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你只能看不能碰”,“妹妹要進房間了,趕快把我的零食藏起來”,有這樣想法的孩子往往被冠上“小氣”的稱號。業內早教專家認為,有獨食、獨玩等行為習慣的孩子,長大后往往孤僻、交際圈窄,最后也難與他人分享。因此,家長在傳達給孩子“分享”觀念時,得先教給他“物權意識”,以孩子的自愿為前提引導其分享,才能讓孩子真正懂得“分享”的內涵,與“小家子氣”徹底絕緣。
“小氣”全因物權不被尊重
東方愛嬰兒童早教老師韓老師分析,很多家長平時沒少教育孩子“要與人分享”,但孩子還是處處顯得“小氣”,把自己的玩具和零食看得很緊,決不允許他人觸碰。他認為,以2歲-2歲半為界,比這個年齡大的孩子還不懂得分享,很大原因在于家長用錯了教育方法,那就是沒有尊重孩子的物權,蠻橫地要孩子拿出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因此孩子適得其反,將自己的東西看得更緊。
韓老師指出,一般2歲半之后的孩子,都會懂得“我的”、“別人的”,對屬于自己的東西,他希望享有支配權,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與他人分享時,前提是先肯定這是他的,再遵循孩子的意見:“愿不愿意借給別的小朋友玩”,當他同意了,再拿出去分享,這時候的孩子是自愿分享,也懂得了真正的“分享”意義。 “如果孩子不同意,家長絕不能為了面子擅作主張,這樣會讓孩子抗拒分享,當他真心想和人一起玩時,也會害怕父母強行做主而拒絕分享。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變得小家子氣了”。
業內早教專家分析,孩子“小氣”看似不是大的毛病,但對其以后健康人格的塑造影響深遠。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不懂得分享,獨斷專行,就很難形成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更談不上立足于社會。
第一階段教育重點:學習分享玩具
國家二級心理分析師王舒認為,分享玩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第一個重要階段要學會的。分享玩具的內容包含的意義重大,如個人意識與集體意識、仁愛與包容、分工與協作、協商與交往等。
“一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分享玩具時,首先要給他灌輸‘與人分享’的觀念。玩具要和小伙伴們一起玩,面包要分給小伙伴們一些;其次,父母也要學會與孩子分享。我們的家長特別是爺爺奶奶輩,一直用行動告訴孩子什么是‘假裝大方’,一邊逗孩子要他分點吃的給大人,一邊又推脫不吃。在孩子看來他就混淆了‘分享’,甚至以后有大人真的吃了他的東西,孩子反而不愿意了。所以,平時的分享訓練應該要嚴肅。 ”
家長積極示范言傳重于身教
兒童心理研究學者劉欣宜認為,為孩子樹立榜樣,引導他們學會分享是大人們的首要任務。在日常的小事中,潛移默化地將分享的概念傳達給孩子,比如當寶寶玩弄大人的手機的時候,可以對他說:“這些都是媽媽的東西,媽媽愿意和你分享”;再比如當寶寶想要玩別人的玩具時,我們可以鼓勵寶寶問那個人:“你愿意和我分享嗎? ”兩歲左右的孩子已經處于敏感期,他們看得懂父母的態度所蘊含的暗示信息。這樣的經歷多了,寶寶就會認識到:東西是屬于我的,也是可以分享的。
除了父母的言傳身教,家長要在平時的生活中鼓勵孩子幫助有困難的人,比如鼓勵他用自己的零花錢幫助班上有需要的同學,“我們對身邊人的同情和幫助,可以讓孩子也體會一下。特別要鼓勵通過他自身的勞動,賺取相應的回報,再把這些回報用于他想關心和幫助的人身上。 ”劉欣宜指出,有條件的家庭可以教導孩子利用周末做家務活、帶小弟弟妹妹等,父母支付一定的報酬。這些錢全部由孩子自由支配,家長可以帶領孩子參加義工活動、支助貧困地區孩子等,讓他從實際生活中學會“分享”。
案例
快要開學了,媽媽想帶二果到姨媽家串門,順便和同歲的小表妹夢夢一起玩。小伙伴們剛見面就熱烈地擁抱,表示出了姐妹情深。表妹夢夢還發揮了“主人翁”意識,主動要求帶二果參觀她新添置的公主床、芭比娃娃和其他玩具。可是沒過多久,二果就默默地回到客廳看電視了,而夢夢自己卻久久都未出來。
二果媽媽覺得納悶:怎么不一起玩啦?二果撅著嘴,掃興地說:夢夢太小氣了,什么都只準看不準碰,沒啥好玩的。
文 睿星 插畫 鄭麗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