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陳雅芳 真故研究室 2022-04-16 09:54
如今,抑郁癥不再是令人陌生的事物,但還是鮮少人了解抑郁癥低齡化的趨勢。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并且隨著年級的增長,抑郁檢出率也隨之上升。小學階段的抑郁檢出率為一成左右,初中階段約為3成,高中階段接近4成。抑郁癥為何會出現低齡化的趨勢?原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科主治醫師于宏華認為,孩子過早地被卷入成人化的競爭是主因,功利性教育帶來的壓力是核心影響因素。我們采訪了于宏華醫生,以下是她的講述。
2007年,我進入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工作,當時來訪者大多還是患各種神經癥和抑郁癥的成年人。但這些年,門診和住院病房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我接診過的最小來訪者是12歲。伴隨著這一現象同時期發生的,是對重點學校和學區房的追求越來越白熱化。青少年處于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階段,除了學業壓力,體內激素水平也在變化,自我意識急劇發展,多種因素疊加就容易誘發情緒的巨大波動?!吨袊鴩裥睦斫】蛋l展報告(2019-2020)》顯示,青少年(18-34歲)的抑郁檢出率為24.6%,相當于每五個青少年中就有一個可能抑郁。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有隨著年級增長而上升的趨勢,一方面與學習壓力層層加碼有關,另一方面也跟壓力逐漸積累后爆發有關。比如,小學時遭受的創傷,初中時才表現出來;初中時進入青春期的壓力,高中階段才表現出來。來訪者問診時,我主要是通過交談來做精神檢查,有時也會先讓他先填寫一份抑郁量表,通過評分高低來判斷他的抑郁程度。一般來說,抑郁癥的診斷標準有三主征,如果滿足其中兩條,再加上一些附加癥狀及病程要求,就會考慮是否可以初步診斷為抑郁。第一是心情不好,干什么都高興不起來,心情容易低落,經常發愁,覺得悲傷,容易哭泣;第二是精力下降,總是感覺特別累,怎么休息都不見好;第三是喪失樂趣,做什么都不快樂,哪怕是做以前喜歡的事情。嚴重的抑郁癥患者可能會有自殺的想法,甚至會做一些計劃,比如準備藥物,如果要跳樓會提前踩點等。根據我的經驗,青少年抑郁癥大致可以總結出幾大誘因。首先是學業壓力?,F在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一般比較高,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孩子學習文化知識,小學階段也會安排很多課外班,但這些做法其實不太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大腦神經系統發育的一個主要部位還是邊緣系統等皮層下結構,這些部位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調節情緒,比如尋找自己的興趣、伙伴,學習如何處理情緒等。但由于父母的安排,很多孩子這個階段的時間都用來學習知識了,大腦額葉的認知功能得到了開發,但情緒調節功能的發育卻被抑制,甚至停止發育,從而導致孩子遇到困難時容易受挫,甚至發展為抑郁。其次比較常見的原因是遭受暴力,包括家庭暴力和校園霸凌。其實在校園被霸凌的孩子,很多都曾在家中遭受過暴力,他們的安全感和自主性受到了根本性的破壞,容易害怕和膽怯,被人覺得好欺負。還有一些孩子,在家中被父母嚴格地控制和要求,在外也容易變得拘束,表現得比較老實聽話,很容易變成被霸凌的對象。還有一種比較普遍的情況,是家庭不穩定。從臨床經驗看,孩子比較容易出問題的家庭,多見一種情況——媽媽比較強勢,爸爸的角色缺失。這種家庭的孩子,很可能會陷入媽媽的控制,他們通常會犧牲自己的欲望去滿足媽媽的期待。更糟糕的情況是媽媽和爸爸都缺失了,比如父母都忙于工作,或者孩子被寄養在老人、親戚、保姆身邊。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很容易出現分離焦慮,對愛極度渴求,害怕被拋棄。雖然抑郁癥有遺傳的可能,抑郁癥患者的一級親屬患病風險比一般人群高,但更重要的還是成長環境對性格的影響。 父母也要參與治療
一般情況下,青少年患者很少會自己去醫院。
有時候,是孩子沒意識到自己有問題,除非父母能覺察到他們狀態不好。有時候,是孩子比較好強,一方面他們自身無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另一方面擔心父母也無法接受,所以會掩飾自己的痛苦。還有的時候,是孩子主動告訴父母自己狀態不好,但父母覺得是孩子想多了。最后往往都是直到孩子撐不下去了,不愿意去上學了,在學校崩潰了,父母才帶他們來看醫生。很多父母即便帶孩子來看病,主要目的還是希望能讓孩子盡快恢復上學,青春期的孩子都很敏感,他們會覺得父母并不是真正關心自己的需求。其實在這個階段,很多孩子都抵觸回到學校,有時是因為害怕學習,更多的時候是無法面對學校的人際關系。比如,有的孩子從實驗班掉到了普通班,自尊心受到打擊,害怕被同學嘲諷;有的擔心自己融入不到集體中去。遇到這些情況,我會建議父母先來咨詢,聊一聊孩子及家庭的情況,如果父母能做出一些改變,孩子通常就會有變化。面對孩子情緒上的問題,父母的普遍反應是:“一個孩子,有什么不開心的呢?”“你是不是在找借口逃避學習?”“為什么別的孩子都好好的,就你不正常?”這些認知誤區其實都在將孩子越推越遠。抑郁癥患者雖然會表現出情感麻木的狀態,但內心其實非常渴望愛和溫暖。青少年的心理咨詢,家長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們有時也會建議父母接受個人治療,如果父母能做出一些改變,比如控制自己的情緒、降低過高的期望、真正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培養良好的依戀和信任,都會非常有利于孩子情況的改善。在我參與編撰的《少年抑郁癥》一書中,有一個這樣的患者,她8歲時母親自殺,她與父親的關系逐漸惡化,出現自殘行為。她說在自己患病后,父親滿臉都寫著“這要不是我的孩子該多好”。這個女孩去做心理咨詢時,防御性很高,不輕易相信任何人,咨詢師只好請來父親,因為女兒的癥結就在父親身上。最后父親終于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對待女兒不是太控制就是太疏遠,并開始逐漸改變父女之間的相處模式。有些父母可能會因此焦慮,怎么培養一個孩子的注意事項這么多?其實并不多,最關鍵就是要意識到,孩子首先是一個鮮活的生命、獨立的個體,其次才是你的孩子。如果父母能用正確的方式去愛孩子,孩子根本不需要心理咨詢師。 #03
丟掉病恥感
由于對抑郁癥的認知缺乏,很多抑郁癥孩子不能及時得到診治,加上社會普遍存在的病恥感,家長經常以孩子患病為恥。在我經手的大多抑郁癥案例中,父母都不愿意承認孩子患了抑郁癥,導致有太多孩子病情被耽擱,從而衍生出悲劇事件。
孩子自己也會有病恥感,這是他們不愿意返回學校面對同學的原因,會擔心別人怎么看自己,覺得生病很丟臉。他們會想,如果吃了醫生開的藥,是不是就證實了自己確實有精神方面的問題,這是很多患者不能接受的,所以寧愿不看醫生、不吃藥,采取否定的、視而不見的態度來減輕自己的困擾。曾經有個女孩,在初二那年,和好朋友鬧掰了,對方對她說:“其他家長都知道你有病!”這句話對女孩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她后來一直子在想:他們會怎么看我?會不會私下說我矯情?雪上加霜的是,她的班主任也公開嘲諷她,一次她休完病假回去上學,忘記帶卷子,班主任當眾質問她:“學也不上,卷子也不帶,你還想不想讀書了?”這個女孩最后選擇當了“逃兵”,從乖乖女的身份逃離,“成了一個休學的loser”。女孩后來開始好轉,是因為在一次次任性妄為后被母親包容,最終確定自己仍被無條件地愛著,這給了她很重要的生命能量。她母親為了幫她養病,辭職并賣掉房子陪她旅行,還一次次貸款去滿足她的沖動消費,最終用包容和耐心治愈了女兒。抑郁癥患者很普遍的一個特征是自我價值感低,一旦孩子跟父母之間有了愛的情感流動,就離康復不遠了。學校對青少年來說,是僅次于家庭的第二重要場所,如果孩子在這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很有可能遭受二次傷害。但遺憾的是,有一些學校對待抑郁癥孩子是一刀切,將這類孩子排除在學校之外,認為這樣既不影響其他學生,又消除了危險隱患,比較少從當事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比如有個患者就提到,面對她一位罹患抑郁癥的高中同學,老師的反應是讓她“少作”,說考出成績來才是最重要的,別想那么沒意義的東西。宿管阿姨因為她頻繁的癥狀發作,投訴她“半夜作妖”,最后學校讓這位同學退了學。我想,全社會都需要對抑郁癥樹立正確的認識,如果整個社會氛圍是友好的、包容的,孩子的心理問題能及早得到重視,那很多悲劇都可以避免。(于宏華:原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科主治醫師,從事心理治療超過15年,擅長青少年抑郁癥診斷和治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