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校園霸凌事件頻頻發生,對于在校讀書的孩子來說,校園生活是最美好的時光。但是現在這個看起來單純的環境里,卻隱藏著不那么和諧的部分。
以前,校園內“大欺小”的事情,在家長眼里只是校園小霸王的橋段,會告誡小孩忍一忍,或者“打回去”。但現在持這種看法的家長越來越少了,而且對于遏制校園欺凌,人們的認識也在提高,各種觀點和建議充斥網絡。面對這些校園霸凌行為,有些人呼吁:對個案施暴者該加強法律懲戒,甚至動刑。
校園霸凌事件:
事件一:6月21日,一段“小學生被多人圍毆”的視頻在網上廣泛傳播。據網民爆料,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幾名初中生把一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關在黑屋子里暴力毆打,并用香煙頭燙傷小孩。慶元公安今日凌晨表示,目前,受害小學生已經找到,當時在場的4人也已到案,均為未成年人,案件仍在進一步調查中。
事件二:近日在微博上,幾張疑似校園霸凌事件的照片經傳播后迅速發酵。在照片中,一名身穿校服的女生跪在地上,嘴里塞著黃瓜,而另一名校服女生采取抓頭發等動作。有網友指出,從施暴女生的校服可以看出,她是上海市貿易學校的學生。
事件三:蚌埠懷遠縣火星小學的小強今年12歲,正上六年級。今年五一前,家長得知,小強經常從家里偷拿錢"進貢"給副班長小J,這些年已有數千元。孩子說,小J被班主任授予檢查作業和背書的權力,如果不給錢,就不能通過檢查,甚至要被逼吃屎喝尿。
事件四:在臺灣,4名才初一的女生原本計劃要修理一位女同學,但事前卻被老師發現,她們懷疑是這名女同學告的密,居然把她推到水溝里毆打,最近更是把受害女生叫到花圃邊毆拳打腳踢,連打3節下課時間,甚至把她拖到廁所,一人把風,3人動手,拍了3次受害者的裸照。事后,帶頭的女學生不以這樣的行為為恥,反而上網炫耀,說“打到很爽發泄情緒”、甚至用打油詩寫下“出氣筒啊我愛你,讓我情緒全發泄”等字眼,還預告要公布被害者的裸照。讓少女害怕到終于向家長求救。少女的父親心疼到哭紅雙眼,讓人心寒的是,在打人少女的威脅下,全班沒有人敢伸出援手,直到事情爆發校方才知情。
網友觀點:
觀點一:校園霸凌施暴者需嚴懲
@幸福小孩JACK:必須嚴懲打人者!校園暴力必須制止!這些打人者以后就是吃官司的命。
@多多4621:必須嚴懲,才能減少校園暴力。
@方小蘇SWeet-蘇文:這些人要嚴懲啊!
觀點二:受害者應當自強
@特許賽納多少:如果我是那個孩子的家長,扒了他的皮,媽的,還有,孩子你不能強大一點嗎?男孩子不懂的保護自己有什么用呢?你該強大了孩子,去鍛煉鍛煉身體,當然不是讓你打架,只要是遇到像這樣的人,那沒辦法必須動手,當然動手適當。
@瓜子他爹:如果被欺負者一味退縮,會更被人欺負。還是學習三井壽吧!
@獄丶間丶堂:越是示弱越不反抗,越容易被欺負。
觀點三:擔心被打受害者心理受到創傷
@MM 淡然一笑:被打的孩子心理一定會有陰影的,真讓人心疼!現在的孩子怎么了?到處都是校園暴力。
@西橋小茶:這以后怎么才能抹去心里的陰影啊。校園暴力,校園江湖責任在家長,在學校。
觀點四:校園霸凌需要社會監管、家長教育與學校引導缺一不可
@王晨霽:校園暴力好像哪個國家都有,以暴制暴痛快淋漓,但也解決不了問題。我們小時候,古惑仔熱播,大家都覺得混混很拉風,現在回頭看就覺得很傻逼。青春叛逆期需要積極引導,大眾傳媒、影視分級、政府管理、家長教育、學校教育合力才可能解決類似問題。
@劍龍御天:學生能到這種地步,難道社會和家庭沒有責任嗎?對一個凡是教育上出了問題就只會怪罪老師的國家來說,出了這樣的事情,只能怪教育部門活該,作繭自縛!
@Vincy 媽:現在的教育制度本來就有問題。對于一些屢教不改的學生,一點制裁都沒有。學生出了什么事,輿論總會把所有的責任推給學校老師,從來不想想家庭和社會的責任。
專家觀點: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要從思想意識的角度反思校園霸凌事件的多發。他說,兒童暴力問題其實是長期積淀的社會問題的外露。
“當下的中國社會,成人之間經常使用暴力,也使得孩子無意識地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最直接的方式。”儲朝暉認為,現實中成人漠視生命態度的流露,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
儲朝暉還表示,未成年人暴力事件,有些還是成人社會權勢地位問題的“投射”。一些打人者的父母,在社會上處于強勢位置,被打者的父母處于弱勢位置,這種地位的懸殊,會讓打人者有“膽量”去施暴。儲朝暉說,這種不平等,往往會給被打孩子的心靈造成永久性的創傷。
成人社會需要反思,而我國在處理未成年人暴力事件的制度建設方面,也存在不足。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稱,從立法的角度來說,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不會追究刑事責任,滿14不滿16周歲的,也只有8種嚴重犯罪才會追究刑事責任。他說,由于年齡問題,很多孩子實施校園暴力卻不會受到懲罰,這也容易使孩子形成“藐視法律”的心態。
“針對實施不良行為的孩子,我國現階段也缺乏有針對性的專門教育。司法措施不夠,教育矯治又未能跟上,使得校園霸凌事件無法得到有效解決。”佟麗華表示。
儲朝暉也告訴記者,我國法律現今尚未對校園暴力作出明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懲戒規定,只有一些概念性、原則性的規定。“實際上這個問題沒有處理好,很多事件最終不了了之。”
對這類校園暴力加強治理確實很有必要,但施暴者多是僅十來歲的孩子,其性格、觀點還未成形,基于那些施暴者成長階段、心理發育特征等還有霸凌社會成因,一出事就呼吁嚴懲乃至要求重刑,并不靠譜,更像是情緒化宣泄。
總而言之,校園暴力是個復雜的社會現象,靠嚴懲甚至刑罰,未必管用,這更需社會、學校、家庭齊心協力,將非暴力灌注到教育過程中,并建立霸凌應急響應機制等,合力為孩子們創造安全、無暴力的教育環境。相較之下,跳出法律萬能思維和刑罰迷戀,從社會層面去反思這些校園暴力何以發生、怎么杜絕,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