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父母忙于工作,小嫻(假名,16歲)一直都寄住在親戚家。她上學后,搬到與姑姑一家和祖母同住。一家9口人,感情還算融洽,只是姑姑的脾氣較燥,情緒失控時會向孩子們發脾氣。
每當姑姑遷怒于她時,心疼孫女的祖母就會袒護,常常因此而同姑姑爭吵。這時小嫻總是悄悄地躲進自己的房間,尋求片刻的安靜。
雖然不吭聲也不抗議,但這樣的成長環境已經對她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傷害。她總是認為,家里的不安寧是由她而起,因此常自責內疚,自卑、悲觀的性格漸漸形成。
雖然如此,生活一切還算如常。她的學業成績不錯,和同學的交流不錯,跟家人的互動也尚好。
但半年前,她開始封閉自己,一回家就躲進房里,也不到廳里看電視。朋友相約,她也興致索然。這是一個警訊,小嫻的抑郁癥惡化了,她甚至產生了自殺的念頭。
她告訴記者:“我覺得好像有兩個自己。一把聲音一直告訴我‘真沒用,什么都做不好’。
“但當時剛好要舉行新加坡青年節的比賽,我就告訴自己要撐下去。青年節完了,我告訴自己任務已經完成,自殺的念頭就更強了。”
幸好小嫻的老師發現她行為異常,主動找她詳談,才知道她有這樣的想法。她立即介紹小嫻到心理衛生學院求診。
在接受輔導和服藥后,小嫻的抑郁癥已經好轉,自殺的念頭也不再浮現。
近年來,本地的自殺率有所減少,及早發現和接受治療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每天仍有至少一人自殺身亡。
雖然青少年自殺率在各年齡層當中最低,但統計局數據顯示,在青少年當中,自殺仍是導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于意外。
令人關注的是,2003和2004年展開的一項調查顯示,2000多名6至12歲學生中,有85人表示想要自殺,另外630人曾經有過自殺念頭。
專家表示,在每個人的一生中,自殺的可能性介于3.5%至11%。最有可能萌生自殺念頭的年齡,是少年時期和中年時期。前者可能被身份認同和親情、友情或男女感情困擾,而中年則可能面對失業、婚姻破裂等危機,都是導致人們自殺的原因。
心理衛生學院兒童與青少年心理診療所主任馮舜圣醫生受訪時表示,抑郁癥尤其是自殘行為是青少年企圖自殺的前兆。
在心理衛生學院,因為抑郁而來治療的人過去兩年稍微增加,表示社會仍潛藏少年自殺的問題。
前年,因抑郁癥求醫的人有33人,去年增加到40人。雖然病人增加了21%,但馮舜圣認為,這不全然是件壞事,至少盡早就醫可能就是讓少年自殺數據減少的原因。
本身在大學時期也因為沒有意識到朋友發出的警訊而無法預防朋友自殺的馮舜圣,對少年自殺非常惋惜。
抑郁癥可以治愈
“所有的自殺個案都是一場悲劇,青少年自殺尤其如此。
“對多數自殺的青少年而言,他們的生命還存在著許多可能性。很多時候他們都是因為一些短暫的問題自殺,例如抑郁癥,但抑郁癥是可以治愈的。他們可以以更樂觀的角度看待生命。”
他擔心,過去一年的經濟不景可能導致更多家庭陷入問題,讓青少年自殺率再次上升。
然而即使加強同學校和普通科醫生的合作,提高青少年精神疾病的診斷,但一般公眾似乎還是對抑郁癥的癥狀、后果以及應對方式一知半解。
即使在學校,教師多數盡管懂得觀察找出行為失調的癥狀,要察覺學生情緒上的變化卻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