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風散出自 《丹溪心法 》, 為我國元代醫家危亦林創制,是益氣固本的經典方劑, 具有益氣、固表、止汗的功效。臨床常用氣虛自汗, 上呼吸道反復感染, 體虛感冒、過敏性鼻炎等的衛氣虛證。
注:危亦林(1277-1347)字達齋。元代著名醫學家。其累世業醫,通曉內、婦、兒、眼、骨、喉、口齒各科,尤擅長骨科。至正3年(1337年)撰成《世醫得救方》,20卷,該書代表了金元時期中國骨傷科的發展水平,居于當時世界醫學的前列。
組成:防風1兩(30克), 黃芪2兩(60克,蜜炙), (生)白術2兩(60克)。
用法:上為末,每服三錢(9g),用水一盞半,加大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熱服。(現代用法:黃芪30克,白術15克,防風10克,加一枚大棗煎煮,飯后服用。此為一天的量,或者在醫生的指導下做適當加減。)
功效:補脾實衛,益氣固表止汗。
主治:表虛自汗,易感風邪;風雨寒濕傷形,皮膚枯槁。汗出惡風,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亦治虛入腠理不固,易感風邪。(本方常用于過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表虛不固而外感風邪者,以及腎小球腎炎易于傷風感冒而誘致病情反復者。)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人之所以免疫力差(易感外邪),之所以容易大量出汗(津液大量泄瀉),是源于表虛之故,而表虛(衛外之氣不足)所形成的原因,多來自于氣虛。
如果將此關系比擬為國防的話,可以這么說:
因為邊境防衛弱了(表虛不顧),因此導致兩大方面的后果
一,外敵(外邪)入侵。
二,本國將士(津液)外逃。
長期“表虛自汗”下去,則人體之“易感風邪”“汗出惡風”也就不在話下了。
因此,醫家危亦林在創制“玉屏風散”之時,從補脾實衛方面入手,并在臨床治療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玉屏風散,顧名思義,玉做的屏風:
“玉”字,表明其藥之寶貴可等同于玉,“屏風”,屏障者也。若運用于人體,“玉屏風散”可理解為幫助人體抵御外邪之屏障。
因此,對于免疫力低下者(比如說經常感冒),出汗較多者,服用玉屏風散會有較好的效果。
“玉屏風散”中所含中藥頗為簡單,只黃芪、防風、白術等三味。
其中,黃芪又名“黃耆”,有威望的老者之意,為補(肺、脾)氣之第一藥,主治正氣虧虛。
黃芪在玉屏風散中為君藥,起固攝的作用。前面已經說過,表虛源于氣虛,氣虛可導致機體各大臟腑功能紊亂,而黃芪在補氣方面位于諸中藥之冠,且體性平和且醇厚,因此,在恢復人體功能方面,其既安全又顯著。
黃芪有生黃芪與炙黃芪之分,二者的區別除做法不一、模樣不一之外,還在于功效不一。其中炙黃芪主補氣之用,生黃芪除補氣外,還有托毒生肌的功效。在玉屏風散中,多用炙黃芪。
白術,主健脾燥濕,兼具止汗、益氣之功效。在此方中,白術主要是通過加強脾臟的運化吸收功能,來達到增強人體抗擊外邪實力的效果。如果以國防做比喻,白術可為加強國家經濟建設的肱骨,在國防建設中,為邊防將士提供足夠的物質基礎。
白術在玉屏風散中為臣藥,其在治本(健脾)的基礎上,兼有止損(止汗)之功效。
白術有生白術與炒白術之分,其中,生白術主健脾燥濕,炒白術主健脾消積,在玉屏風散中,使用生白術而非炒白術。
防風,別名屏風,味甘性溫,無毒。主治盜汗不止。
在玉屏風散中,防風為佐藥,起防御風邪,疏散風邪的功效。如果將防風比擬至國防當中,可等同于巡邏隊——既防外敵入侵又防止本國將士外逃。
此外,防風還具有間接健脾之功效:倘脾虛有濕,防風可以風勝濕。
本方配伍特點在于:以補氣固表藥為主,配伍小量祛風解表之品,使補中有斂,斂中有散。其中黃芪得防風,則固表而不留邪;防風得黃芪,則祛邪而不傷正,二者相畏而相使。
作為補中有斂,斂中有散的補益之劑,玉屏風散在提升機體免疫力方面,的確可以起到很顯著的效果,只是有幾點需注意:
一,治療疾病的最好方法固然是預防,但如果機體已然出現疾病,首當其沖要考慮的,是治愈疾病而非預防疾病。而玉屏風散在作用于感冒方面,主要在于預防而非治療。因此倘患者已然感冒,尤其是已經有發燒癥狀的,貿然服用玉屏風散,有損無益(感冒時邪氣充足,不要補;發燒時有內熱,不要補)。
二,所謂“是藥三分毒”,玉屏風散雖說沒什么毒性,但免疫力低下者不可以此為依賴乃至長期服用該藥(一般服用期限為7到10天,或者服用了7到10天之后隔段時間再服用7到10天)。若要長久的提升免疫力,最好每天定時定量的做些運動,或者在運動的基礎上兼服該藥。
三,該方側重于補虛,辯證中要點為自汗,惡風,面色熀白。如果無此癥狀,最好不要服用,如果對方是陽氣旺盛的小孩子,更加不要隨便給其服用,以免影響到小孩子自身陽氣的生發。
四, 該藥在藥店里有中成藥可賣,只是效果不如自己煎煮的湯劑顯著,因此,如果方便,最好自己煎煮服用,或者在醫生的指導下,煎煮服用。如果患者在氣虛自汗的基礎上有血虛等癥狀,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將此方作適當加減。
重要參考文獻
① 《醫方考》:衛氣一虧,則不足以固津液,而自滲泄矣,此自汗之由也。白術、黃芪所以益氣,然甘者性緩,不能速達于表,故佐之以防風。東垣有言,黃芪得防風而功愈大,乃相畏相使者也。是自汗也,與傷風自汗不同,傷風自汗責之邪氣實;雜證自汗責之正氣虛,虛實不同,攻補亦異。
② 《古今名醫方論》:防風遍行周身,稱治風之仙藥,上清頭面七竅,內除骨節疼痹、四肢攣急,為風藥中之潤劑,治風獨取此味,任重功專矣。然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惟黃芪能補三焦而實衛,為玄府御風之關鍵,且無汗能發,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治頭目風熱、大風癩疾、腸風下血、婦人子臟風,是補劑中之風藥也。所以防風得黃芪,其功愈大耳。白術健脾胃,溫分肉,培土即以寧風也。夫以防風之善驅風,得黃芪以固表,則外有所衛,得白術以固里,則內有所據,風邪去而不復來,當倚如屏,珍如玉也。
③ 《古方選注》:黃芪畏防風,畏者,受彼之制也。然其氣皆柔,皆主乎表,故雖畏而仍可相使。不過黃芪性鈍,防風性利,鈍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能隨防風以周衛于身而固護表氣,故曰玉屏風。
④ 《成方便讀》:大凡表虛不能衛外者,皆當先建立中氣,故以白術之補脾建中者為君,以脾旺則四臟之氣皆得受蔭,表自固而邪不干;而復以黃芪固表益衛,得防風之善行善走者,相畏相使,其功益彰,則黃芪自不慮其固邪,防風亦不慮其散表,此散中寓補,補內兼疏,顧名思義之妙,實后學所不及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