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這個病是非常常見的一個病,而且“怪病多由痰作祟”,也就是說在臨癥當中經常碰到許多怪病,弄不清楚到底是什麼病的時候,這種情況很多都是從痰飲論治。
痰飲實際上是人體的一種代謝廢物,就比如環境保護沒有搞好的時候,會出很多廢渣、廢水這些東西,這些廢水、廢渣在人體里就是痰飲。
“痰飲源,水氣作”:痰飲本來是人身體里面的水氣,而這些水氣本來是應該要化成津液的。
“水氣上逆,得陽煎熬則稠而成痰,得陰凝聚則稀而成飲。”痰飲都是人體的水氣所化,水氣得陽熱的煎熬,如果煎熬濃度比較高、比較稠,就成為痰了。如果沒有得到陽熱煎熬,而得到了陰氣,就會凝聚而成為稀的飲。
痰比飲要粘稠,飲是比較清稀的。有些人吐過飲,有些人可能沒有吐過飲,飲里面甚至可能有些泡沫,所以我們老百姓把飲也俗稱為痰了,其實那個不是痰,而是飲,飲是很清稀的東西,清水似的東西。
痰和飲不一定都能排出體外,也可能在我們的體內,比如在經絡,或者是在胃里面,未必都能排出體外,但是我們也有可能把痰和飲吐出來,所以我們有時候能夠看到痰飲,但是沒有看到痰飲的時候,不見得體內就沒有痰飲。
談到水液代謝的問題,大家知道“水歸于腎,而受制于脾”。我們人體的水液代謝是水飲入于胃,由脾轉輸它的精華到肺,再由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膀胱的背后實際上有一個腎,腎有陽熱的這種蒸騰,所以膀胱中的津液才有可能輸布全身到五臟六腑,水液代謝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水液代謝過程中最重要的三個臟是肺、脾、腎。膀胱雖然很重要,但是膀胱是儲存津液的,膀胱就像一個“鍋”,“鍋”底下的火更重要,這個“火”就是腎中陽氣的蒸化作用。那么肺、脾、腎三臟總的動力是什麼呢?是腎,所以腎是非常重要的。
水是受制于脾,脾屬土,土克水,所以如果沒有脾的這種轉輸作用,津液就不可能到肺,肺也就不可能通調水道,所以脾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治療痰飲一般來說是以治療脾、腎為主。
我們俗稱“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但是按照經方的觀點應該是“腎為生痰之源,胃為儲痰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