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若處在一個像容器中蚯蚓的那樣角色中,那將是怎樣的一種混亂與難堪呢!可現實中就是這樣,當一個清純、溫柔、可愛的女孩子從與心愛的白馬王子牽手步入婚姻殿堂的那一刻起,她(他)手所牽的不僅是一位心愛的心上人,同時也牽上了一種關系,一種復雜的人際關系。關系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有多重的身份,就像剛才被白馬王子所牽的那位心上人:她是一位妻子,又是一位女兒、媳婦、媽媽、嫂子……在這不同的身份里,她最認同的角色是哪一個,她對每一個角色的期待和定義又是如何呢?
薩提亞原生家庭圖的簡單繪畫,使我理清了“我”所在的位置,及其與每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親密的、疏遠的、沖突的。在繪畫的過程中思考與某位親人間的關系遠近的感覺,每一感覺的背后都會有一個現實性的事件,而每個現實事件都會對自己現在的性格及其與人溝通的模式有必然的聯系,因而才會形成指責型、討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內外一致型等不同的人際溝通模式。
在畫原生家庭圖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了,我的個性的形成(好強、敏感、超理智)與我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直接影響著我成人后的為人處世方式,甚至生活習慣。比如:在6歲的那年,我把肩負著決定我是否可以入學的小綿羊葬送在一列火車之下的那件事,影響了我30多年不聞、不吃、不看羊肉。
身處薩提亞,我才體會到:一個人的不快樂,可能是“兒時的不被滿足的期待”造成的。
明白了這些,我在追求成長的過程中,就知道從哪里入手能改變自己,并使自己成長的更快一些了。
我的人際溝通方式是超理智型的多一些,當然有時也會表現出來一些指責或討好的方式。具體體現在“只關心事情是否合乎規定,是否正確;常常逃避與我情緒相關的話題;也總在心里提醒自己:保持冷靜、沉著,不要慌亂。在外人看來我很優雅,而實際上我的內心很敏感,很在意別人的評價,常有一種空虛和被疏離的感覺,有時也會覺得孤獨。
未知而無目標,知之方能改之。
內外一致是我的追求與目標。我欲成長為一個高自我價值、高自尊的人,一個時時事事達到內心思維與行動一致、表情流露與言語一致且自我價值感比較高的人。
改變是痛苦的,然而我求成長,尤為心靈。
“薩提亞的家庭結構簡圖”,使我從我的家庭結構中尋找到了自我成長的動力源—改善關系中的疏密感,一切由溝通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