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為弗居,是已不去”。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滋養萬物,我們應該向大自然來學習道的法則。“萬物作而弗始”,“道”使萬物產生、繁殖、成長、發育、結果、成熟,不停地勞作,沒有開始的時候,此即“利他”。“生而弗有”,生養萬物但是不據為己有,為什么?沒為自己考慮,把自己放得很低,此即“無我”。“為而弗恃”,為大家做事兒叫為,恃是依靠,我作為但是我不依靠。最后我做好了都是我的,你看我靠你們,我還怎么樣靠你們呢?不這么想。完全把自己放低,只為大家做事,“無我利他”,然后“功成而弗居”,成功了,但是我不居功自傲,我不說這是我的功勞。這也是“無我利他”,放低自己為大家做事。“夫為弗居,是以不去”,正因為你不居功自傲,把自己放下為眾生做事,眾生反而離不開你了,反而不能把你趕走。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上善若水”是老子最廣為熟知的一句話,很多人寫成條幅放在辦公室和家里。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樣,“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滋養眾生,但是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我們人是喜歡往高處走,而水呢,是往眾人都不喜歡的低處流,把自己放到很低的位置,“無我”,無私地滋養眾生,“利他”。“故幾于道”,這就跟道非常接近了。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有一個版本是“勝任退其身而身先”,就是圣人把自己的身體放到后面,我讓大家先走,我把眾生的利益放到前面,把無我放到后面,就是“利他”。“外其身而身存”是說圣人考慮的都是外面的事,別人的事,把自己放下了,“無我”。那這樣的人怎么生存呢?你為大家做了好多事,大家怎么會忘記你呢?大家也會回饋給你相應的能量。老子描述這個過程是“外其身而身存”。然后老子總結到“以其無私”,正因為他沒有私心,放下了自己,人們反而不會忘記你的,即“故能成其私”,反而能讓你生存得特別好。但是原則是“不計代價去做”,不是為了自己能夠生存得更好特意為大家去做的,而是完全忘掉自己為大家做事。
by 瞬若
“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牧。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圣人抱一為天下牧”也有一個版本是“圣人抱一為天下式”,這個“一”就是道,“牧”是首領的意思,悟道之人就是守著這一個道作為天下的首領。所以《道德經》就是講給領導的。“不自見”是不自我表現,把自己完全忘掉,就為大家做事,大家都看到你的所作所為,反而讓你讓你的德行更加明顯,“故明”。這就是道的回饋原則。“不自是,故彰”,“自是”就是我自以為是,覺得就我自己厲害,只有我才能做這么多工作。“不自是”,我不這樣做,我把自己放低,為大家做事,這樣反而能更加彰顯是非。“不自伐,故有功”,很多人知道“伐”是討伐的意思,但在這里是夸耀的意思。就是我不夸耀自己的功勞,忘記自己,只是去做而已,為大家做得越多越好,結果反而大家都覺得你功勞很大。“不自矜,故長”,我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顯示長處。然后老子總結到“夫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如果你只為自己爭利的話,你的門會開得很小,大家都會躲著你,真正追隨你的人很少。但是正因為你不爭,只為了大家的利益去做事,所有的大門都向你敞開,大家都愿意接納你,你就越做越多,最后你就發現天下沒有能與你爭的人。
從以上我們看出,其實老子口中的道很簡單,也很清楚。有些人故意把道講得復雜了。普通人是不能懂的,我懂,我悟道了,這就顯得我學問很高。這樣有私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得道的。很多人一聽《道德經》腦袋都疼,覺得無從學起。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他的話其實容易明白也容易踐行。歷代很多自以為高明的人士給了大家很多誤導,實際上道就在民間,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悟道”這個詞,絕不是一個高遠的虛無縹緲的事,人人都悟道世界才美好。大家如果能明白了其中的“道”,我們中國人的幸福感一定會有所提升。
文中攝影作品已獲原作者授權,請勿盜作商用。
本欄目版權歸“大倫書院”所有,歡迎分享和轉載~
企業 | 國學 | 養心
關注大倫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