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畢業季,小升初、中考、高考,又到了一大波父母期待耕耘收獲的日子,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焦慮。
一次在幼兒園的采訪中,遇到一個超級萌的小朋友,小家伙睡眼惺忪頭發蓬亂,但是思路敏捷能看圖說成語。理論上,零起點是不需要小朋友識字學拼音的,這個大班的小姑娘明顯已經搶跑了。“這些你怎么學會的呀?”“媽媽每天晚上都教我,周末還去上課的。”“期待小學嗎?”“我做夢夢到考不上。我聽媽媽說阿姨家的姐姐中考沒考上,我就很害怕我也考不上。”不知道她媽媽知不知道她的焦慮已經傳染給了只有6歲的孩子。
全世界的父母都是焦慮的。加利福尼亞心理醫生瑪德琳出版了一本《教好你的孩子》,希望父母能夠對完美主義和高能教育說不。她目睹了一批批青少年被“進名校“折磨得精疲力竭、滿腔怒火、痛不欲生,一位家境很好聰明大方的少女看上去很完美,可她在自己的手臂上用刀片劃出一個深深的“空”字。孩子的父母不僅不能使他們平靜,反而傳染焦慮。
家教費、接送時間、陪讀精力是否能收獲名校通知書是許多家長心里的一本賬。不過加州大學副教授勞拉·漢密爾頓的研究卻發現“父母提供的經濟支持越大,孩子的成績就越低”。在競爭激烈的學校,父母提供的經濟支持對學生成績的影響較低,而在私立大學、國外大學以及其他學費昂貴的大學,有父母經濟支持的學生其成績通常是最低的。這是因為這些家庭中父母很少和孩子討論學生應該承擔的責任,孩子對學習成效并不在意甚至不想努力。
長期從事招生工作的老師們經常提醒:學校是品牌,專業是職業;品牌是面子,職業是“里子”。每個人希望面子“里子”都要,可并不是人人都能上哈佛。
相信每個人都有父母拿“別人家的小孩”來刺痛自己的經歷。但更為可怕的,是這個“小孩”的“存在”讓孩子分不清自己爹媽究竟愛孩子本身,還是家長想象中的“完美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