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蝙蝠》中頗具演唱技巧的一段花腔女高音,祝大家虎年行大運!
說到越獄題材的電影,大多數朋友一定能夠想到《肖申克的救贖》。但是,九哥推薦的三部同題材的電影中并不打算介紹這一部。因為這一部電影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基本上文化圈里沒人會否認看過這部電影,否則都不好意思和人說自己是文化人。
九哥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第一部叫做《死囚越獄》,這部法國電影拍攝于1956年,即使不是世界上最早的關于這一題材的電影,也一定是最有名的,九哥其實就是奔著8.9的豆瓣評分進去看的。
這一部法國人拍攝的二戰背景題材電影,一如法國人拍攝的同時代背景題材電影一樣,畫面陰郁而壓抑,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最后一班地鐵》。影片中充滿大量的內心獨白,對當代電影沒有太多借鑒意義,因為今天的觀眾已經很難接受內心獨白這樣的表現形式了。
很難想象這樣一部令人昏昏欲睡(九哥中間大概睡了十分鐘,不過真的可以放心睡,不用擔心會錯過什么)的電影為什么竟然有這么高的評分。剛才九哥特意去看了一下相關的百度詞條,好像導演很有名,而且也許因為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越獄題材的電影,百度詞條里堆砌了大量溢美的詞匯。其實關于二戰背景下的越獄題材電影最值得看的是《逃離索比堡》。之所以九哥推薦收藏這部電影,完全是從史料價值角度考慮的。
這部電影完全沒有一點詞條里鼓吹的那種揪心、緊張的感覺,所謂用納粹的背影和槍聲營造出的緊張氣氛在今天的觀眾看來完全不存在。當然,今天觀眾的觀影體驗和上世紀50年代末剛剛經歷過二戰幸存下來的觀眾的觀影體驗也許大相徑庭,也許那個年代的觀眾單單聽到納粹士兵越來越近的腳步聲就已經戰栗不止了。
可以想象的是,今天的導演如果重拍這部電影會繞不開一個倫理上的坎。電影里法國中尉和他同監的犯人的逃離,不可避免會導致隔壁監舍犯人被處決的結果(因為他們不可能什么都不知道,什么聲音都聽不到),為了自己有可能失敗(失敗就意味著當場被擊斃)的逃跑,剝奪他人的生命(如果僥幸逃脫,以納粹的風格會有五倍或十倍的囚犯被槍斃),倫理上究竟是否站得住腳。
總之,這是一部只具有史料收藏價值的電影!
《逃出亞卡拉》是九哥給大家推薦的第二部越獄題材的電影,看過和喜歡《肖申克的救贖》的朋友一定要看看這部電影,因為這部早于《肖申克的救贖》的電影無疑對“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包括對典獄長的人物刻畫。兩部電影中的典獄長形象如果只能用兩個字形容,那就是“膨脹”,如果再加兩個字一定是“妒忌”,再加上兩個字就是“冷血”了。
另外,《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挖墻逃獄的情節多半也是從這一部電影來的靈感。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兩位男主人公都分別從監獄圖書館管理員獲得了幫助。亞卡拉男主人公得到的是直接的幫助。亞卡拉的圖書管理員是一名黑人殺人犯,也是亞卡拉的老大。他幫助主人公逃過了監獄中另一位狠人的報復。在肖申克,安迪得到的是猶太裔老圖書管理員精神上的啟示。
亞卡拉監獄位于舊金山灣一個四面環水的島上,距陸地最近的地方約1.8英里,用公里計大概是3.3到3.4KM。3、4千米的距離雖然對絕大多數游泳愛好者來說不在話下,但舊金山灣海水冰冷、水流喘急,即使僥幸逃出,大多也會死在海上。影片的結尾有一個數據統計,在亞卡拉啟用的60年間,一共有63人次逃獄事件。其中20人后來被抓回來了,40人的尸體在海上或海岸邊被找到,只有三人疑為成功逃獄,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這三個人的故事。
第三部電影片名叫《最后的城堡》。嚴格說這不是一部關于逃獄的電影,這比逃獄更嚴重,這是一部劫獄的電影。建議大家一定要抽空看看這一部和《逃出亞卡拉》,因為九哥的下一篇公眾號將就《肖申克的救贖》和這兩部影片的內容,寫一篇關于好萊塢之于典獄長印象方面的文章,如果大家沒有看過這些電影,下一篇文章就很難形成共鳴。
《最后的城堡》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美軍資深上將因為一次戰斗指揮的失誤,導致八人喪命,軍事法院判處他十年監禁。將軍服刑的監獄自然是軍方的監獄,所有獄警都是美軍現役人員,所有囚犯也都曾經是美軍軍人。
入獄后的埃爾文將軍很快就與典獄長陸軍上校溫特就監獄的管理發生了激烈的沖突,最后的結果是埃爾文率領監獄里已經被剝奪軍籍,最重要的是被剝奪了軍人榮譽的囚犯暴動,并一舉推翻了溫特。影片的結尾,將軍集合了所有參與暴動的囚犯,在廣場上升起了一面國旗。按照美軍的說法,如果國旗倒升就意味著陣地被攻陷,對于這所監獄來說,就意味著典獄長的失敗。典獄長氣急敗壞,在將軍即將升起國旗的時候打倒了將軍,隨后被他的副官擊斃。
但最后升起的卻并不是倒著的國旗,所有囚犯和獄警一起向這面國旗敬禮!
九哥想說的是,如果這部影片中所表達的價值觀也是我們大家能夠認同的,那么在人類社會,p*s價值觀應該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