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公眾號:范咪心理咨詢
Emmanuel Ghent說:自虐其實是對人類屈服意向的反向表現。
Gordon說:人類原始崇拜的“背面”則是自虐。
在咨詢的過程中,我發現了有一類人,痛苦的訴說伴侶對自己如何不理解,不尊重,不關心,自己如何對關系不滿意,然后拋出一個問題,“老師,您覺得我該怎么辦”,就不再言語了。
剛開始我以為是她真的不知道怎么辦了,后來發現,我給的建議越多,她越痛苦。
直到發現“自我挫敗型人格”這一概念,我發現我好像更容易理解他們了。
我發現這個概念很好,可以把痛苦描述的如此豐富多彩和生動。讓人可以沒有壓力地在痛苦里呆著,又從某種意義上終結了很多痛苦。
◎ ◎ ◎
我把這些內容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看看你滿足了幾條。
1. 我對別人比對自己好。
2. 有時候我發現我都是在用別人的痛苦來懲罰自己。
3. 我經常讓自己陷入痛苦中出不來。
4. 我覺得遵守道德很重要,有時候為了維護道義是應該做出犧牲的。
5. 生活中莫名的總會出現一些意外傷害事件。
6. 我覺得生活對自己不公平,自己總是受害者。
7. 友誼破壞了,是我最難以能容忍的事情。
8. 如果我不忍辱負重,事情可能就會變得更加糟糕。
9. 對別人有不滿,卻說不出來,或者說了也沒用。
10. 我信奉“苦盡甘來”。
11. 覺得問題之所以變糟糕,是因為自己的原因,可能自己哪里沒有做好。
12. 我有時候想要傷害自己(不是自殺),因為這樣才讓我覺得真實。
13. 我是工作狂。
14. 我對自我的要求很高。
15. 既然事情改變不了,那我只能忍受。
16. 當我意識到將有不好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我通常會捅破那層“窗戶紙”,讓不好的事情快點發生,好快點結束。
17. 當別人批評我時,我覺得更多時候,是因為他們想讓我更好。
18. 我得不到同情,是因為我的痛苦不夠嚴重,所以他們理解不了。
19. 相比被虐待,我更接受不了被拋棄
20. 我經常被人認為是努力向上的榜樣。
21. 周圍人都說我是一個好人。
22. 很多時候,周圍人會覺得事情變糟糕的責任在我。
23. 他人不會尊重我,他們在羞辱我的時候毫無顧忌。
24. 在意識到可能要被批評的時候,我通常傾向于首先自我批評。
25. 有關SM(施虐受虐)的內容,更容易讓我產生性興奮。
26. 我覺得很少有人都能體會痛苦帶來的美好感覺。
27. 我的方式可能讓人不舒服,但是我的好意他們最終是能夠體會的。
28. 我很難拒絕去幫助別人。
29. 我的經歷是值得同情的。
30. 我生活中有很多好機會,但不知道怎么地最后都黃了。
31. 我有時候很難心安理得的接受別人的禮物。
32. 我有時候覺得我比更多的人能夠化險為夷。
33. 那些貪圖享受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
34. 作為父親/母親,就應該以孩子為重。
35. 我常常為無意中說了讓別人不舒服的話而自責不已。
你中了多少條?你覺得自己是“自我挫折型”人格嗎?
這個發現讓你的心里有了怎樣的感受?
即使很多條都與你很相像,也不要緊張,人格類型的判斷是需要很專業的專業診斷的,不能只通過簡單的特征描述就定性的。
通過這樣的測試,只是希望我們能夠對自己有更多覺察更多發現,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幫助我們更好地活出真色彩。
關于我們自身的種種特質,你喜歡的,就留下;你覺得阻礙自身發展的,就去想辦法改變。這樣便足夠了。
◎ ◎ ◎
本文作者 范咪
中科院心理所 心理學碩士
紅楓反家暴項目官員
幸知在線心理咨詢師
婚姻登記處婚姻輔導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