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為重濁有形之邪,其形無定體。積而為水,聚而成飲,凝則為痰,化生百病,四肢百骸,臟腑經絡,上下內外,無處不到。又常與風、寒、暑、燥、火相兼為患。六淫之中,傷人最廣。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濕邪影響脾胃氣機的升降、運化功能,因而出現胃納呆滯、脘腹痞悶脹痛、泄瀉、浮腫、肥胖等。
濕為陰邪,具有冷、寒的特性。如果濕邪過盛,稽留于體內,會過度克伐人的陽氣。此時,人會出現精神萎靡、疲乏無力的癥狀。
濕邪侵襲人體后,就會感覺到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若濕流下焦,則小便混濁、不利、大便溏泄,甚至婦人帶下粘稠腥穢等。
(圖片來自網絡)
01 漏谷穴
人體小腿內側,距內踝尖6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漏谷穴具有健脾和胃、利水除濕的功效。常用于治療腹脹腸鳴、消化不良、遺精等。
02 三陰交
在小腿內側,距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三陰交穴對消化不良、腹瀉、小便不利、月經不調、痛經、帶下,心悸等有防治作用。
03 陰陵泉
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
經常按摩陰陵泉,能夠很好的排出體內多余的 濕氣,同時還具有健脾理氣、益腎調經的作用。
04 豐隆穴
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豐隆穴為化痰要穴,常艾灸可化痰濕、降濁逆、和胃氣、清神志、安心神。
健脾祛濕食療方:
山藥、薏米、芡實粥
山藥、薏米、芡實都有健脾益胃之神效。三者煮粥,可以健脾益胃、補腎益精、祛濕利水,健脾補肺。
山藥可補五臟,脾、肺、腎兼顧,益氣養陰,又兼具澀斂之功;薏米健脾而清肺,利水而益胃,補中有清,以祛濕濁見長;芡實健脾補腎,止瀉止遺,最具收斂固脫之能。
做法:先將三種原材料以1:1:1的比例,浸泡20分鐘,加入適量大米,煮成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