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古
恬淡閣
2023-01-04 13:05
發(fā)表于江蘇
東漢末年,建安年間,發(fā)生了大瘟疫,這場瘟疫持續(xù)了五十一年,百姓絕望,生靈涂炭。而正是這場瘟疫,逼出了三位神醫(yī),他們備受后世尊崇,他們分別是醫(yī)圣張仲景,神醫(yī)華佗,還有貢獻(xiàn)了“杏林”典故的董奉。《傷寒論》作為醫(yī)圣張仲景理論和實踐的總結(jié),其突出成就之一是確立了六經(jīng)辨證體系。運用四診八綱,對傷寒各階段的辨脈、審證、論治、立方、用藥規(guī)律等,以條文的形式作了較全面的闡述,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
有位叫易古的中醫(yī),根據(jù)《傷寒論》總結(jié)了如下辯證論治的方法:2、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或畏寒,或體痛者。葛根12克 麻黃9克(去節(jié))桂枝6克 生姜切片9克 炙甘草6克 芍藥6克 大棗12枚(掰開)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黃、葛根,煮至800毫升,去浮沫,再放其余諸藥,再煮至約300毫升,去滓,每次溫服150毫升,蓋被使全身微汗。4、新冠,發(fā)熱、無汗,極度畏寒,周身疼痛,煩躁不安者,可與大青龍湯。若服紅糖蔥白生姜湯為誤治。麻黃12克(去節(jié)) 桂枝4克 炙甘草5克 杏仁6克(去皮、尖) 生姜切片9克 大棗10枚(掰開) 石膏20克(碎)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黃,煮至700毫升,去浮沫,再放其余諸藥,煮至300毫升,去滓,溫服100毫升。蓋被微出汗。一服汗出多者,停后服。以水3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上三味,以水1.2升,煮至600毫升,溫分二次服;或破壁機打粉,每服3克。連翹6克 桔梗6克 石膏12克 玄參6克 甘草6克8、新冠,時寒時熱,乏力,胸脅微悶,口苦、咽干者,可與小柴胡湯。柴胡12克 黃芩9克 人參6克 半夏9克 炙甘草5克 生姜切片9克 大棗(掰開)4枚上藥七味,以水1.2升,煮至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兩次溫服。9、新冠,畏寒,高熱,不可與布洛芬等退燒藥;當(dāng)先發(fā)汗解表,汗出則熱退身涼。10、新冠,服退燒藥后,復(fù)發(fā)高熱者,此為誤治。11、新冠,高熱反復(fù),口苦、咽干,大便秘結(jié),胸脅苦滿者,可與大柴胡湯。柴胡15克 枳實9克(炙) 生姜切片15克 黃芩9克 芍藥9克 半夏9克 大棗(掰開)12枚 大黃6克上八味,用水1.2升,煮至600毫升,去滓再煎5分鐘,溫服200毫升,日三服。12、新冠,惡寒,嘔吐,泄痢,小便不利,無里熱者,可與五苓散。桂枝6克 白術(shù)9克 豬苓9克 茯苓9克 澤瀉15克上五味,破壁機打粉,每次米湯調(diào)服5克,續(xù)飲溫水 600 毫升,日三服。13、新冠,惡寒、無汗,胸中滿悶,咳嗽,清涕,心下有水氣者,小青龍湯主之。麻黃(去節(jié))9克 芍藥9克 細(xì)辛3克 干姜3克 炙甘草6克 桂枝6克 五味子3克 半夏9克 上藥八味,以水1升,先煮麻黃15分鐘,去浮沫,再放其余諸藥,煮至300毫升,去滓,分兩次溫服。14、新冠,大汗出后,喘咳上氣者,麻杏石甘湯主之。15、新冠解后,勞累而復(fù)發(fā),胸悶,舌上苔白厚濕滑者,小青龍湯主之,五苓散亦主之。16、新冠解后,勞累而復(fù)發(fā),低燒,咳嗽,口苦,不欲食者,小柴胡湯主之。17、新冠,咳嗽、咽癢,咽中如有物吞吐不出者,可與半夏厚樸湯。
半夏8克 厚樸6克 茯苓8克 生姜10克 蘇葉4克18、新冠解后,嗅味覺不復(fù),乏力,微畏寒、低燒,胃中不適者,可與柴胡桂枝湯;若只頭上汗出,手足冷,咽中干者,可與柴胡桂枝干姜湯。桂枝5克 黃芩5克 人參5克 炙甘草3克 半夏8克 芍藥5克 大棗6枚(掰開)生姜5克 柴胡12克 上九味,以水1.2升煮至700毫升,去渣再加熱至600毫升,溫分三次服。柴胡12克 桂枝4克 干姜4克 天花粉5克 黃芩5克 牡蠣4克 甘草4克上七味,以水1.2升煮至700毫升,去渣再加熱至600毫升,溫分三次服。19、新冠,畏寒、無汗,脈微細(xì),昏昏欲睡者,麻黃細(xì)辛附子湯主之。20、新冠,發(fā)汗后不解,乏力,動則汗出如洗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桂枝6克 芍藥6克 炙甘草6克 生姜6克 大棗(掰開)5枚 炮附子2克22、新冠,過用退燒藥,寒涼藥,而陷于機體沉衰,脈數(shù)無力,躁擾不寧者,恐危殆矣;脈沉遲微弱,四逆過肘膝者,亦危殆。常須識此,勿令誤也!23、仲景《傷寒論》,誠為治新冠觀止之作,當(dāng)朝夕于斯。以上為新冠基礎(chǔ)證型,實際運用時,遵循經(jīng)方醫(yī)學(xué)的加減合方原則,“有是證用是方”。經(jīng)方辨證按照“表證、里證、半表半里證、水證、血證、氣證,陰證、陽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十二個維度展開,最終精確錘定治療方劑。例如,新冠初起,怕冷無汗,肌肉酸痛,頭疼,發(fā)高燒,這個是典型的表證實證(即表實證),可以用葛根湯治療;如果同時有口干、口渴、煩躁等癥狀,則診斷結(jié)果變?yōu)楸碜C實證里證熱證(即表實里熱證),可以用大青龍湯治療;如果另外還出現(xiàn)胸脅滿悶,口苦惡心,食欲不振,則診斷結(jié)果變?yōu)楸韺嵶C里熱證半表半里熱證里虛證(即表實、里熱、半表半里熱、里虛證),可以用葛根湯合上小柴胡湯合上白虎湯,也可以用大青龍湯合上小柴胡湯;……再例如,西醫(yī)所謂的“白肺”,以胸悶,咳嗽,清涕,白稀痰等為主要表現(xiàn),若怕冷、舌苔水滑,則可診斷為表實水實(水飲停聚胸肺)里寒,可以用小青龍湯;如果伴有口苦、咽干、咽喉疼,食欲不振,可以合上小柴胡湯;若兼而有之,可以全部合在一起,組成的方子和“清肺排毒湯”沒有多大差別。清肺排毒湯是來自張仲景《傷寒論》的經(jīng)典名方組合。所以清肺排毒湯具有普遍性的效果,適用于新冠肺炎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有位中醫(yī)叫倪海廈,根據(jù)《傷寒論》制作了如下圖表,可供參考。其實不管陽不陽,根據(jù)癥狀來辨證論治,都會有效果。大家根據(jù)癥狀搜索方名,網(wǎng)絡(luò)上可以找到相關(guān)方子的用藥和劑量。
本文主要參考了易古醫(yī)生的成果,故署名為易古。但易古醫(yī)生文風(fēng)晦澀,本文有所改寫,以便普通群眾也能看懂,以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