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28歲,2014年11月18日早上由于飲食過急,導致呃逆頻頻,感覺十分難受。飲水,驚嚇,拍頭法均不能緩解,因上班在即,自下思量別無他法,唯針刺速效,于是辨證施穴,請伍醫師給予針刺右手合谷。針刺下后立刻感覺腸道有氣體排出,上下得通,呃逆立止,正所謂效如桴鼓。無獨有偶,后來又遇見這種情況2次,針刺左手合谷,針刺呃止,起效良速,且3次針刺后均無復發。
呃逆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呃逆即打嗝,指氣從胃中上逆,喉間頻頻作聲,聲音急而短促。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內科學》中對此病的描述是“胃氣上逆動膈,以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
呃逆古稱“噦”,又稱“噦逆”。呃逆是一個生理上常見的現象,由橫膈膜痙攣收縮引起的。健康人也可發生一時性呃逆,多與飲食有關,特別是飲食過快、過飽,攝入很熱或冷的食物飲料、飲酒等,外界溫度變化和過度吸煙亦可引起。呃逆頻繁或持續24小時以上,稱為難治性呃逆,多發生于某些疾病。
其病因不外乎飲食不當、胃失和降,情志不遂、氣機不利,正氣虧虛、胃氣上逆;呃逆的病位在膈,病變關鍵臟腑為胃,并與肺、肝、腎有關。
治療以虛實為綱,實證包括胃中虛冷、胃火上逆、氣機郁滯;虛證包括脾胃陽虛、胃陰不足。
在臨床實際中,病情輕重差別極大,一時性呃逆,大多輕淺,只需簡單處理;可不藥而愈。持續性或反復發作者,服藥后也多治愈。若慢性危重病證后期出現呃逆者,多為病情惡化,胃氣將絕,元氣欲脫的危候。
對于一時性呃逆,雖然可以不藥而愈,但是胃氣上逆動膈,呃呃作聲,影響人體的氣機和心情,在某些特殊場合可能造成非常尷尬的局面,而針刺可臨陣救急。
對于這種呃逆,筆者收集了社會上流傳較廣的方法:深呼吸、穴位按壓少商、前軟顎正中線按摩、喝水彎腰法、屏氣法、驚嚇法、紙袋呼氣法、伸拉舌頭法、聞胡椒粉打噴嚏法等等。
作者治療呃逆,使用過幾種特殊方法,其中兩種方法療效頗佳,其中之一就是針刺合谷穴。針刺此穴,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可以速效。《千金翼》、《大成》、《馬丹陽十二穴歌》和《銅人》等經典對合谷穴均無治療呃逆的記載。
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針灸學》(石學敏主編)對合谷的主治記載如下:
①頭痛,目赤腫痛,鼻衄,齒痛,口眼歪斜,耳聾等頭面五官諸疾;
②諸痛癥;
③熱病,無汗,多汗;
④經閉,滯產。
針灸專業用的高等醫藥院校教材《腧穴學》(楊甲三主編)對合谷穴主治的記錄如下:
“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衄、齒痛、耳聾、面腫、疔瘡、咽喉疼痛、失音、牙關緊閉、口眼渦斜、痄腮、指攣、臂痛、半身不遂、發熱惡寒、無汗、多汗、咳嗽、經閉、滯產、胃痛、腹痛、便秘、痢疾、小兒驚風、癮疹、疥瘡和瘧疾。”
兩本權威教材也沒有對合谷治療呃逆的記錄。除了權威教材,筆者在CNKI數據庫和VIP數據庫以“合谷”、“呃逆”為關鍵詞,檢索1915年~2014年發表的合谷穴治療呃逆的臨床報道。檢索結果表明:在上述數據庫發表合谷治療呃逆的臨床報道較少,共計20篇。對這20篇文章進行分析后發現,既往報道多采用多穴合治、且包括耳穴、穴位注射等其他療法,均無單穴治法。
筆者采用的單穴合谷治療一般性呃逆,具有一定的優勢:療效確切,穴少而精,取穴方便,不受氣溫的高低影響施治,便于操作。但是由于目前報道較少,故需要繼續研究,加以推廣。
從醫理上講,因為合谷穴位于多氣多血之手陽明經,為大腸經之原穴,理氣之力強,大腸與胃相連,大腸經氣通則胃經氣通,此上病下治之謂,亦即不治而治之謂也。
從取穴難易程度上講,合谷穴可時時暴露,不用受脫衣取穴的局限,在一些特殊場合時可伸手而治。
從安全性來說,本穴位于虎口之處,針刺、艾灸、按摩、穴位注射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從穴位定位上講,本穴位簡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手指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處是穴。治療時可以針刺,可以艾灸,可以按摩,可以穴位注射。
總而言之:
呃逆有聲苦不堪,諸法止呃皆試遍,
勿忘合谷大腸原,針灸摩注可效焉。
本文摘錄自:《上海中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