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來臨,今年活動主題是“保護環境,遠離癌癥”。臨床研究發現,如今,乳腺癌、大腸癌、肺癌始終處于一個居高不下的發病趨勢。而吸煙酗酒、高熱高脂的飲食結構、長期熬夜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自己身體內的“小環境”,極易誘發癌癥。因此,在大力倡導改善外部生活環境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積極樹立正確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不斷優化自己身體的“小環境”,樹立起一座綠色的防癌屏障。
改變“小環境”應先管住嘴
吸煙是多個癌癥的 “罪魁禍首”。據統計,有八成肺癌是由于長期吸煙或長時間被動吸煙引起。目前,吸煙是三分之一以上癌癥發生的高危因素,它和胰腺癌、食管癌、胃癌、大腸癌、口腔癌、舌癌、喉癌、膀胱癌、腎癌及宮頸癌等十余類腫瘤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除了自身積極戒煙,還應該勸阻別人在公共環境不要吸煙,杜絕“二手煙”。
高熱高脂飲食易發大腸癌、胰腺癌。臨床發現,高鹽食物、腌制魚肉、油炸食物、刺激性食物、三餐不定時等不當飲食結構,還會增加胃癌發病的危險系數。偶爾食用“重口味”的食物,不會瞬間產生癌細胞。由于每一個健康個體中都存在“原癌基因”,在“抑癌基因”和正常免疫系統監控下處于平衡狀態,不會產生病變。但當高危因素的輪番刺激打破了機體防衛平衡機制,“原癌基因”就會被啟動,經過基因突變累積及復雜的癌變過程,最終產生腫瘤。由正常細胞變成腫瘤細胞需要經過非常漫長的過程。一般而言,胃癌的癌變過程需要5-10年左右的時間。
改變“小環境”注重癌體檢
癌癥預防是一個分級體系,一級預防是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高危致癌因素,提高防癌意識,“防癌于未然”。 二級預防就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治療,“防癌于啟始”。在此階段,體檢中某些腫瘤早期篩查就起著重要的作用。
鉬鈀、腫瘤標志物檢測、B超、胃鏡、內鏡、肛門指檢查是“癌體檢”中的主要項目。能更加靈敏地發現早期癌癥的蛛絲馬跡。建議在進行防癌體檢時,需要向醫生說明自己的家族病史、個人病史、生活習慣以及近期的身體狀況,讓醫生可以有針對性地為人們確定防癌體檢的項目。
如果你每天吸煙20支以上,煙齡超過20年,建議每年進行1次低劑量螺旋CT檢查,有利于發現早期肺癌;家中如有大腸癌或者胃癌家族史的患者,應定期進行腸鏡和胃鏡的檢查;20歲以上女性有性生活后就應每年進行一次宮頸涂片檢查;月經初潮早于12歲,過晚婚育,有乳腺癌家族病史,喜歡吃高脂肪、高熱量食物,濫用雌激素的女性應該每年定期進行B超、鉬鈀檢查。
要警惕身上的一些非特異性癥狀。比如中年突發高血壓和糖尿病需要提防腎癌可能。年齡大于40歲,有上腹部非特異性不適,膽道胃腸檢查未發現異常;有胰腺癌家族史;年齡在60歲以上,缺乏家族史,無肥胖,近期卻突發糖尿病,特別是不典型糖尿病,就要警惕胰腺癌的“侵襲”。
此外,通過抽血檢驗腫瘤標志物也是較為有效的一種檢查手段。但需要注意的是,至今還未發現理想的、具有100%靈敏度和100%特異性的腫瘤標志物,所以腫瘤標志物表達超出正常值并不代表就是患癌,它在正常的和良性情況下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表達。因此,一旦出現腫瘤標志物表達超出正常值,應在第一時間找到專科醫生結合其他檢查項目,做出精確診斷。
(作者郭小毛為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教授、上海市抗癌協會秘書長;龍江為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肝膽外科副主任醫師、上海市抗癌協會常務副秘書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