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宗族文化
宗族文化包括譜牒、家法、教育、郡望、堂號、祭祀等。陳氏宗族文化,是陳氏歷代先祖的精神凝聚而成的思想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產。它昭示著陳氏的家風民俗和尋根意識,彰顯著陳氏繁衍于五湖四海的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譜 牒
古代對譜的解釋大致可分為三類:《說文》釋:“籍錄也”。《張守節正義》釋:“布也,列其事也”。《舊唐書經籍志》釋:“譜系以紀世族繼序”。概括起來,譜的含義是按事物的類別系統地編成定則的表冊、樣本、書籍,以作為示范或尋檢。如年譜、樂譜、棋譜、家譜等。《說文》對牒的解釋為“札也”。古代用于寫字的竹片或木片為札,所以用竹片或木片寫成的書版就叫牒。繼之有玉牒、金牒。在特定處專指譜牒,也可引申為公文、憑證,如通牒。
譜牒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時代,漢司馬遷在《史記》中載:“維三代(夏商周)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說明漢之前譜牒的存在屬實無疑,但早期的譜牒是專記帝王諸侯世系的史籍,后來逐步向民間發展,因此有尊譜牒為“乃通族法物也”。概括起來,以專門記載和敘述同宗血緣集團的發源、遷徙、人物、名號、生平簡歷、本族規約,并按一定規則系統地表述遞衍世系的圖籍叫譜牒。
(一)譜牒種類
譜牒是同宗血緣集團的歷史典籍,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歷史文化遺產;譜牒與正史(國史)、方志構成中國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造就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史。譜牒是玉牒、世本、世家、宗譜、族譜、家譜、家乘、支譜的統稱,按其記述的對象、重點、范圍和稱謂習慣而定,其內涵大致相同。
(1)玉牒:所記述的對象是皇家宗室成員,只有皇家譜牒才能稱玉牒。如《大唐玉牒》、《大宋玉牒》等。另外,古代帝王封禪郊祀時所用的文書,在特定時也稱玉牒。
(2)世本:記錄的對象是黃帝訖春秋諸侯大夫,后收錄在隋書經籍志的如《世本王侯大夫譜》。
(3)世家:也是一種記述封國諸侯生卒事跡傳記的文學體裁。漢司馬遷《史記》記世家三十篇,所記述的對象除主要以諸侯大夫外,對有特別重要影響的社會名人也納入其中,如孔子、陳涉等。后引申門第高者,亦稱為世家。
(4)宗譜、族譜、家譜:古代為世襲傳位,以父系為依據,制定一種宗法制度,其基本原則是嫡長子繼承帝位或爵位,并稱其為大宗,大宗以外的其余各次子為小宗。民間修譜也有大宗和小宗的概念,即一祖之下合修為大宗,其分支為小宗。簡而言之,凡同祖之裔為宗,宗人湊聚為族,大宗和小宗合稱為宗族。宗之于族,族之于家,即宗之下的基本單位是族,族之下的基本單位是家。至于宗譜,則應是同祖之完全譜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記其一支,均不為宗譜。族譜,應是某宗下的一個新開辟的族體,不是一個完全的宗族譜系,所以族譜不同于宗譜,也區別于家譜。家譜,狹義地講應是一直系內的本家之譜,但多數是凡同一區域內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譜牒統稱為家譜。從歷史上的譜牒用名看,宗譜、族譜、家譜,區別在于記述的范圍、重點和稱謂不同,但因上溯遠近不同,或傳襲舊譜名,故后世大多統而稱之。
(5)家乘:原意為以記載私有之事的文錄。羅大經《鶴林玉露》載:“山谷晚年作日錄,題曰家乘”。民間冠用家乘的譜牒雖然不多,但對譜牒的稱謂單位則多有使用“乘”,如:付梓一大乘,發某公支下一小乘。乘,成了譜牒定量的又一別稱。
(6)支譜:顧名思義,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屬為同祖之下分衍的眾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支譜,就明確了它的譜牒定位,即局限在該祖之下的一個獨特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