突破,這種趨勢終究無法阻擋。各行各業有不少崗位都已經或即將被人工智能取代。現在我們看似還比較有技術含量的工種,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就可能消失。
早在幾年前,我就聽說開發Autocad軟件的歐特克公司已經開發出了能夠自行設計施工圖的軟件。無需設計人員,軟件就能根據建筑方案直接繪制可用于施工的圖紙。那些重復度較高的工作,人工智能都可以通過機器學習后勝任。難怪前陣子比爾蓋茨、馬斯克認為元宇宙、web3.0都是噱頭,只有人工智能才是未來發展方向。我完全相信他們的論斷是對的。
這又讓我想起了那句話,“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我等法律打工人,為了不被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拋棄,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我們不必過于恐慌。我一直認為,與自然科學領域的工作所不同的是,像法律這種社會科學領域的工作,絕對不可能全部都由人工智能來完成。因為,法律工作的對象始終有人為因素在其中,要受到各種人的感性思維影響。機器不會有血有肉,不會有情感。
不過,我們的確需要保持危機感。這種危機感,可以驅使我們思考如何提升、完善自己,打造無法被AI取代的能力。三年前,我在讀完Richard Suskind的《人工智能會搶哪些工作》(The Future of the Professions: How Technology Will Transform the Work of Human Experts)之后,曾經寫過一篇讀后感?,F在有必要把我當時的認識再搬出來重溫:
未來不是不需要法務了,而是越來越需要“高精尖”的法務。除了專業知識和經驗之外,專業工作者需要具備高超的思維能力和溝通能力、共情能力等軟技能,這些正是機器都無法具備的技能。那些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法務工作,終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這次美國的AI律師的出庭嘗試從超速駕駛這樣的交通案件入手,我想就是因為這種案件相對簡單、容易量化且重復率高。因此,我們應該審視一下自己的工作,其中有多少是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工作任務?有多少是“軟技能”含量高的工作任務?如果我們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審下合同、過下OA審批流程,用電話、郵件等答復法律咨詢意見,哪怕是處理一些重復度極高的訴訟案件,那么,我們就極有可能在還沒等到退休就已經被人工智能取代。
新哥大膽猜測,未來企業法務的工作,應該就是“高精尖”法務和具備多專業背景的“跨界”法務,與強大的人工智能法務分工合作。我們的法務工作可能會發生如下的變化:
一
合同審查和談判
那些簡單、格式化的合同文件審查工作,可以完全交由AI完成。例如保密協議、承諾書、銀行保函等法律文件,只需要給AI事先輸入批準、拒絕或修訂特定語句的規則,AI就可以自行完成審批工作。通過事先大量輸入以往人工審查合同的數據和樣本,機器學習完成能夠做到。
在合同談判、溝通以及內部審批的工作流程上,AI也能幫我們節省大量的工作量。
以銷售類合同為例,我們現在的流程通常是這樣的:
客戶用郵件或微信反饋合同意見給我們的銷售人員。我們的銷售人員收到經客戶修訂和批注的合同文件后,自評后將合同文本及相關問題提交評審或發郵件征求相關部門、人員的意見。相關部門審查后,在合同文本上修訂、批注意見后以郵件、微信的形式反饋給銷售人員,或在OA流程上填寫意見反饋后。銷售人員匯總意見后修改合同條款后,繼續通過郵件或微信反饋給客戶再次溝通,或者直接提交相關簽約決策人員決策。
在上述的合同溝通流程中,在引入了AI之后,也許就會變成:
客戶直接在我們公司官網的平臺上傳反饋意見的合同文本(或者發送給指定的人工智能郵箱)。AI在收到合同文件后,根據其中的內容、或者編號等參數直接通知負責該客戶的營銷人員。AI在獨自迅速閱讀客戶反饋的合同文本和意見后,識別與本方合同審查規則不相符的問題。除了能夠自行處理的問題之外,AI將復雜或超出規則之外的問題分配給相關人員審查、決策。在相關人員反饋意見和決策意見后,AI自行按意見處理合同文本,并將結果同時通知客戶以及本方的銷售人員。
如此一來,就可以節省反復溝通過程中所產生的工作量,包括文本處理、電話、郵件溝通的時間等。
二
案件及合規管理
正如開篇提到的新聞報道那樣,AI已經準備代理訴訟案件。即便在近期,出于職業資格和行業保護等原因,AI律師無法直接出庭。但我相信,除了出庭之外的其他案件處理工作都可以交給AI來處理。例如,企業的清欠案件、對供應商的合同欠款案件,重復率極高,訴訟方案和內部的流程都可以固化、標準化。這些案件最適合交給AI來處理。
其實,現在有不少企業內部的案件管理系統,已經具備雛形。這種系統中已經內嵌了事先準備好的訴訟方案、證據清單、答辯狀模板,還根據案件內容自動通知內部的相關人員和部門,通知案件內容以及需要配合的工作或提供的材料等。技術進步之后,就可以讓AI自動生成證據目錄、答辯狀、起訴書等訴訟文件,查找整理相關證據材料、輔助進行訴訟決策等。
至于合規管理,更是可以讓AI來發揮作用。因為合規管理本來重點就在企業內部。通過AI來監控、跟蹤員工的履職行為是否符合相關政策和程序,遠比讓人工的合規專員去跟蹤更為高效、精準和及時。這樣就可以讓合規管理人員的精力集中在公司合規體系建設、合規培訓等更為復雜和更具挑戰性的工作上面。
三
法律管理
對于日常的法律事務,AI更是能夠勝任。去年11月底,OpenAI推出的ChatGPT,以其強大的信息整合和對話能力驚艷了全球。ChatGPT不僅會聊天,還會做題、寫文章、寫代碼、寫情書、寫論文……
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把這個玩意兒引入法律行業的話,很多日常的法律咨詢都不需要律師、法務們來解答了。想想我們法務在日常接聽電話、答復郵件時所處理的那些工作,還有AI搞不定的嗎?甚至業務人員平時請我們法務起草的補充協議、變更協議等,都可以在業務人員輸入各種相關信息、數據之后,由AI自動生成可直接簽約的協議文本。人家學術論文都能寫,還寫不來簡單的協議?
此外,在基于大數據分析的管理診斷、管理決策方面,AI也將大有作為。因為AI的強項就是算法,基于大數據的算法有助于管理層及時發現管理存在的問題并調整管理策略或做出管理決策。例如,通過AI對公司內部不同業務板塊、不同業務部門的合同簽訂、履行情況進行大數據分析,可以有助于我們對客戶進行資信狀況分析、及時采取風險應對方案、調整合同簽約策略、合同風險偏好以及內部管理要求等。
雖然現在也有企業通過OA、ERP在做這些工作,但給人的感覺總還停留在“半自動”的階段,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正由于人工的工作量較大,導致分析的結果也不夠及時、精準。如果將這些工作交給AI來做,也許效率會更高、效果會更好。
以上是我對未來的一些大膽猜測,也許真實情況還會遠超我們的想象。我們現在的科技進步程度,早在二、三十年前,不也是連想都不敢想么?
當那些瑣碎、重復性的工作交由AI處理后,企業也許就不需要現在那么多的法務人員了。能夠保留下來的法務崗位,必定是要能夠處理AI無法勝任的、需要有創意或非標準的復雜工作,包括:審查復雜的、非標準的合同;處理牽涉面較廣、主體較多的法律事務;研究創造性的法律解決方案;跨部門協同;與客戶、合作方談判(好像機器人之間確實沒法兒談);擬定合同管理方案和風險偏好政策等……
挑戰已經來臨,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