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與保健
田景振 周長征
新陳代謝,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人類不可能只有生而無有老、病、死。但是,人類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來減緩生命某一、或多個過程的發生、發展,改善過程的質量。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中,健康與長壽一直是廣大民眾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養生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遍布世界。相對于世界其他地區的養生文化而言,中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由于有著古代哲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的底蘊,所以尤為博大精深。它匯集了我國歷代勞動人民的眾多防病健身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堪稱一棵充滿勃勃生機和濃厚東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樹。
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資料表明,人類的健康與否,壽命長短,取決于五種因素,其中生活習慣因素占60%,遺傳因素占15%,醫療因素占8%,氣候因素占7%,環境因素占10%,可見健康狀況與壽命長短,60%取決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要健康長壽,就應自覺提高養生意識,懂得養生保健的知識和方法,采取科學的生活方式,做自身健康的主宰者。
所謂養生,實際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養生有兩個要點:養正性:即人們應實行正常的、有規律的思維活動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說要保養正氣;順自然:就是要求人們養生不僅要順從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而且還要隨時適應周圍外界環境。
祖國傳統養生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的因素,集中華民族數千年養生文化于一身,以獨特的理論體系為基礎,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為特點,為廣大的養生民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醫所提倡的“治未病”是中醫的最高境界,而養生保健是“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中醫理論中的“辨癥施治”是中醫養生保健的實施基礎,也就是說,中醫提出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身體狀況、生活狀態分別給予養生保健方面的建議,從而達到防病于未發的目的。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提前預防疾病,治未病。
一、中醫養生的來源
養生一詞,原出《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殷商以前,有關于養生文化的記載多來源于一些帶有神話色彩的歷史傳說。如我國傳說中的“陰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環境潮濕加上勞累過度,很多人都得了“關節不利”的毛病。為了擺脫疾病的困擾,他們發明了一種“摔筋骨、動肢節”的養生方法,這種養生方法類似于現代的氣功導引。“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據史料記載,大禹發明了“禹步”,即一種以呼吸運氣結合腳步移動的導引養生方法。
夏商時期最著名的養生家要首推彭祖。根據古代典籍記載,彭祖精于養生,尤善導引行氣及飲食調理,相傳他歷經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歲。固然,活到八百多歲的說法確實有些夸張,但據考證,彭祖實際上是以其命名的一個氏族,這個氏族精于養生,族中長壽之人輩出,并因此而聞名于世,于是產生彭祖享壽八百這類傳說并流傳于后世。
從殷商開始,我國的養生文化有了確切的文字記載。如甲骨文中出現了“沐”、“浴”、“寇帚”之類的字樣。“沐”指洗頭,“浴”指澡身,合在一起就是洗澡之意,強調要重視個人衛生。“寇帚”古時作大掃除講,即強調要打掃集體衛生。西周時期,養生思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專門掌管周王和貴族階層飲食的食醫及專門主管環境衛生的官員。食醫負責調配王室貴族飲食的寒溫、滋味、營養等,非常類似于現代的營養師;而專門主管環境衛生的官員則大致相當于現代的衛生防疫人員。這些養生保健思想出現在幾千年前的古代,是具有極其先進意義的。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養生文化史上的出現的第一個黃金時期。這個時期,百家爭鳴,學術思想非常活躍。史書對當時養生的記載已經十分具體,如《左傳》中記載了秦景公派遣醫和為晉侯治病的故事,醫和診病后說其之病是“近女室,疾如蠱”的結果。已經注意到了房室起居與健康的關系。在先秦諸子的學說中,在養生問題上貢獻最大的要屬儒家和道家。如儒家學說的奠基人孔子主張“知者樂,仁者壽”,并提出了著名的“君子三戒”的養生理論,即“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說君子有三件事要警覺:年輕時,血氣尚未穩定,要警覺貪戀女色;壯年時,血氣旺盛,要警覺爭強好斗;老年時,血氣漸衰,應警覺貪得無厭。孔子提出的“三戒”,極為準確的抓住了不同年齡段人性中的弱點,提醒人們警覺力戒,以善其身,開創階段養生理論之先河。此外孔子還非常重視飲食起居,提出“食不語,寢不言”,即吃飯和睡覺都不要說話,這樣才能保證營養的攝入和睡眠的質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一個著名的養生理論家和積極的實踐者。相傳其活到160多歲,這與他重視養生以及善于在實踐中積累養生的理論和方法是分不開的。他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段話的大意是說人必須遵循地的法規才能生存,土地依賴天象氣候的變化才能生萬物,天象氣候則是依其道即規律而運行,而道就是那些自存的當然,即所謂自然的東西。這是他悟于宇宙之變化,而用于人體養生的原則。提倡人們要順乎自然之道、適應自然之法,也就是順應自然的養生觀。此外,他還提出了“歸真返樸”、“清靜無為”的養生理論,這些對指導后代養生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秦漢至隋唐時期,是中華養生文化的繁榮鼎盛時期。統治階級對長生不老之術出現了狂熱的追求,如秦始皇曾遣數千童男童女赴蓬萊島以尋求仙藥,漢武帝曾建金莖(大銅柱子)來承接甘露以延年益壽。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養生文化的興盛。
這個時期產生了眾多的養生著作,其中最令世人矚目的要算《黃帝內經》,《黃帝內經》的問世使得中醫養生開始有了較為系統的理論,為中醫養生學奠定了基礎。該書匯集了先秦時期的各種養生觀點,并且首次專門從醫學角度探討了養生問題。如《素問·上古天真論》就提到了“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養生原則。此外,《黃帝內經》還記載了許多養生術,如導引、按蹻等。這些養生的理論知識和具體方法對后代產生了深遠影響,引導和帶動中醫養生日趨走向繁榮,后世的各種養生著作,多數是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發展、完善起來的,并且逐漸出現了很多長于養生之術的醫家,如張仲景和華佗等。“醫圣”張仲景提出了“內養正氣、外慎邪氣”的養生經驗,提出了預防為主的養生思想。被譽為“外科鼻祖”的華佗則根據古代的導引法,創立了著名的“五禽戲”。孫思邈,被稱為藥王孫天醫,他總結出養生十三法,包括如:發常梳、目常運、齒常叩、耳常鼓、頭常搖、腰常擺、腹常揉、腳常搓等,這些養生方法皆具有簡單易學、效果確實的特點。
兩宋、金元時期,中醫學出現了流派爭鳴的局面,涌現了以金元四大家為代表的一批養生家。
明清時期,中國養生文化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和廣泛的傳播,當時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也因此得以顯著提高。
民國之時,由于對民族文化遺產全盤否定思潮的盛行,中醫也橫遭摧殘,新的養生著作很少,理論和方法亦無多大創新。新中國建立后,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世界醫學模式在轉變,養生學漸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從文獻整理、經驗總結、現代研究到社會普及等方面,都得到蓬勃的發展,出版了許多養生學專著,學術交流活動也口益頻繁。全國多數中醫藥院校都開設了養生康復類專業,初步培養了一批傳統養生專業人才服務社會。
二、中醫養生的原則與特點
中醫學理論認為精、氣、神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生命根本。中醫養生應立足于協調臟腑,暢通經絡,節欲葆精、調息養氣注重“天人合一”、“陰陽平衡“及“身心合一”的健康觀念,強調養生不可違背自然規律,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形體養護,身心協調,主張“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
中醫養生的特點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從“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念出發,尤其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體內氣化升降、心理與生理等方面的和諧;防重于治,未老養生的未病思想:《黃帝內經》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意即人們從生命開始就要注意養生,如此才能保持健康和未病先防。注意調整陰陽平衡,《內經》言“生之本,本于陰陽”,意即人的形成與生長發展規律離不開陰陽。
三、中醫養生的方法
中醫養生,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的養生方法。其中較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環境養生
環境養生是一種在中醫養生理論指導下,順應地理環境,適應居處環境以趨利避害,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壽的養生方法,它要求人要盡量適應外界環境,創造有利于人類工作、生活、學習的外部條件。
2、起居養生
起居養生是指順應自然變化的規律,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作息時間等的一系列養生措施。人類生活于自然環境中,不僅受其影響制約,而且又在積極適應。中醫認為“天人相應”,自然界有寒來暑往,日月年度的周期性變化,人體的陰陽也跟著產生變化。人們在起居養生上應做到起居有常、勞逸適度等。
3、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在飲食養生方面應注意均衡飲食,合理調配;飲食有節,定時適量; 順應四時,調攝飲食; 一日三餐,各有不同;細嚼慢咽,防病強身。飲食養生切忌暴飲暴食,偏食,節食等等。人們每天都離不開飲食,如果平時就能注意飲食養生,身體將大大受益,有助于防病治病,延年益壽。
4、靜神養生
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因此養神是養生的重中之重。人有喜怒憂傷是很正常的情感變化,但是萬物都是有個度的,過之就有害。養神宜于清靜內守,它使五臟安和,有助于預防疾病和延年益壽。反之暴躁易怒則會導致心情不佳、情志內傷,以至各種身心疾病的產生。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5、運動養生
生命在于運動,經常從事運動練習的人,在重復運動的影響下,各器官、系統的形態、結構和機能能夠得到改善和提高。生病的人需要運動以助于治療疾病,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預防生病。足夠及合理的運動能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提高免疫力的目的。運動養生的形式有散步,跑步,健身操,瑜伽,登山,游泳,武術等。
四、環境養生
環境養生主要包括“自然環境與健康”、“居住環境與健康”以及“室內環境與健康”三個方面。
1、自然環境與健康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又不斷地受到自然界地影響,并在能動地改造和適應自然環境地斗爭中,保障和維持著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即“人與天地相應”。所謂“相應”,既是說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常常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而人體受自然界地影響,也必然相應地發生生理上的適應或病理上的反應。優越的大自然環境是人類得以健康生存的必要條件;相反,大氣污染、水污染以及不良的地理條件則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升高。
居住環境直接影響著人類的身心健康,良好的居住環境,如充足的陽光,適宜的溫度,空氣流通等對人類的日常生活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環境養生對人類的健康至關重要。
總的說來,潔凈而充足的水源,新鮮的空氣,充沛的陽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靜秀麗的景觀等是人類適宜的自然環境。相反,大氣污染、水源污染以及不良的地理條件則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在現實生活中一方面我們要注重保護自然環境,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來改善環境,
2、居住環境與健康
人生大約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住宅環境中度過的,居住的環境經常而且直接影響人類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選擇住宅和建造房屋,創造一個科學合理、舒適清凈的居住環境,對保障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是非常重要的。
要求居住的房屋住宅陽光充足,空氣流通,溫度適宜,避開潮濕、污染。要達到這樣一些基本條件,建房座向選擇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選擇居住地應避開不利于健康的水源、礦藏,避開高壓線強電場、強磁場和有超聲波、放射線的地方,選在自然環境優越的地方。
3、室內環境與健康
創造一個較理想的居室內環境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室內光線充足 ②溫度、濕度適宜。 ③自然通風
五、起居養生
睡眠是維持生命的重要手段, 充足的睡眠對一個人的健康維持是至關重要的。它能夠使人類消除疲勞,調整內臟機能以及儲備能量物質。在生活節奏如此迅速的現代,很多人的作息都不那么規律,出現了所謂的“夜貓子”,“工作狂”。這些生活方式對身體的危害是很大的,只有保證有節律的作息習慣以及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護好革命的本錢,因此起居養生顯得尤為重要。
起居養生法,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傳統的養生原則而合理地安排起居,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方法。起居養生法包括居住環境、居室結構、居室環境和氣候、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其他等。
起居有常,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要順應自然界的晝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變化規律,并要持之以恒。
傳統養生學認為“精、氣、神”為人生之三寶,神為生命的主宰,能夠反映人體的臟腑功能和體現生命的活力,故有“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之說。人們起居有常,作息合理,主要作用就是能夠保養人的精神,使人精力充沛,面色紅潤,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所以清代名醫張隱庵稱:“起居有常,養其神也”。長期的起居無常,作息失度,會使人精神萎靡,面色萎黃,目光呆滯無神。
一日的起居有常:是指人體應按照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則而安排每天的作息時間。中醫認為,一日之內隨著晝夜晨昏陰陽消長的變化,人體的陰陽氣血也進行相應的調節而與之相適應。人體的陽氣在白天運行于外,推動著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進行各種機能活動,所以白天是學習或工作的最佳時機。夜晚人體的陽氣內斂而趨向于里,則有利于機體休息以便恢復精力。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人體內的生物鐘與自然界的晝夜規律相符,按照體內生物鐘的規律而作息,有利于機體的健康。
在古代,人們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這也是中醫說的五臟六腑以及經絡與十二時辰密切相關,掌握規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子時——睡覺保護陽氣,子時是23點到1點的時候,是膽經值班。此時為晝夜更替之時,陽氣虛弱,因此最好用睡覺來養護臟腑。
丑時——肝經造血時間,丑時是1點到3點的時候,是肝經值班。肝臟要解毒造血,就是在這個時候進行,所以不應熬夜。
寅時——號脈的最好時機,寅時是3點到5點的時候,是肺經值班。此時,天剛剛亮,這時候中醫號脈是最準的時候。這個時候往往是肺病患者最愛咳嗽的時間。
卯時——空腹喝水,排出毒素,卯時是5到7點鐘的時候,是大腸經值班。卯時起床后要喝一杯水,以利排便。
辰時——早餐營養要均衡,辰時是7點到9點的時候,是胃值班了。這個時候吃早飯最宜接納食物。
巳時——工作學習的第一個黃金時間,巳時是9到11點,是脾經值班。脾經是主消化的,要吸收營養。這個時候也大腦是最具活力的時候,是一天當中的第一黃金時間,是老人鍛煉身體的最好時候,是上班人最出效率的時候,也是學生效率最高的時候。
午時——睡好午覺養陽氣,午時是11點到13點的時候,是心經值班。心經值班的時候我們要吃午飯、睡午覺。體質陰虛的人午時只需休息半小時到一小時就能起到養陽護心的作用。
未時——保護血管多喝水,未時是13點到15點的時候,是小腸經值班。小腸經吸收食物里的營養送到了血液,這個時候必須要喝一杯水,用來稀釋血液。
申時——工作學習的第二個黃金時間,申時是15點到17點的時候,是膀胱經值班。膀胱經是一條通過腦部的經脈,在申時,氣血容易上輸于腦部,所以學習效率很高。
酉時——預防腎病的最佳時期,酉時是17點到19點,是腎經值班。此時再喝一杯水,可以清洗的腎和膀胱,以遠離腎結石、膀胱癌、腎炎等疾病。
戌時——工作學習的第三個黃金時間,戌時是19點到21點,是心包經值班。是一天當中的第三個黃金段,可以學習、可以散步鍛煉身體。
亥時——準備休息,亥時是21點到23點,是三焦經值班。三焦指連輟五臟六腑的那個網膜狀的區域。一般來說,人體心肺屬上焦,中間脾胃屬中焦,肝腎屬下焦。這時候都應該休息,所以23點前就一定要上床了。
一年的起居有常:是指人體應按照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的規律對起居和日常生活進行適當地調整。一年四季具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特點,生物體也相應具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人體在四季氣候條件下生活,也應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而適當調節自己的起居規律。《黃帝內經》稱“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夜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冬三月,……早臥晚起。”意思是說,四季的作息時間應有所不同,“春夏養陽”宜晚睡早起,而“秋冬養陰”則應“早臥早起”或“早臥晚起”。每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對作息時間適當調整。
在每日起居養生中,還應注意要長期堅持“冷面、溫齒、熱足”的保健方法。
冷面,是指用冷水(水溫20℃左右)洗臉。在一般情況下從水龍頭流出來的自來水基本上就是20℃左右的冷水,可以直接用來洗臉。冷水洗面,可以提神醒腦,使人頭腦更清為醒,特別是早晨用冷水洗臉對大腦有較強的興奮作用,可以迅速驅除倦意,振奮精神。冷水洗面,還可以促進面部的血液循環,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因為冷水的刺激可以使面部和鼻腔的血管收縮,冷水刺激后血管又反射性地進行擴張,一張一弛,既促進了面部的血液循環,改善了面部組織的營養供應,又增強了面部血管和皮膚的彈性,所以除能夠預防疾病外,還有一定的美容作用。
溫齒,是指用溫水(水溫35℃左右)刷牙和漱口。我們知道人體的口腔內的溫度是恒定的,牙齒和牙齦在35℃左右溫度下,才能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如果刷牙或漱口時不注意水溫,經常給牙齒和牙齦以驟冷驟熱的刺激,則可能導致牙齒和牙齦出現各種疾病,使牙齒壽命縮短。特別是在冬季氣候寒冷的時候,刷牙漱口時更要注意用溫水。有研究資料表明,用溫水刷牙有利于牙齒的健康,反之,長期用涼水刷牙,就會出現牙齦萎縮,牙齒松動脫落的現象。
熱足,是指每晚在臨睡前用熱水(水溫在45~50℃)洗泡腳和洗腳。從傳統醫學上講,雙足是人體陽經和陰經的交接地點,有諸多穴位,對全身的氣血運行起重要作用。從現代醫學講,足部為肢體的末端,又處于人體的最低位置,離心臟最遠,血液循環較差。應用熱水泡腳洗腳,從中醫講可以促進人體的氣血運行,并有舒筋活絡,頤養五臟六腑的作用;從西醫講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從而達到增強機體各個器官的生理功能和恢復疲勞的目的。
六、飲食養生
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一日三餐,如何合理的調配飲食,使之更有利于人體健康、滋補養生,是人們所關注的問題,對人類的身體健康影響深遠。健康合理的飲食,能夠保證機體充足的營養,保證機體正常生長發育,完成各種生理功能。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家對飲食方面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因此,我國傳統的中醫藥膳近年來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重視,并有了很大的發展。藥膳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根據人體健康狀況和藥食同源之理,將適當的有藥用功效的食品和適當的中藥相配伍,運用各種烹調技術制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形和特定功效的食品。同時藥膳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不斷探索、積累而逐漸形成的獨具特色的一門臨床實用學科,是中華民族祖先遺留下來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醫學就十分重視飲食調養與健康長壽的辨證關系,它包括食療,即用飲食調理達到養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藥膳,即用食物與藥物配伍制成膳食達到養生防治疾病的作用。藥膳對于人體的健康和和諧確實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我們要使用藥膳來保養自己的身體,同時發揚我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藥膳文化。
藥膳不僅應用于家庭個人,更應應用到一些中醫醫療機構,因為那里 有著各類不同的病人,怎樣的病人應該用什么藥膳,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和醫院配膳室(營養室)的具體烹調下,滿足病人的要求。但盡管大家認為藥膳對養生保健有著重要的意義,可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能夠開展中醫藥膳的中醫院還是比較少。
藥膳的作用:一是預防疾病,增強體質;二是治療疾病,康復保健;三是延年益壽,美容抗衰。藥膳有以下的特點。
1、辨證施膳
氣虛:參棗米飯、山藥湯圓、茯苓包子、益脾餅、大棗粥;血虛:大棗、花生、桂圓、枸杞子;陰虛:生熟地、制首烏、百合、麥冬、龜板膠;陽虛:羊肉、狗肉、鹿茸、鹿角膠
2、因時施膳
春季是萬物生發的季節。《漢書·律歷志》說:“少陽東也,東者動 也,陽氣動物,于時為春。故君子當審時令,節宜調攝,以衛其生。”意思是說,春天陽氣漸漸升騰(少陽),故能使自然界萬物萌動,生機勃勃。外界溫暖的氣候影響著一切生物,善于養生的人們也應根據這‘時令的特點,進行適宜的調養,以保障生命的正常活動。故《黃帝內經》說:“春 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此時人體生理功能為了適應這 一季節氣候的變化,表現在皮膚腠理由冬令的致密而轉疏松,在五臟中肝的功能活動也較為旺盛。故《內經》言“東方青色,入通于肝”,后人又有“春旺于肝”之說。因此,春季的藥膳食療就應適當地注意到這一生理特點。唐代醫家孫思邈提出調味“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即少吃 酸味食物,多吃甜食,以防肝旺克脾,也就是后世養生家提出的“春宜甘平”的養生法。其性味甘平或有清肝作用的藥物和食物有:茯苓、山藥、 薏苡仁、蓮子、胡蘿卜、菠菜、魚鰾、銀耳、木耳、牛乳、枸杞、薺菜、 馬蘭頭、芹菜、小白菜、荸薺、菊花腦等。對于肝氣不旺、氣血兩虛者,亦可選擇黃芪、當歸、人參、桂圓、烏骨雞等進補,以助肝氣順應自然而 正常升發。
夏季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季節,也是萬物生長最茂盛的時令,故《內 經》概括為“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意思是說,夏天三個月中,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其時天空熱氣下降,地氣因而上升 ,自然界植物大多開花結果。夏季對五臟中心的功能活動有一定幫助,故 有“南方赤色,入通于心”的說法。夏季的藥膳食療就應當注意到這一特點。孫思邈提出“夏宜增辛減郁苦”。他認為,夏季心火當令,而苦味人 心,苦多則助心火,而伐克肺金,為了防止肺氣受傷,故多吃辛味,以補 肺氣。現實生活中,夏季膳食還是以甘寒清涼為宜,再適當地加些清心火的食物,以防中暑。另外,夏天多數人食欲減退,脾 胃功能較為遲鈍,故此時的藥膳在總體要求不以“清淡甘平”為原則,有助于開胃消食,若此時運用冬令藥膳,過進肥甘膩補之物,則致呆胃傷脾,影響營養消化吸收,有損健康。所以,夏令宜選擇甘寒清補之品,如西 瓜、黃瓜、綠豆、冬瓜、絲瓜、西紅柿、楊梅、鱔魚、玉竹、百合、薏米 、黃精、石斛、麥冬、沙參、太子參、西洋參、枸杞等。
秋季三月,炎暑漸消,金風送爽,萬物由生長漸趨凋謝,處于收獲的 季節。人體也同樣處于收獲時期。機體已由活躍、外向、支付階段,轉變過渡到沉靜、內向、積蓄的階段。由于夏季消耗多吸收少,秋季要重視補 充營養,調整機能,為冬季的藏精做好充分準備。秋天陽氣由升浮趨于沉 降,生理功能趨于平靜,氣候逐漸轉涼。此時,宜注意補益甘味以益氣。
秋高氣爽,氣候偏于干燥,秋氣應肺,燥氣可耗傷肺陰,使人產生口干咽 燥、干咳少痰、皮膚干燥、便秘等癥狀,這些都是秋季使用藥膳進補時應注意的因素。根據“燥者濡之”的原則,秋天藥膳應選擇甘潤養肺類補品 ,甘潤溫養,既不可過熱,又不能太涼,總體上以不傷陽、不耗陽為度。
同時,在味型的選擇上,秋令肺氣旺,辛味入肺能補肺氣,故應少吃辛味 ,以免肺氣過旺而克肝;多吃酸味,以助肝氣,可以抵御肺旺的克伐。酸味與甘味相合,則可化生陰津以濡潤秋燥,所以,秋季制作藥膳常選的藥 物和食物有百合、沙參、麥冬、阿膠、石斛、銀耳、甘蔗、柿子、梨、荸 薺、菠蘿、香蕉等。
冬季三月,氣候由涼爽轉為寒冷,自然界萬物凋謝;朔風凜冽,甚至 大雪紛飛,銀裝素裹,有些生物則自行蟄伏(亦謂冬眠)。《黃帝內經》概 括冬季特點稱“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意思是說,冬季三個月,自然界萬物處于閉藏狀態,氣候嚴寒,水結冰,地凍裂,陰寒盛,陽 氣衰。故冬季藥膳應很好地保護陽氣,祛除陰寒,宜遵循溫補的原則。冬 季對五臟中腎的功能活動有一定幫助,所謂“腎氣旺于冬”。又因咸能人腎,腎主蟄藏,咸多傷腎,故冬季藥膳不宜用咸太過。冬季藥膳尤要注意 溫補腎陽,以助腎藏精氣,從而化生氣血津液,促進臟腑的生理功能。但 要注意制作藥膳選擇藥物和食物時應溫而不散、熱而不燥,如牛肉、羊肉、狗肉、桂圓、紅棗、核桃肉、鹿茸、胎盤、冬蟲夏草、人參、肉蓯蓉、 桑寄生等。
藥膳順乎自然,除了順應四時氣候外,還應順應四方地理。這在中國 烹飪的風味流派里已經得到充分的體現。中國素稱烹飪王國,菜肴豐富多彩,口味各具特色,以至形成菜系、風味,與各地地理環境因素密切相關 。藥膳亦然。譬如西北地區,地處多高原,而氣候亦較寒冷、干燥,藥膳 宜溫、宜潤。因為地區寒涼,易傷人體陽氣,故宜用溫性的藥物和食物制作藥膳以勝寒涼之氣,又由于多風致燥,燥則易傷人體陰液,傷陰液則易 使人皮膚、粘膜干燥,故宜用滋潤的藥物和食物制作藥膳以勝其干燥。其 具體藥物和食物可參照秋季和冬季選擇有關補品。
3、藥膳的注意事項
藥膳是中藥與食物組合后,通過烹調加工而成的美味佳肴,它具有強身延年,防治疾病的功效。近來,藥膳開始在國內大城市中流行,京、津、滬、穗等大中城市相繼開設了藥膳餐廳,得到港澳同胞,海外僑胞,以及各國外賓好評,認為把藥物變成人人喜愛的美味佳肴是醫藥上的革新。國內藥膳也已漸漸深入到家庭。
(1)因人而異
每個人的體質不盡相同,中藥入菜肴應因人而異,切不可認為只要是藥膳,任何人吃了都能達到滋補的效果。如黃芪老雞湯,因黃芪性溫補氣,老母雞也是溫補之品,對氣虛體弱者有補益作用,如果風熱感冒者食之,則會“火上澆油”,加重感冒,甚至流鼻血;胖人多陰盛陽衰,不可進補銀耳、燕窩、玉竹、蟲草、龜板等滋陰之品;瘦人多陰虛陽亢,不可多食杜仲、蛤蚧、羊肉、狗肉等溫熱壯陽之物,否則反而會有損健康。一般而言,溫補藥膳適合于陽虛體質;清補藥膳適用于體型較胖、陰虛陽亢、肝氣旺盛者,或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者;平補藥膳一般人都可食用,對體質較差、陰陽兩虛、氣血兩虧者也較適用。
(2)因時而宜
一年四季,春溫夏熱秋燥冬寒,天主造物,四季不同,中藥入菜肴,也應四季有別。用中藥做膳如若不分季節,就會進之不當,食之無益,反而有害。如當歸羊肉湯,當歸性溫補血,羊肉甘溫益氣,二者均屬溫熱之物,適宜于冬天進補,夏天天氣炎熱,進食就不太適宜,如若食之,就會熱上加熱,可使人患上熱病,嚴重者可導致“熱中風”的發生。
(3)掌握劑量
有人認為中藥毒性小或無毒,就不重視服用量了,這樣做是不正確的,也是很危險的。中藥是很講究用量的,量大量小直接關系著藥效,不分劑量,盲目使用,會引起嚴重后果。有人一次用20g人參煨湯,服用后導致腦出血,這樣的教訓屢見不鮮。
(4)合理配伍
藥膳如果不分藥性,不僅不能治療疾病,反而使病情加重。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氣的藥性,配制藥膳必須根據藥物的屬性來定,不可隨意“拉郎配”,否則會降低藥效或適得其反。
(5)科學烹制
中藥的煎法很講究,哪種先煎,哪種后煎都有嚴格規定。做藥膳也是這樣,如用薄荷燉肉時,應先將肉燉熟后,再加入薄荷燉5分鐘即可。因為薄荷辛溫芳香,燉煮時間一長芳香氣易發散,就會降低藥效。
七、靜神養生
心理生理學、心理免疫學的研究證實:“人類可以通過自我控制和自我調整,改變自身的生理病理狀態,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通過靜神養生,使我們能夠合理調節自己的情緒,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種樂觀,從容,積極向上的心態,有助于保持健康,延緩衰老,延年益壽。比如,當人們生病或者遇到困難時,首先調節好自己的情緒,這將使一切困難都容易解決。靜神養生法主要包括神志養生和情志養生兩個方面的內容。
1、神志養生法
傳統醫學中所稱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神志養生就是通過內心世界的自我調節,排除貪念,保持平和心態,從而獲得健康長壽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幾點:
(1)少私寡欲
就是指對自己的私心和貪欲要進行自我克制和清除。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莊子是神志養生法的倡始人,他們明確提出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思想,即為人要質樸,不要私心太重,欲望太多。人生在世很難做到無私無欲,但私欲不可過多過高。只有通過自我克制來控制自己的欲望,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滿足的貪欲,才能減少自己的精神壓力和痛苦。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學會將私欲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進行自我調節、自我限制、自我清除。只有私欲少和沒有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處世豁達,性格開朗,這樣會有助于心神的清靜內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恬淡虛無,與世無爭,自然會精神內守,陰陽平和,氣血旺盛,邪無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樂
就是指對自己所處的生活與工作環境要有充分的滿足感。老子曰:“樂莫大于無憂,富莫大于知足。”無憂和知足即是內心世界的自我體驗和感覺,是情感世界自我調節的結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應該對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滿足感。“知足常樂”就是要把這種滿足感通過自我內心世界的調節使之達到最高值。魚兒不必羨慕鳥兒能夠在空中飛翔,鳥兒也不必羨慕魚兒能夠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東西。仔細想一想,你就會發現有些東西是你擁有而別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東西則是別人擁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總是去想自己擁有而別人無法得到的東西,你就會感到滿足,感到快樂,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靜;如果你總是去想別人擁有而你無法得到的東西,你就會感到失望,感到沮喪,感到不幸,心神就會感覺不安。一個人如果能做到無憂無愁,知足常樂,就會有一個好心情,就會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滿著陽光和歡樂,這樣的人自然也會健康長壽。
另外,“滿足現狀,積極進取”,也是神志養生進補方法應當遵循的信條之一,即是在滿足自己目前生活與工作現狀的同時,還要積極地進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績。
(3)心胸豁達
就是指性格開朗,心胸坦蕩,氣量大。據對我國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進行調查的結果表明,長壽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質而在精神。長壽老人能夠長壽的原因與其心胸豁達、性格開朗、知足常樂、衣食隨緣、與世無爭、隨遇而安的精神狀態有關。
為了使自己心胸豁達,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也就是說,不要總把自己封閉在家庭的小天地里,積極走出家門,去飽覽自然界給我們的恩賜,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情趣。花上飛蝶,草間昆蟲,枝頭歌鳥,水中游魚及山野里的小動物,都能讓人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使人有一種脫俗入雅的感覺,有利于胸襟豁達和性格開朗。試想,一個上觀黃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濤,以蒼松翠柏為伴,以閑云野鶴為友的人,還可能為日常生活中三瓜倆棗的得失而苦惱嗎?
(4)“多行善事”
就是要多做助人為樂的好事,并從中體驗人生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所謂多行善事,古人稱“積德行善”,現在稱“助人為樂”,都是指人們根據自己的能力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獻千百萬元以救災或助學,小者可為迷路人指點道路,但無論事大事小,愛心是一樣的。但凡行善事者必能從助人行善中實現自身價值,并獲得快樂和健康。
2、情志養生
傳統醫學所稱的“情志”,是指人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緒方面的反應,并將其概括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情志養生主要是通過對客觀環境或事物情緒反應的自我調節,來轉變人的思維方式,調節人的情緒狀態,從而達到心身健康的方法。調節人的情緒狀態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戒驕戒躁
就是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驕傲與急躁情緒,保持心態平和。驕傲者常常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自我感覺良好,聽不得別人意見,好大喜功,甚至勉強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急躁者常常不顧及客觀現實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從事。由于驕躁者的理想世界與現實生活存在較大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的情況,從而造成內心的痛苦。現代醫學認為,A型性格的人,具有固執、急躁、緊張、好爭辯、好沖動、匆匆忙忙、富含敵意和攻擊性等特點,所以其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顯高于性情平和的B型性格的人。一個人如果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能夠正確地認識和評估自己的能力,注意克服驕躁情緒,順應自然環境,保持平和心態,是非常有利于健康的。
(2)善調情緒
就是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緒,使自己的心情達到最佳狀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情緒反應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也就是說,遇到令人興奮的事就高興,遇到令人沮喪的事就憂傷,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情況是非常復雜的,人們很難事事如意。因此,應該注意學會修身養性,舒暢情志,力求保持一個穩定的思想情緒和心理狀態。
(3)免生“三氣”
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閑氣、怨氣和悶氣。首先是免生閑氣。就是不要為日常生活中雞毛蒜皮之類的瑣事而生氣。其次是免生怨氣,就是不要總對一些人或事心生怨恨之氣。如果一個人總是與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強的人攀比,就難免要生怨氣。第三是免生悶氣。就是說遇到不高興的事,要及時說出來,以求得到解決或化解,不要總悶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較勁。“三氣”之中生悶氣對心身健康的影響最大,尤其是較長時間地生悶氣,會引起疾病特別是心臟病和腫瘤。因此,一定要注意情志修養,免生“三氣”。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靜神養生的關鍵就是要學會追求幸福。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幸福,但什么是幸福,則每個人的理解各有不相同。有人說“幸福是一種感覺,一種體驗,一種個人情感上的主觀印象”。幸福沒有統一的標準,沒有統一的模式,也不是客觀條件所能決定的東西,而是要靠自己的主觀上去感受、去體驗。美國著名企業家和教育家卡耐基說:“思想的運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獄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獄。”所以,要學會運用自己的思想去營造幸福,營造一片屬于自己的晴朗天空。
靜神養生就像戒煙一樣,最容易做又最不容易做到。說其最容易做,是因為靜神養生完全可以由自己主觀意識所支配,不需要特別的外助條件。說其最不容易做到,是指一個人很難把握自己,并糾正自己固有的錯誤思維方式,更難于排除客觀事物對自己主觀意識的負性干擾。古代圣賢常把修身養性作為第一要務,認為人生的十大樂事為談義理字,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奕棋。古人怡養心神的養生之道迄今仍值得我們借鑒。當然,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工作或學習都是緊張而忙碌的,很難有古人那種閑情逸致去游覽名山大川,也很少有那種臨淵觀魚、披林聽鳥的機會。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修身養性、調整情緒、平和心態,還是應該努力做到的,這對保持心身健康是十分有利的。
八、運動養生
運動養生是指用活動身體的方式維護健康、增強體質、延長壽命、延緩衰老的養生方法。中華民族的運動養生特色是:以中醫的陰陽、臟腑、氣血、經絡等理論為基礎,以養精、練氣、調神為運動的基本特點,強調意念、呼吸和軀體運動相配合的保健活動。傳統的運動養生,經過歷代養生家的不斷總結和補充,逐漸形成了運動肢體、自我按摩以練形,呼吸吐納、調整鼻息以練氣,寧靜思想、排除雜念以練意的保健方法。
眾所周知,生命在于運動,運動是人類生存的前提。運動養生的形式多種多樣,目的都是強筋壯骨、潤滑關節、堅膚壯肌、聰耳明目、充臟暢腑、流通氣血、長養精神,從而達到精力旺盛,氣血充足,思維敏捷,反應快捷,耐力持久。
古希臘有三句名言:你想變得健康嗎?你就跑步吧;你想變得聰明嗎?你就跑步吧;你想變得美麗嗎?你就跑步吧。總的來說所有的運動對健康非常重要。
人類初始,狩獵以取犧牲,采摘而得天賜。運動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只是在社會發展,私有制出現,而后才有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現象。運動養生先是迎合了社會上層的需求,如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就是現今發現的最早記錄。醫學的發展,為運動養生提供了理論依據、指導原則、發展方向以及必要限制等,使運動養生向全面、合理的方向發展。流通氣血、長養精神、強筋壯骨、滑利關節、堅膚壯肌、聰耳明目、充臟暢腑,從而達到精力旺盛,氣血充足,思維敏捷,反應快速,耐力持久,老而不衰。
運動養生形式亦多。①散步:每日慢步,講規律,講持久,民諺曰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持之以恒,方可見功。②跑步:提倡以適當的速度跑適當的距離,太短、太慢難于起到健身作用,太快、太長則以競賽為目的而非健身了,須量力而行,要持之以恒,一般人選擇跑步距離在800~3000米之間較為適宜。③健身操和健美操:徒手操如早操、工間操、課間操,均屬健身操類,目的在于全民健身,人人可行。時下流行的健美操,則要求更高,運動量更大,可以增強肌肉,使體形勻稱健美,主要適應于中青年人。健身、健美器械有啞鈴、杠鈴、單杠、雙杠、爬繩(爬桿)及各種健身器等,可選擇自己適合和喜愛的項目進行鍛煉。但杠鈴不適于未成年人,以免影響身高的發育。單杠、雙杠中一些復雜動作須有專人指導及保護,以免練習不當而受傷。踢毽跳繩,簡單易行,可以大力推行。④登山:是良好的戶外運動,取其景致自然,空氣新鮮,于怡情中健身,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登山之樂,由來已久。⑤游泳:古代受氣候的限制,不能四季皆行,但春江水暖,更衣游水,沐浴自然,《論語》中有“暮春之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儼然是一種集體的活動了。⑥武術:可分徒手及持械兩大類,其目的既有技擊格斗、御敵防身的一面,亦有強健體魄、養生延年的一面。在徒手健身術中,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多種。其中,五禽戲為漢末名醫華佗所創,歷史悠久,相傳其弟子習此而壽至九十余,至今沿習不衰。太極拳相傳為元明道士張三豐所創,是目前練習最多、流傳最廣、門派頗多的一種健身術。八段錦、易筋經,亦是常習的健身功法。從中國武術的大概念看,內家拳得于導引者多,以健身為首要,而技擊格斗、御敵防身為次。而在眾多的拳術中,多數屬于外家拳的范疇,其作用與內家拳相反。持械,械指器械、武器,民間概括稱之為十八般兵器。持械本為戰爭之用,亦為保身,健身的意義則次之;在近代的武術鍛煉上,持械則為保身與健身,失去了用于戰爭的意義。還有一些以沙袋、木棍等捶擊身體的鍛煉方式,俗稱金鐘罩、鐵布衫功,意在保身,是武術中未學打人、先學挨打的一種功夫。鐵襠功也屬此類。它們仍以御敵保身為首要,與養生不完全相同。
運動養生,運動是形式,養生是目的。形式靈活多樣,且可以自創,只要能夠達到健身的目的即可。
“生命在于運動”雖早已為世人所熟知,但近年來國內外不少保健體育專家卻特別強調,一定要在運動前面加上“適度”二字,冬季運動尤是如此。
冬季運動鍛煉,首先要注意保暖防凍。晨起室外氣溫低,宜多穿衣,待做好預備活動,身體暖和,再脫去厚重的衣褲進行鍛煉。鍛煉完以后則要及時穿好衣褲,注意保溫,尤其是冬泳后,宜立即用柔軟、干燥的浴巾迅速擦干全身,擦紅皮膚,穿衣保暖,避免寒邪入侵。
《黃帝內經》上說,冬季3個月,宜早睡晚起,“必待日光”,所以鍛煉最好是在日出后。但由于工作時間限制,人們不可能都等到早晨七八點鐘日出后,可在六七點鐘進行,但不宜在森林中鍛煉,因為此時的森林中還在大量散發二氧化碳。冬泳最好選在午飯后一小時進行,因為此時氣溫較高,濕度低,能使冬泳的人體溫散失慢些,堅持鍛煉的時間長些。
冬日運動是對付寒冷的積極措施,但應注意,冬季是一年中的閉藏季節,人體的新陳代謝水平相對緩慢,陰精陽氣也都處于藏伏之中,所以運動鍛煉中要注意精神內守,避免陰精陽氣外泄。
具體方法是:準備活動要充分,待熱后脫去一些衣服,然后加大運動量;不要過于劇烈運動,避免大汗淋漓;鍛煉后,要及時擦干汗液,若內衣已潮濕,應盡快回到室內換上干燥衣服。
對于堅持冬季長跑的人,要特別注意冰雪,防止滑倒。遇冰封雪飄大霧天氣,可在室內、涼臺或屋檐下原地跑步,既能收到養生效果,又能避免意外。這一辦法同樣適用于身居鬧市,無活動場地的人采用。此外,大風、大霧、大寒、冷高壓的早晨,低層空氣多受污染,在露天下鍛煉都是不適宜的。
鍛煉時運動量應由小到大,逐漸增加,尤其是跑步。不宜驟然間劇烈長跑,必須有一斷時間小跑,活動肢體和關節,待肌體適應后再加大運動量。通過鍛煉,感到全身有勁,輕松舒暢,精神旺盛,體力和腦力功能增強,食欲、睡眠良好,說明這段時間運動是恰當的;倘若感到身體軟弱無力,提不起精神,疲乏不堪,食欲減,厭惡鍛煉,就要注意減少運動量,或改用另一種運動鍛煉方式。
運動換氣宜采取鼻吸口呼。因為鼻腔黏膜有血管和分泌液,能對吸進來的空氣起加溫作用,鼻腔的鼻毛和鼻分泌物能阻擋空氣里的灰塵和細菌,對呼吸道起保護作用。隨著運動量的增大,只靠鼻吸氣感到憋氣時,可用口幫助吸氣,口宜半張,舌頭卷起,抵住上腭,讓空氣從牙縫中出入。
寒冬季節,堅持室外鍛煉,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增強中樞神經系統體溫調節功能,使身體與寒冷的氣候環境取得平衡,適應寒冷的刺激,有效地改善肌體抗寒能力。所以堅持冬練的人,很少患貧血、感冒、扁桃體炎、氣管炎和肺炎等疾病。俗話說得好:“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精神文明生活的日益豐富,健康與長壽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除了對醫療衛生條件要求提高,人們普遍開始關注養生與保健。中醫養生是以健康長壽為目的的一種醫療保健方法,它包括環境養生,起居養生,飲食養生,靜神養生和運動養生等很多方面。中醫養生要求人們從日常生活調攝開始,從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開始,具有廣泛的實用性,易于為人們所接受,值得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