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除了票價,還能靠什么吸引你坐滿2個半小時?
撰文 | 石雨菡
大年初一起,春節檔各電影陸續上映,其中備受關注的《流浪地球2》在首日以4.74億票房、8.3分豆瓣評分,領跑春節檔。
作為一部有著宏大世界觀的科幻電影,與第一部相比,導演郭帆在講好一個故事的能力上有了明顯進步,對觀眾變得更加友善;同時從 3D打印、數字車床、激光雕刻,到虛擬拍攝等各類技術的應用,也讓《流浪地球2》告別了第一部的土法煉鋼,創造了中國電影工業的新高度。
#01
劉慈欣:《流浪地球2》拍出了未來的歷史感
大年初一,五線小城的影院將早上九點二十的最早場次交給了《流浪地球2》(票價49元),大廳內座無虛席。
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1月22日《流浪地球2》大盤排片占比為26.8%,位于春節檔頭部,可見市場與觀眾對該片的期待。
《流浪地球2》的故事背景設定于人類進入“流浪時代”之前,是《流浪地球1》的前史。
在確定太陽氦閃危機后,地球聯合政府(UEG)制定了“方舟計劃”“移山計劃”“逐月計劃”,在一次次人性的較量中思考人類文明未來。
對于科幻電影而言,最難的在于如何在前作基礎上,構建更為完整的世界觀。
據媒體報道,早在拍攝《流浪地球1》時,郭帆就請來中國科學院天體物理專家,為“流浪地球”年代編寫了一部1997年—2075年近百年的編年史,但郭帆認為這樣的世界觀仍還是太淺顯了。
拍攝《流浪地球2》時,郭帆對世界觀進行了更細致的豐富,從世界觀涉及到的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全部按照圖書館分類學的方式分類。
對于許多完全陌生的分支學科,郭帆再次從中國科學院請來20多位科學顧問,涉及理論物理、天體物理、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最終形成一份十幾萬字百科全書式的世界觀體系。
吳京在接受采訪曾表示,這份十幾萬字的編年史就是演員拿到的原始劇本。
架構起世界觀之后,接下來的難點就是如何講好一個故事。
在《流浪地球1》上映之際,不夠立體的人設,主角行為缺乏動機導致過度煽情等劇情上的缺陷,成為影片的一大憾點。
為了彌補劇情硬傷,第一部上映半年后,郭帆又做了一次觀眾調研,將觀眾需求列成list,最終形成了《流浪地球2》的故事骨架以及敘事方式:整體采用編年體敘事,劇情的每個重要節點都會用字幕、倒計時的方式呈現。
郭帆稱,這種方式其實很難。但這樣做的結果是,《流浪地球2》的敘事能變得更加清晰,對觀眾更為友善。
故事之后是人物塑造,《流浪地球2》注意在科幻題材內,為人物注入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核,讓這成為各人物的底色。
在人物故事線索鋪展下,影片以劉培強(吳京飾)這一人物為支點,各自延伸出與韓朵朵(王智飾)愛情、張鵬(沙溢飾)師徒情兩條情感支線,貫穿影片始終。
在前者上,影片注意在中國人“忠孝兩難全”的話語體系下,為劉培強的行動邏輯找到出處;
在后者上,師徒線體現的則是中國人式的精神傳承,對家國情懷上有了更多維度的探索與表達。
另外,影片也注意在求同存異這一思想內核上,讓劉培強與圖恒宇(劉德華飾)所代表的“數字生命計劃”產生思想上的碰撞。
諸多線索結合中國人精神底色的鋪展,不僅讓這部影片的世界觀維度更多元,人性間的碰撞也更為激烈,中間穿插的涉及元宇宙、AI邊界等新的科幻要素,也為觀眾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間。
相比于第一部敘事的單薄,《流浪地球2》展現出了一種歷史史詩感與個人命運的交織。
在《流浪地球2》的首映禮上,原著作者劉慈欣評價說:“好的科幻片應該像紀錄片一樣,講述的是未來的歷史,具備歷史的厚重與顆粒感,《流浪地球2》做到了。”
#02
搭建場景面積超過100個足球場
作為一部國產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系列電影背后的中國電影工業,在這幾年有多大進步,也是觀眾很關注的一點。
從整體規模上看,《流浪地球1》拍攝時的置景面積達10萬平米,在青島東方影都兩個最大的攝影棚中將場景反復拆解、搭建。
此次拍攝《流浪地球2》時,這一數字翻了十倍,達到100萬平方米,超過100個足球場的面積。
在拍攝效率上,《流浪地球1》受制于技術、經驗上的局限性,“土法煉鋼”式的、以人力和時間彌補工業上的不足成為拍攝期的常態。而基于第一部經驗,《流浪地球2》開始借力打力,引入其它行業的先進技術為拍攝做保障。
比如拍攝《流浪地球2》時,制作團隊運用3D打印、數字車床、激光雕刻等技術,按照產品邏輯組裝宇航服,及時彌補了第一部的產能缺陷,宇航服的設計、加工、生產整套流程變得更加高效。
導演郭帆曾透露,《流浪地球2》立項之初對標的就是好萊塢A級科幻類型片的信息密度量。從視聽呈現、敘事效率到單位時間內能夠傳達出來的情緒,從各個維度都在不斷觸達更高的標準,以實現信息傳達的高效性。
為了實現這一效果,《流浪地球2》用虛擬拍攝方法提前將整個影片拍了一遍,還配上了臺詞與音樂,讓現場的工作人員包括演員,能夠通過“可視化”劇本提前感知每個置景和劇情氛圍。
這不僅大幅省去了現場溝通和試錯的成本,也讓演員有了更強的信念感,保障情緒點的準確把控。
此外,相較于第一部,《流浪地球2》的特效細節更加豐富,營造具備真實感的科幻片也成為電影的一大亮點。
譬如郭帆認為第一部中的行星發動機“只完成了心目中的 20% ”,在《流浪地球2》中又多加了 30%- 40% 的細節量。
而在月球發動機的展現上,也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修飾性分型”,而是基于實用性、力學原理等讓建模更加貼近科學與現實。
又如讓觀眾驚嘆的“太空電梯”,不僅致敬英國科幻學家阿瑟·克拉克《天堂之泉》中的設想,為了讓其更加具備合理性,劇組與科學顧問也進行了細致的溝通,最終采用電磁、彈射、電磁三層結構完成電梯的上升過程。
在B站的一場劇組與科學家的聯合直播中,這一設計也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梁文杰的認可。
技術進步背后是影片投資的大幅增加。
據中影股份發布的《2021年年度股東大會資料》顯示,《流浪地球2》《獨行月球》等三部影片的擬投資為17.2億,其中《流浪地球2》的總投資或超6億人民幣。而第一部的總投資為5000萬美元,約合3.5億人民幣,《流浪地球2》的投資數額或翻倍。
相比第一部預算緊張、最終是靠不斷依靠資本注資才得以生存下來,《流浪地球2》不論是制作體量、特效細節以及投資規模,再次刷新了國產科幻影片的制作的上限,也是中國電影工業進程發展的新的展現。
#03
春節檔大廝殺,《流浪地球2》穩住了
目前《流浪地球2》的第一波口碑已經釋出,豆瓣評分8.3分,有觀眾評價道:“不必對比什么,作為里程碑《流浪地球2》已經無敵”,多數觀眾認為該片成功超越第一部,中國科幻片的天花板已然刷新。
2020年末,幾乎與開機時間同步,《流浪地球2》便宣布定檔2023年春節檔。即使穿越兩年的疫情嚴控期,頂著《流浪地球1》“中國科幻片巔峰之作”的壓力,續作仍然交出了亮眼的答卷。
除了《流浪地球2》之外,《滿江紅》等影片的票房與口碑也在沖高。而在元旦之前,春節檔這一局面還難以看清。
彼時,僅有《流浪地球2》《熊出沒·伴我“熊芯”》《滿江紅》三部影片確認在春節檔上映。當時不少業內人士稱“今年春節檔的形勢不容樂觀”。
但從元旦開始,《無名》《深海》《交換人生》《中國乒乓》開始陸續定檔。隨著各電影陸續上映,當下呈現史上最激烈的口碑廝殺態勢。
對片方而言,能夠擠進春節檔意味影片具備絕對的質量優勢,票房和投資回報率都大大提升;而對影院來說,春節檔是全年“最大單”,“酒足飯飽”后才有希望、有底氣應對電影市場的多變。
從春節檔首日來看,低迷了三年的觀眾觀影欲望迅速爆發。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1月22日21時,春節檔首日總票房13.4億,《流浪地球2》《滿江紅》《無名》等五部影片過億,其中《流浪地球2》票房暫時領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