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嚴肅八卦發過一次印度國寶級演員阿米爾·汗的訪問→他就是“良心演員”該有的樣子
本周末,由阿米爾·汗主演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在社交網絡上引發了極大的反響。幾乎每個看完的朋友都要專門發條朋友圈。
僅僅一個周末,這部電影也由上映前的豆瓣8.8分,現在攀升到9.3分
而由于此前萬達跟華誼的糾紛,《摔跤吧!爸爸》在萬達的排片非常少,也就嚴重影響了這部電影在全國的排片率。
上一次馮小剛微博控訴萬達不給《我不是潘金蓮》排片的時候,其實那個片子的排片量遠遠高于現在的《摔跤吧!爸爸》。《我不是潘金蓮》是每個時段都有,不給大廳;本周日《摔跤吧!爸爸》在最繁華的北京萬達CBD店只有兩場,早上8點半一個小廳,晚上11點多一個VIP廳。
去年王思聰給馮小剛的回復里說過萬達有競業協議的高管跳槽去華誼,萬達會有“不悅”,還說過對馮小剛的片“不看好而降低排片量”,暗示《我不是潘金蓮》的低排片是商業安排。
所以現在是萬達的“不悅”加重了?還是萬達特別不看好一部來自印度的女權+運動電影?
但毫無疑問,觀眾對這部“看似不會流行的印度電影”,非常買賬。
——————————
【以下內容含有輕微劇透,但本片劇情沒有太大懸念,知道些劇情也不影響觀影】
《摔跤吧!爸爸》最大的標簽是:女權。
大家都知道印度婦女處在一個非常弱勢的地位,不能享有和男人同等的權利、小小年紀就要出嫁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強奸案頻發政府卻不作為。
這樣一個重男輕女的社會里,一位摔跤冠軍爸爸,想讓自己的孩子繼承衣缽,完成自己“拿一枚國際金牌”的想法。
但他一連生了四個女兒。
某一天,大女兒和二女兒展現出了驚人的“打架”天賦,能把男孩子打到鼻青臉腫。
于是摔跤手爸爸靈光一閃,啊,可以培養我的女兒當摔跤手啊。
當兩個女孩剪短了頭發,繞著村子一圈圈跑步的時候,村里的人都以為他瘋了。妻子也說:“摔跤是男孩子的事。”爸爸答:“你覺得我們的女兒不如男生嗎?”
這個故事開始于父親的強迫。
兩個女兒覺得體育訓練苦不堪言,電影配樂里的歌詞都在唱:爸爸是獨裁者,爸爸在虐待我們。
因此在“女權”的話題上《摔跤吧!爸爸》一直有一個巨大的爭議是:女兒們是為了幫爸爸實現愿望而忍受艱苦訓練,含淚看著自己的長發被剪掉,那這是另一種強壓父權,女兒是爸爸補償自己遺憾人生的工具。
但這個里面的細節是:父親要訓練女兒一年,一年后見分曉。
在被父親訓練上了賽場之后,大女兒和男孩表現得旗鼓相當。一場比賽結束后,她主動問爸爸:“下一次比賽是什么時候?”
我想這是電影中國譯名的來歷。“摔跤吧!爸爸”,是女兒跟爸爸說:我們摔跤吧,爸爸。
女兒是喜歡摔跤的。
另一個問題是,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情況。跳出大環境去講“理論上應該有的自由”,大概也是某種“何不食肉糜”了。
摔跤手爸爸一手將女兒塑造成了專業摔跤運動員,而且明確表態自己不會把女兒當交換工具送去嫁人,女兒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結婚。
這在印度就是很與眾不同的父親。
還有一個直接表達創作者觀點的細節是,兩個被迫練摔跤的女兒去看別人結婚,抱怨自己的父親魔鬼訓練異想天開。
被迫出嫁的新娘子聽到以后,反倒羨慕她們:你們的父親讓你們擁有自己的生活,為了你們和全世界對抗,忍受嘲笑。
在這部電影的最后也暗示了,村子里有一批女孩都在練摔跤。爸爸為女兒手工打造的摔跤場成了女孩們訓練摔跤的小小基地。
一路走來的爸爸也說,自己的女兒,是在為全國的女孩子而戰。
她用自己的生活方式為印度的其他女性提供另一項選擇,女生并不是只能相夫教子與做家務,她們也可以像男人一樣生活。
——————————
在最醒目的“女權”之外,《摔跤吧! 爸爸》又真的是一部非常有趣且好看的運動電影。
原來摔跤在我這種運動盲的心中,就是兩個人相互擰在一起,不知道他們怎么算贏怎么算輸。
看完了《摔跤吧!爸爸》,覺得自己差不多看懂摔跤了。以后在電視里看到女子摔跤都會忍不住多看幾眼,連看到摔跤場地都會覺得有點燃。
說一個勵志故事是容易的,把運動拍出精神來是很難的。
這部電影從第一場爸爸的摔跤比賽開始就很精彩,慢動作放大了動作的技術性,拆解了運動步驟。男主角說:摔跤要用腦子。這個理念也始終體現在本片運動戲份里。
小女孩的摔跤戲,每一次都不同。跟男生對抗,拍出了女性挑戰性別歧視的感覺。
揚起的黃沙要沒過屏幕,女主角吉塔像只野蠻的小獅子一樣生機勃勃。
長大后的國際賽事戲份里,性別已經不再重要,但那種“面度強敵只能更強”的壓力,拍到位就是把觀眾看哭的“燃”。
父女關系也通過摔跤來表現。
已經走到現代都市里的女兒,用體育學院里的方式挑戰父親的經驗主義。眼睛里的是叛逆和置氣,而父親在喘息中拒絕女兒對自己“過時”的批判。
——————————
印度電影有載歌載舞的傳統。畫面和音樂都有種魔性感,可放在電影中卻不違和。
《摔跤吧!爸爸》里的印度音樂,每一次出現都很合適。
魔鬼訓練孩子們的痛苦表情配上音樂特別可愛。
大女兒吉塔長大后到了大城市,配樂是舒緩的少女心綻放。
本來對印度音樂沒什么感覺,散場時響起女孩子們訓練的音樂,有幾個觀眾甚至被感染到跟著哼起來。
搭載著一個好故事,隱隱透出一些血液里的“傳統”,比滿嘴弘揚傳統文化卻拿不出及格作品強多了吧。
——————————
《摔跤吧!爸爸》有些地方也許還有爭議。
比方說,從摔跤到女性自由的“說理”是不是可以再自然一些?
還有女主角吉塔是用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去挑戰父親的經驗,被安排成了徹底失敗、運動生涯崩潰,于是哭著再回到父親的規劃之中。“爸爸”這個角色,是不是主角光環太強了?
不過這些都是小問題,整體來說,因為《摔跤吧!爸爸》是個太過典型的勵志故事,可能會讓人有種“都在意料之中”感覺。
當然可以說,勵志運動電影都是這種套路:做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是用超強的意志去做,讓世界為你側目。
但一樣的經典故事模板,有人講出來就是干巴巴的虛偽的勵志,《摔跤吧!爸爸》卻能在細節和眼神里表達出很淋漓盡致的情感。
拋掉那些女權、體育、愛國主義的標簽,就算我什么背景知識都不知道,什么衍生意義都不去想,還是會忍不住喜歡女孩子們的眼睛。
那是“很想贏”的感覺。女孩子們不管是在泥地里還是在潔凈的賽場上,不管是穿得破破爛爛的還是一身專業運動服,都閃耀著光芒。
單單是這種眼神,就很催淚了。
故事模式也許容易復制,但創作者必須很動情很投入,才拍得出這樣有煽情效果的眼睛。
在摔跤手爸爸第一次講述“五分很難很罕見”的時候,我就猜到最后一定會用到這個來取勝。但決賽的那場戲,我還是被劇情催出了緊張和激動。
套路做到純熟極致,還是很得人心啊,讓觀眾無法拒絕。
————————
《摔跤吧!爸爸》整個劇組都非常敬業。
拍好這部摔跤傳記電影,最重要的就是真實感,無論是摔跤部分還是演員的年齡狀態。
阿米爾·汗片中四位“女兒”為了演好摔跤運動員,集中在一起訓練半年多。
演少年吉塔的演員Zaira Wasim進組時十分羸弱,面對壓力也有點脆弱,所有人都深深懷疑她行不行。
而到了電影中效果很驚艷了,有這種驚人氣勢和爆發力,和之前長時間的高強度訓練分不開。
其實年輕演員訓練時內心深處叫苦連天。而傷了痛了都忍著不敢出聲,因為太珍惜這次機會了。
演青年巴比塔的Sanya Malhotra為了電影里面的一分鐘不到的摔跤鏡頭,居然也跟著訓練了九個月。
演青年吉塔的Fatima Sana Shaikh訓練期間骨折了。而她卻因為拖累劇組而感到很愧疚,“感覺糟糕透了”。
后面一些拍攝都是克服著傷痛上陣,可只要攝影機對著她,她就是所向披靡的。
而印度國寶級演員,52歲的阿米爾·汗更是要拼。
除了摔跤訓練,還要演出角色的19歲、29歲和55歲三個年齡段。從年輕健壯到又老又肥,年齡跨度很大。
拍攝是從角色發福部分開始演起,而他拒絕穿脂肪假體衣。因為那樣當演員最“有趣”一個過程就被抹殺了。
于是先是增肥54斤,中間一度胖得連系鞋帶都困難。之后又瘋狂減重,4個月體脂率37%減到9.6%,減到累趴。
但是還是完成了,外形也像個帥小伙
要不是為了演戲,大概自己也瘦不回來了。
————————
當然不要忽視《摔跤吧!爸爸》的社會意義。
這部電影誕生在男女極度不平等的印度。
這個國家強奸案的頻繁令人發指
女性地位之低也觸目驚心,甚至連女星都有可能遭遇輪奸。
就是這樣的環境里,有了《摔跤吧!爸爸》改編的真實事件。
現實里確實有這樣一位印度的爸爸,讓女兒去摔跤。
原型的父親馬哈維亞,因為種種原因,到退役都沒有拿到金牌。
和劇中的父親一樣,現實的馬哈維亞也打算讓尚未出生的兒子幫忙完成夢想,結果妻子連生了四胎女兒。
于是這個爸爸訓練女兒們摔跤,在這四個女兒里,有三個女兒成為了世界冠軍。
第一個女兒Geeta Phogat,也就是電影里的大姐,2010年獲得英聯邦運動會女子摔跤55公斤級比賽冠軍,是印度運動史上第一位獲得摔跤冠軍的女運動員,也是第一位取得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資格的女摔跤手。
第二個女兒Babita Kumari,分別拿過英聯邦比賽的金銀牌,還在2012年獲得了世界摔跤錦標賽的銅牌。
第三個女兒Ritu Phogat,贏得了2016年新加坡英聯邦運動會48公斤級女子自由式摔跤金牌。
《摔跤吧!爸爸》在印度上映前夕,正好是大女兒的結婚典禮,阿米爾·汗出席了,并致辭:“這部電影就是送給吉塔的結婚禮物。”
這個家庭真的改變了一點點現實,父親原型馬哈維亞在村里訓練15到20個女生練摔跤。——這個轉變也被寫進了電影里。
而本片男主角阿米爾·汗,一直都有關注社會的責任心。
2012年,阿米爾·汗開設了一檔節目《真相訪談》,這檔節目討論的都是印度社會的痛點,例如有殺女嬰、兒童性侵、包辦婚姻、家庭暴力、種姓制度等話題。
他痛斥殺女嬰的現象、提倡男女平等。
他向社會呼吁:與其給女兒準備嫁妝,不如把這些錢投入給女兒的教育。
在這檔節目里,阿米爾·汗說到了大多數都會想的問題:“別人的苦難與我有何關系呢?”
他的答案是:是有關系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
那么,回到本文標題的問題。
這部電影為什么這么燃呢?
因為故事是發生過的,放到社會背景里是有價值的,參與的人都是帶著情感敬業地投入和付出的,主創是懷著社會責任感的。
這些勵志、夢想、情懷,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