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者,疲極;
心理疲勞的一個明顯標志是學習與工作效率降低,而長期的心理疲勞影響心理健康,使人心境壓抑,百無聊賴,心煩意亂,精疲力竭,甚至出現神經衰弱癥狀,如頭痛頭昏、記憶力減退、失眠、怕光等,還可能發生其它心因性疾病。
一般情況下,人們比較注重減輕體力勞動強度,改善勞動環境,注意勞逸結合和其它心理衛生要求,這對保護健康確有益處。專家們則特別建議腦力勞動者勞逸結合,注意腦力勞動中的心理衛生。科學家提倡腦力勞動者注重強調對其所有從事的腦力勞動的興趣,使腦力勞動環境的安靜及光線照明符合衛生要求等方面,認為這些對消除心理疲勞有益。
腦力勞動疲勞的信號是心理疲勞感覺,這種疲勞感是人體、器官或主要細胞(離細胞等),對繼續工作的抵觸,疲勞信號揭示機體已經需要休息,需要調整和恢復,應該停止工作,以>睡眠或者娛樂、體育活動(或體力勞動)等積極方式促進大腦功能的調整。此時,若強制大腦繼續工作,則會加重心理疲勞,造成腦細胞的損傷,或使腦功能恢復發生障礙。
而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喜歡采用各種腦興奮措施來消除心理疲勞感,以繼續完成工作,如大量抽煙是作家刻苦寫作的興奮劑;詩人則是以酒助興;西方人則喜歡抽雪茄、飲咖啡,或者使用其它興奮物質,來振奮自己或以意志來強迫自己戰勝疲勞,繼續學習和工作。
但是,醫學研究表明,只有能夠改善細胞的生理過程,才能促進細胞疲勞的恢復。因此,人們常用興奮大腦的方法強迫大腦繼續工作,就會加重心理疲勞,加重細胞損傷,對機體十分有害。 摘自: 醫 學教 育網
要消除心理疲勞,避免用腦過度對身體的損傷的關鍵是強調勞逸結合,體腦結合,科學用腦。科學用腦最重要的措施是順應大腦活動的生理節律,強調勞逸結合,體腦結合,切忌長時間以各種強制手段增加腦力勞動的負荷。
慢性疲勞綜合征現在已經成為現代醫學中的一個常見疾病,而且,發病率在逐漸增加。由于此病對病人造成很大的痛苦,美國國家疾病控制中心和預防中心(CDC)已經把此病作為感染疾病類中的第一類,和霍亂、瘧疾、丙型肝炎和結核病歸為一個預防類型,從而可見問題的嚴重性。
這種病的原因還不明確,科學家認為和過度的疲勞有關,是某種職業導致的疾病。其發病首先和環境因素、心理受外來因素的干擾、個體的遺傳素質和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有關;文化和社會結構造成的壓力也有一定的影響。美國、日本、英國的專家提出在上述因素下的病人可能出現了神經、內分泌功能的紊亂,氧化應急和血腦屏障破壞等。最近又有推測,和神經系統的感染導致自身免疫異常有關。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曾經對20余個這樣的病人進行全面神經和肌肉方面的檢查(包括肌電圖、肌酶、肌肉活檢的酶組織化學和電子顯微鏡檢查),沒有發現明顯的改變,這說明病人的疲乏無力不是肌纖維本身的問題。肉堿缺乏是否導致此病的原因還不能確定。
對慢性疲勞綜合征,首先應以預防為主。由于此病和身心過度疲勞有關,所以,在現代生活中應當把工作和學習在一定意義上當做有趣的事情,尤其在心理上別太累。愛迪生一生的工作時間相當于常人的138年,而他本人說他一天也沒有工作過,天天在玩,他是帶著玩的心情去工作。北京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韓濟生院士經常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總是精力充沛、精神煥發,是他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極大的興趣,在放松的心理狀態下能夠長時間工作,因而,做出了極大的成績。人的生活應當豐富多彩,當你頭腦發木、記憶力下降、工作和學習效率迅速下降,出現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表現時,應當改變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學會放松,堅持適度的體育鍛煉。治療主要是減輕臨床癥狀,有些方法對某個病人有效,但對另一病人可能無效,所以,個體化治療非常重要。藥物治療包括抗病毒藥物、抗抑郁藥物以及減輕疼痛、不適和發熱的藥物。美國科學家用肉堿在治療此病中得到滿意的效果。非藥物治療包括針灸、瑜伽、太極拳、理療、療養、催眠術和生物反饋方法,經過治療和調理,大約三分之二的病人可以達到滿意的療效并恢復到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