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 繪
人們常把人才比作千里馬,把企業人事經理當成伯樂。如今,“千里馬”與“伯樂”擦肩而過的情景在我們身邊頻頻出現,已經成了一道難解的題。能力與需求的脫節,安逸與付出的矛盾,眼高手低與企業短視等多個“不匹配”造成了有人無崗與有崗無人的“兩難”狀態。
求職日記
“千里馬”的畢業季
九月是個收獲的季節,剛步入大學校園的新生穿起迷彩服來,顯得神采奕奕,他們收獲了喜悅與憧憬,而對于大四的“師哥”、“師姐”們而言,他們收獲的更多是迷茫。
蟬在枝頭吵個不停,像是為賴著不走的炎夏題跋,大四學生傅雷像往常一樣坐在電腦前,臉色多了幾份凝重,發送簡歷、取消、發送簡歷、取消……他重復這個操作已不下20次了,沉思良久,最終默默點下了確認。
傅雷可是一匹不折不扣的“千里馬”,但凡學生會搞活動他總坐在正中,社團活動更是少不了他的身影,此外傅雷還有一項絕活兒,那就是寫得一手好文章,校報頭條幾乎全部被他包攬,這些都成了他急于去社會上一試身手的資本。
9月2日
也就是他發出簡歷的轉天,一家國企邀請他參加考試,應征文案職位,考試的題目是肖像描寫。這對于寫慣了小說的傅雷而言并不算難,他揮筆而就。可是,后來他足足等了一周,一直渺無音訊。無奈之下,傅雷撥通了招聘負責人的電話,得到的答復居然是“字太難看,不符合崗位要求”。
9月10日
一家地產公司負責人撥通了傅雷的電話,表示看了簡歷之后對他十分感興趣,邀請他直接參加面試。面試官正是這位打電話的負責人,傅雷顯得自信滿滿,面試各個環節都很順利,唯有薪酬談判時雙方出現了分歧。
“你對薪資的預期是多少?”
“我希望底薪在3000元以上。”
面試官眼角露出了一絲疑惑:“可你還沒畢業。”
“我在學校是學生會會長,我19歲加入天津市作協。”
之后又是一周的等待,他盼來的不是入職通知,而是一條足以擊垮他自信心的短信,發信人正是那位負責人:“年輕人不要太氣盛了,這樣吧,一個月給你1200元補貼,愿意來可以打電話。”
9月19日
傅雷終于在一家雜志社入職,雖然補貼只有每月800元,可他覺得這樣維護了他的自尊心。
事情的發展遠不像傅雷期待的那樣,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打印文稿,然后校對文字,周而復始。領導根本沒有讓他跟著采訪、編輯的意圖,他覺得自己像個文書,沒多久,傅雷辭職了,但他收獲了職場上的第一桶金:130元。
9月25日
已經放棄期待的傅雷接到了一家報社的電話,邀請他應聘記者崗位,“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媒體行業是每一個漢語專業學生夢寐以求的,有了上次的經驗,傅雷在面試時不再侃侃而談,而是學會做一個傾聽者,最終他得到了這份工作。但入職后他發現,記者崗位是績效工資,收入都來自發稿的數量。由于沒有工作經驗,發稿數量少,忙忙碌碌一個月,他只拿到了500多元,可光是采訪的路費就搭進去400多元,無奈之下,傅雷辭職。
10月29日
也就是傅雷辭去報社工作的那天,陰沉的天氣讓天津有了些許寒意,傅雷的心情也像天氣一樣,陰陰郁郁的,他回到了電腦跟前,做起了研究生模擬試題,在這個秋季里,他連迷茫都沒有剩下……
招聘日記
兩個月辛苦落一身不是
對于資深人力資源總監Linky來說,招聘工作最讓她感到頭疼。她供職于一家大型教育機構,為了找到合適的人才,每到招聘季Linky和她的團隊可謂是絞盡腦汁。早在6月份,Linky就開始盤算招聘的細節,畢竟這是她第一次作為人力資源主管統攬全局,制定招聘預案,準備宣講素材,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進行著。今年,老板給她的任務是招聘30名產品銷售專員、6名老師以及一名中層管理人員。
9月6日
Linky來到天津師范大學招聘做宣講,對于教育行業而言,這里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雖然準備得相當充分,但這次宣講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樣成功,沒有提問,沒有掌聲,臺下幾百名學生只有20人給她投來了簡歷。無奈,Linky只得找“圈內”人士打聽,原來現在的學生大都不想做銷售,覺得那是“藍領”崗位,去做就是“自貶身價”。
參加招聘會顯然是最直接的招聘方式,可在會場搭臺并不是個輕松活兒,不僅要把自家門面裝點得別致,還要時刻提防風雨雷電的襲擊,因為有些學校為了節約場地,將招聘會場設在了戶外。即便如此,不到一個月的時間,Linky還是連跑了七所高校,用她的話說:“這真是女人當男人用的苦差。”
9月27日
校園招聘終于告一段落,共接到了有意向的簡歷400多份。層層篩選,從中找出合適的求職者,成了他們人力資源部門的主要工作。每天上午,部門成員會集中在一起分析簡歷,篩選合適人選,給需要面試的學生打電話,一會兒半天的時間就過去了。
就在他們忙活著迎新的同時,公司有三個人投來了辭職報告,還有業務員干脆不辭而別玩起了人間蒸發。這讓她覺得有些應接不暇。
9月28日
繼續埋頭在茫茫簡歷中……她突然接到了老板的一個通知,由于業績不佳,需要重新調整薪酬體系,加大績效考核的同時,一些生活福利補貼也要推到年底一起發放。放下電話, Linky陷入沉思,心想,待遇下降了,招聘的難度會越來越大。
10月4日
終于等到面試。一大早, Linky本以為能松一口氣,誰知邀約面試的100位求職者中只有60人參加面試,“也罷,不過是選擇面窄了點嘛”,Linky這樣安慰自己。誰知這場面試搞得一塌糊涂,應聘者關心的似乎清一色都是待遇問題,一聽底薪低,靠績效吃飯,就打起了退堂鼓。而一些愿意留下的學生,綜合能力并達不到公司的要求,很難適應快節奏的職場。選來選去只選出了20名合格者。無奈,Linky只好臨時追加了50名求職者,轉天繼續面試。
10月17日
公司培訓新員工的第一天,好不容易湊足35名求職者,卻只有16人來參加,這幾乎讓Linky崩潰。沒來的人借口也是五花八門,有的找到了新工作,有的嫌太遠不愿意來,有的甚至是因為起晚了干脆放棄這次機會……
10月25日
公司迎來了新員工入職。今年只有16人參加了入職儀式,創下了公司招聘歷史新低。
十月末的風吹得Linky迷失了方向,忙忙碌碌兩個月,她得到的領導批示卻是:“你們要再招不上人來,自己就去銷售部報到吧!”
心灰意冷的Linky在微博中寫下:“現在的大學生真是‘天之驕子’,十里挑一都挑不出來。”
“就業難”VS“用人荒”,就像一個迷局,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兩個困局各說各話
天津中天對外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富蘭認為,人力資源過剩背景下的用工荒現象是一個綜合性問題。“很多人抱怨找工作難,但作為企業找到合適的人才也非常困難。這樣的兩難現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求職者與用人單位的訴求點難以契合。例如現在銀行特別熱,大量的簡歷涌向銀行的前端服務崗位,比如前臺和大堂,而銀行真正想招聘的是高級管理人員,但這些人由于觀念、薪資、職位等眾多因素的制約,流動又較少,這是非常普遍且現實的矛盾。二是體現在擇業觀念上,有的年輕人找工作眼高手低,只看當下,稍有不順意就選擇離開,這讓企業在選擇人才上的態度更為慎重。”
卡在都想一步到位
天津理工大學國際工商學院于慧勇認為,目前就業市場上,一些“伯樂”急于想一下子找到絕世的“千里馬”,而有的“千里馬”是過高估計了自身價值,“一步到位”是困擾著企業與求職者的共同問題。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十分普遍,這并不是指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是他們大多數對工作太過挑剔,即使入職也會頻繁跳槽,時常處于“半失業”狀態。因此,調整心態,盡量主動創造機會,才能在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一些學生在初入職場后顯得韌勁不足,出現“眼高手低”的情況,是不可取的。
務實心態的畸形呈現
天津先能科技咨詢公司總經理張占新認為,招聘難與求職難也是一種畸形職場心態的呈現。企業不愿意付出培訓成本,總想找到全能型的人才,因此覺得難;求職者不愿意付出辛苦,求穩定,求高福利和安逸,加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越來越多,所以也會很難。能力差異可以依靠后期的培訓得以提升,但心態的差異是很難人為改變的。
適當改變就業模式
天津中天對外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賈五瀛認為,現在職場中牽線的多,大型招聘會、校園招聘會、人才集市比比皆是,但是能成功找到合適工作的不多,是不是可以從校企合作和社會培訓兩個角度思考解決的方法呢?國外,有很多大型企業的做法值得借鑒,他們從大三就開始深入大學進行招聘,給大四學生創造近乎實戰的機會,然后回到學校再進行學術上的總結。這樣不但解決了學以致用的問題,也解決了就業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