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多由傷風之后,余邪留于肺經,肺氣不清,纏綿不愈而成。
其癥鼻塞流涕,左右交替,涕色或黃或白,涕質時稠時稀,鼻孔干燥,前額痛脹,平時容易傷風,傷風期癥狀加重。中醫屬“鼻淵”范疇。
余治此癥,悉以蒼耳子散(蒼耳子、辛夷、白芷、薄荷)合甘桔湯(甘草、桔梗),加黃芩、桑白皮、麥冬、枇杷葉宣通壅滯,清解肺熱。
口不渴,去麥冬;口干甚而舌苔黃,加蘆根、生石膏;頭額昏脹,加桑葉、杭菊;涕中帶血,加黑山梔、炒丹皮、茅花;涕味腥臭,加魚腥草。
一般服藥30劑,即可痊愈。
若鼻流黃濁涕如膿,其味腥臭,嗅覺減退,頭痛腦脹,為膽熱移于腦所致,俗稱“腦漏”,可服《醫宗金鑒》藿香丸(今名“藿膽丸”)清其膽熱,每次5g,1日3次,溫開水送下,連服半年,可望根治。
有的患者,兼有頭昏眼花,精神不振,容易疲勞,為病久中虛,清氣不升,濁氣不降,需合入補中益氣湯服之。
慢性鼻炎兼鼻息肉(鼻痔)者,是由肺氣不清,風濕郁滯而成。
內服辛夷散6g,1日3次,外用王旭高先生“鼻痔驗方”,以硼砂10g,雄黃3g,冰片0.3g,共研細末,抹鼻,1日3~4次。有的病例,只須外治,亦能消退。
慢性鼻炎兼有“囊腫”(“痰包”)者,亦以蒼耳子散加味治效。
如一王姓患者,男,17歲,鼻塞流涕,或黃或白,有時帶血,其味腥臭,病已2年,在某醫院診為“慢性鼻炎”,又攝片斷為“右上額竇腔內囊腫”。平時容易傷風口干,脈舌如常。
按風熱郁于肺經論治,方選清肺宣壅之蒼耳子散合甘桔湯加味。
藥用:蒼耳子10g,辛夷6g,白芷5g,薄荷(后下)5g,生甘草3g,桔梗5g,桑白皮10g,黃芩6g,枇杷葉(去毛)10片,丹皮6g,魚腥草10g
連服20劑,除有眉頭部脹痛外,各種癥狀全部消失,原方加炒杭菊6g,服10劑,眉心部脹痛亦除,攝片復查,右上額竇腔內囊腫已消失。
鼻淵而兼鼻痔,容易發現,若兼囊腫,須經西醫檢查才能確診。確診后,須手術摘除,中醫內服湯藥亦能消散。
蒼耳子散為治鼻淵之主方,俾肺熱得清,壅滯得通,故不僅鼻淵告愈,而且囊腫亦隨之消失。所謂正本清源,源清則流自潔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