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五官當中,眼睛大概是最被人珍重,最受人愛護的器官。除了在睡眠中,人一時一刻也離不開眼睛,難怪許多患有眼病的詩人,既憂心如焚,又無可奈何。
唐代著名的大詩人白居易,從不到40歲發現眼睛患有疾病,到75歲辭世,詩中先后留下了30多首“眼病詩”。這大概是在古人詩詞作品中最集中、記載最為詳盡的一份“眼科病歷”。
這份“病歷”中記載有白居易眼睛患病后的自覺癥狀:“眼漸昏昏耳漸聾,滿頭霜雪半身風;夜盲乍似燈將滅,朝暗長疑鏡未磨。”白居易還對自己眼睛患病的緣由進行分析:“早年勤倦看書苦,晚歲悲傷哭淚多,眼損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最使人受到震撼的是白居易對其眼睛患病時自覺癥狀的一段描述,用醫生寫病歷的行話講,即主訴;“散亂空中于片雪,朦朧物上一重紗,縱逄晴景似著霧,不是春天亦見花。”同時,白居易還用詩記載了眼病的形成原因及治療方法:“僧說客塵來眼界,醫言風眩在肝家。兩頭治療何曾瘥,藥力微茫佛力賒。”眼藏損傷來已久,病根牢固去應難。醫師盡勸先停酒,道侶多教早罷官。案上漫鋪龍樹論,盒中虛貯決明丸。人間方藥應無益,爭得金蓖試刮看。”
研究表明,酒精極易溶于水,而眼球內腔的玻璃體含水量達99%,對乙醇較強的親和力,極易損傷視網膜。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當人們飲酒后,眼球結膜充血,造成局部組織缺氧。同時酒會消耗大量的維生素B,當眼睛缺少維生素B后極易發生角結膜干燥、視神經炎及晶狀體混濁。所以,喝醉了酒的人普遍是眼球上布滿血絲,出現過紅眼“現象。酒中的有害醇類(如甲醇)也會對視網膜、視神經產生明顯的毒害作用,若飲酒過多,酒中的有害成分能使視神經萎縮,嚴重的甚至可導致失明。唐代詩人白居易常一醉方休,結果染上了眼疾,40歲時已有“書魔昏兩眼,酒病沉四肢”之感,從而寫下眼病詩。醫生已明確告訴他要戒酒,可他依然“馬背仰天酒裹腹”,使得眼科名著《龍樹論》中也無有用之方,眼科圣藥“決明丸”也無濟于事,只得“爭得金蓖試刮看”,詩作也日趨減少且淺薄。
如果我們的大多數醫生在書寫病歷時,都能像白居易那樣將患者的主訴和自己的診查結果,既兵實具體,又傳神生動地記錄在案,我們的整體醫療水平或許能更上一層樓。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