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上午,北京市高院首次向社會發布了2013年北京法院行政案件司法審查報告(白皮書)并通報了2014年上半年行政審判情況。 “白皮書”還對行政機關敗訴案件進行了梳理和分析。 據介紹,截至目前,市高院和各區縣法院均已建立起年度報告制度(即白皮書制度),將每年定期向當地黨委、人大和政府通報行政案件情況,審判中發現的行政執法問題、產生原因以及改進建議,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 行政案首破萬速被破 “白皮書”提供的數據表明,去年,全市法院受理各類行政案件數量大幅增長,首次突破萬件,總量達10435件,同比上升20.5%,其中一審行政案件7121件,二審行政案件3314件。而今年1月至6月,全市法院受理各類行政案件已達11741件,同比上升157.9%。 “白皮書”據此分析認為,行政案件數量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民權利保障意識日益增強、行政訴訟救濟渠道暢通。 近半案件與民生相關 行政案件受案范圍涉及工商、稅務、財政、教育、治安、土地、藥品監管、證券監管、政府采購、社會保障等50余大類,幾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領域。其中有近五成的一審行政案件發生在與民生相關的行政管理領域。 去年,全市法院受理的以本市行政機關為被告的一審行政案件4042件,其中以市政府職能部門為被告的行政案件呈明顯增長態勢,總量達583件,相對集中于征地拆遷等相關領域。 官員出庭應訴率上升 去年,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工作取得新進展,出庭應訴率呈明顯上升態勢。 西城區王少峰區長、平谷區姜帆區長等一些區縣政府的主要負責人均主動帶頭出庭應訴。其中在平谷區法院審理的行政案件中,平谷區各級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達60%以上。 問題 行政機關敗訴五大原因 《白皮書》通過對2013年全市法院判決行政機關敗訴案件的系統分析和梳理,認為當中反映出的行政機關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 (一)認定事實不清,主要證據不足 如在房屋征收補償決定案件中,有的區縣政府在作出補償決定時,遺漏了法律法規規定必須含有的臨時安置費或周轉房以及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的內容,導致補償決定內容不全而被判決撤銷。在拆除違法建設案件中,有的行政機關在缺乏權威部門認定涉案建筑為違法建設證據的情況下,即作出了限期拆除決定甚至直接予以強制拆除。 (二)適用法律錯誤。對法律法規的理解適用不全面、不準確。 在一起被訴行政復議案件中,當事人在被解除限制人身自由強制措施后申請行政復議,行政機關錯誤地將限制人身自由的期限計算在了申請復議期限之內,并據此決定不予受理,違背了行政復議申請期限計算標準的立法目的和法定方式。 (三)違反法定程序 在一起被訴行政登記案件中,法定辦理登記的時限為10個工作日,行政機關在受理時承諾將于5個工作日內作出決定,但其結果是既未在承諾的時限內,也未在法定的時限內作出決定,而是在逾法定時限一個多月后才作出不予登記決定,并將落款日期倒簽至法定時限屆滿之日,嚴重違反法定程序。 (四)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法定職責 主要表現在:(1)無故拒絕接收當事人的履行職責申請。個別行政機關拒絕簽收當事人郵寄遞交的履責申請,或簽收郵件后又以簽收人不適格為由拒絕履行職責。(2)有的行政機關窗口部門在簽收當事人提交的履行職責申請后,未及時將其移交具體業務經辦部門處理,導致逾越法定處理期限仍沒有依法作出處理。(3)部分行政機關職責交叉導致履行職責不當。比如在查處違法建設案件中,由于規劃部門、城管部門之間存在職責交叉,導致在查處違法建設案件中,規劃部門、城管部門之間權責不清而導致怠于履行法定職責問題。 (五)在行政執法中還存在一些共性問題 比如,行政自由裁量權行使不夠規范統一,導致出現同樣情況不同處理的執法不公現象;還有一些執法機關由于執法作風不夠嚴謹、規范,導致行政相對人的不信任并激化矛盾等等。
記者 張蕾 J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