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減退、焦慮多疑、原本愛整潔的父母放任家里亂糟糟地不管、做事井井有條的母親如今時常將東西放錯地方……當你發現父母出現了類似的行為,是否只是一味地抱怨、埋怨他們老糊涂?其實,這些“老糊涂”現象并不正常,很可能是患上老年癡呆癥的表現。對此,本刊特采訪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湯薈冬教授,就與之相關問題請專家進行了解析。
老年性癡呆癥,學名為阿爾茨海默病(簡稱AD),高齡老人、孤僻老人是該病的高發人群。老年癡呆癥的病理原因,是腦細胞受到損害而導致的一種慢性進行性腦部障礙。依據病情的發展,早期表現為記憶力差、不能學習知識、喪失愛好;到了中期表現為生活能力明顯減弱,語言表達困難、情緒低落易發脾氣、甚至會有攻擊他人的行為;晚期時基本喪失自理能力,大小便失禁,終日臥病在床,喪失了與人交流的能力。由此可見,正確認識老年癡呆,及時采取措施,對家庭和社會都有著重大意義。
專家指出,家庭的深度關懷,可預防緩解老年癡呆。對于老年人的關愛,時刻表現在社會溝通之中。在湯薈冬教授平時的宣教中就時常鼓勵老年人記住三點原則:1、多和外界溝通;2、把自己弄的忙碌一點;3、多和家人子女交流。同樣,家人子女及周圍的人與患者的溝通,對于控制患者的疾病發展很重要。和患者接觸的一個首要原則就是要有耐心和愛心,要講究技巧,即使老人說得不對,也不要和老人抬杠;即使老人撒謊或者說錯話,也不要指責。子女、家屬和護理人員也應該以非批判的態度了解并接受老人想要表達的內容。和老人溝通時,可以把音量適當放大,音調放低,但語言和動作要輕緩,以免給老人過多刺激而引發不當行為。溝通內容還應具有靈活性,可根據老人的需要而適時改變。盡量使用簡單、直接、清晰的語句溝通。不管病人對溝通內容了解得如何,都應隨時對老人采取尊重的態度。
湯薈冬教授強調,有癡呆的老人一定有記憶力下降的表現,但有記憶力下降表現的人未必就是癡呆。記憶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有所下降,但并不是很明顯,如40多歲的人記憶不如二三十歲時,不意味著就是癡呆了,可能只是正常的生理過程。至于是不是癡呆,要看老人和他之前的生活相比,社會功能、工作的能力、社交的能力、生活的能力是否有了減退,這種時候才考慮是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癡呆。而要發現這些差別,則需要家人更多的留意與關心,細心的發現與引導。如果60歲以上的老年人出現遺忘現象,應及時到神經內科就診,如發現已患上老年癡呆癥,應實行早期的一系列干預措施,來延緩疾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