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錄取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隨著中考成績的正式發布,錄取工作也將啟動。每到此時對于寒窗苦讀的考生和家長來說,總會是幾家歡喜幾家憂。記者近日走訪了解到,在等待錄取結果的過程中,很多中、高考考生出現了焦慮緊張、過度自卑甚至行為偏執等現象。有關專家認為,中、高考后由于考試發揮程度差異較大,而考生和家長對考試結果期望值過高,因此很容易引起考生的心理波動,這一時期考生家長要格外關注孩子的異常表現。
考試發揮失常情緒突變
張鵬(化名)是今年的應屆高考生,這個原本學習成績優異可以考取一表本科院校的男孩,在高考中因發揮失常只得了理科530分的成績,他的自估分與實際得分差了60分,這讓原本自信的張鵬情緒一落千丈。這樣一來,不僅一表院校進不去,由于他報考的二表院校以往錄取分數較高,眼看進入二表本科院校的希望也可能破滅了,在父母頻頻責備的同時,張鵬的心情一時間也跌入低谷。他每天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不與人交流,不斷地內疚,責怪自己一無是處,甚至拒絕和家里人、同學及老師交談。張鵬的這種反常行為讓家里人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而今年的中考生曉華在15日早晨剛剛得知自己的中考成績只有420分后,兩天來出現了緊張、焦慮的異常表現。據曉華的母親講,孩子本來是可以向省重點校中校沖刺的,可是因為第一天考試時過于緊張,沒來得及涂完綜合科目的答題卡,結果影響了所有科目的考試情緒。從那以后,雖然成績沒有公布,但是要強的孩子因為心理壓力過大,而出現過分焦慮、緊張、自言自語的情況,這讓家里人都很擔心。
等通知書期間心理易波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張鵬、曉華的異常表現,在部分中、高考考生中的確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由于中、高考過后,很多考生和家長對考試成績的期望值過高,因此部分考生由于發揮欠佳、考試不理想而導致心理壓力過大,從而出現了過分焦慮、自責、內疚、自卑的心理波動,甚至有個別學生出現因成績不理想而選擇離家出走的異常舉動。
針對考生們的異常表現,黑龍江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許素萍分析說,現在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努力學習,考上理想大學”一直是很多父母給孩子灌輸的人生奮斗目標。為了供孩子上學,家長從小學到高中為其付出了很多努力和辛苦,孩子因此在學習方面的壓力也比較大。他們認為,為了父母要好好學習,如果考得不好就無顏面對養育自己的父母。這樣,久而久之導致部分學生對未來生活過分擔憂,甚至有部分初、高中生對高中、大學充滿了恐懼,尤其當一些學生收到錄取通知書后,表現得也并不是很興奮。有關人士認為,中、高考過后,尤其是發布成績后考生等待錄取結果的這段時間里,是學生最可能出現心理變化,進而出現過分心理波動的特殊時期,考生家長一定要特別關注。
接受事實做好心理調節
許素萍建議說,由于這段特殊時期,考生的心理比較敏感、脆弱,容易引發一些異常表現,所以無論孩子的成績如何,家長都要理智地接受事實,而不要過多地責備他們。面對現實的境況,家長可以與孩子靜下心來,針對目前的情況,結合孩子的自身特點、興趣以及愛好,同他們推心置腹地交談并共同謀劃一下未來的出路,幫助他們走出暫時受挫的陰影。在這個特殊時期,家長的心理調節也很重要。現在,部分家長由于虛榮心較強,經常拿自己孩子的成績與其他孩子進行橫向比較進而責備孩子,結果打擊了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實,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考大學,家長一定不要以自己的愛好或者社會風向標定為孩子今后發展的導向,如果長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很容易被扭曲。
“現在有一部分大學生進入高校學習后在學習上缺乏動力,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初進入大學選擇的專業以及發展方向是父母為其選擇的,并不是他們自己的意愿。”許老師認為,考上理想的高中和大學,不是一個人發展的唯一出路,更不是沒有考上重點、進入高校就代表這個孩子將一事無成。家長、親朋好友還是應該多鼓勵在中、高考中發揮欠佳的孩子,不要單一地將考試的分數作為衡量他們成敗的唯一標準。“現代心理學”判斷人的智力包括七個方面,即言語———語言智力、音樂———節奏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這些方面都可以考查出一個人所具備的智力和潛能。
初、高中階段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和影響最大,尤其是在中、高考過后,在大多數考生處于焦急等待考試結果的這段特殊時期中,他們的特殊心理波動應該尤其引起家長的重視。許老師建議,無論最后的考試結果是否可心,考生和家長都應該理性地面對現實。不管情況如何,考生都要相信自己,戰勝暫時的挫折,為自己的未來發展努力前行。
(來源 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