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雙節假期已經接近尾聲,但是我感覺,這幾天過得比平時還要還要累。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回到家之后,親人相聚、同學聚會、婚禮宴請等等這些一個接著一個,每天就像是在不同的飯局酒桌之間不停穿梭。在情愿或者不情愿地往嘴巴里塞美食佳肴之余,我的身體,特別是腸胃,已經有了罷工起義的勢頭。
身體的負荷,都是有一定限度的。突然之間給身體下達了比平日繁重的任務,必然超過了它的承載能力,因此很多人會出現這樣的一些癥狀:
食欲差,或者吃的比平時少,看見飯就膈應
肚子脹痛,肚子周圍鼓鼓硬硬的
心臟下面感覺被東西頂著
惡心嘔吐老打嗝,可能會反酸
打嗝會返上來未消化食物的味道
有難聞的口氣
大便溏泄,或者便秘,臭出一個新高度
舌苔厚膩
可能會發燒
寶寶還會有精神萎靡、臉色發黃、煩躁不安、夜間哭鬧等表現
在中醫的觀點里,這些都屬于「食積」或者「食傷」的表現。《素問·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這個簡單的道理,即使沒有學過中醫的人都明白。但在過節這種氣氛下,親友相見,佳肴滿桌,人一高興可能不由自主地就會吃多吃雜。
對于寶寶來說,本來就是尚未發育成熟的稚嫩小花朵,脾胃功能相對較弱。家長平日里喂養不當,又趕上過節,出現食積在所難免。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處理,非常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中醫在應對這種「吃傷」的問題上,具有一套區別化、細致化的應對方案。下面,我就按照食物和人群的分類,把這一套小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被肉食所傷
節日餐桌上,最不可少的就是雞鴨魚肉了。愛吃肉似乎也是很多人一種潛意識的飲食偏好。
相比其他食物來說,消化肉食需要消耗人體更多的能量,各消化器官在對付它們的時候格外費力氣。一旦不慎,攝入過量的話,積滯就是在所難免的事了。
應對這個問題,首選山楂。《本草新編》里記載說「(山楂)味甘辛,氣平,無毒……煮肉少加,須臾即爛,故尤化肉食。此傷諸肉者,必用之藥也,佐使實良。」
如果你在吃肉之后明顯感覺到食積的癥狀,可以用去核的生山楂15克,加適量水,大火煮開10分鐘后即可,吃果肉并飲其汁。平日里備著大山楂丸或者保和丸也可以起到同樣效果(兒童用量為6克)。
特別注意
1、經常胃酸、氣虛便溏、脾虛不食、素體羸弱的人群,以及孕婦禁用。
2、過食山楂會克伐脾胃生發之氣,反會導致消化功能變差,不宜長期、頻繁食用。
磚茶同樣是個不錯的消肉積的好東西。內蒙、西藏那邊由于氣候和地理因素的限制,當地居民吃肉食較多,而蔬菜水果幾乎見不到。為了保證飲食平衡,防止積滯,當地人就經常在饕餮之時煮一壺濃濃的磚茶消食解膩。如果你不喜歡或者不適合山楂的話,可以在某寶搜一下內蒙磚茶,二三十塊錢就能買一大塊。喝的時候最好是煮一煮,稍微濃一點。我在呼市吃羊肉燒麥的時候試過,舒服得很。
被魚蝦蟹所傷
中秋之時,魚蝦蟹肥美。由于它們性質比較陰寒,盡管我們在烹飪之時會佐以蔥、姜、蒜等辛熱之物克制其性,但吃得過頭,依然會上吐下瀉,肚子不舒服,這就是中醫所講的中了魚蟹之毒。
這時候,就要靠紫蘇葉這個解魚蟹之毒的特效藥來解決啦。如果碰上這種情況,可以單用紫蘇葉10克煎水服用,或者紫蘇葉9克,生姜兩大片,白芷6克煎水服用(兒童用量減半)。
特別注意
因為紫蘇、生姜、白芷這些都是辛香發散解表的藥物,所以煎煮時間不宜太長,水開之后10~15分鐘關火即可。
被米面食、甜食所傷
中秋佳節,月餅、糕點、糍粑之類的米面之食必不可少。因其在制作過程中,加入了大量的油和糖,增加了食物的甘膩之性,所以這類食物難以消化,黏黏糊糊的停留在胃腸里,也更容易造成食積。
中醫認為,被米面之食所傷,使用麥芽、谷芽、神曲這樣同種來源的藥物具有很好的效果。
取焦麥芽、焦谷芽、焦神曲各15克,藥店里都有賣,加水燒開煮20分鐘左右,飲用時加一丟丟白糖,趁熱喝(兒童用量減至6克)。
上面這個小方子大家也可以看到,都是一些焦焦的東西。中醫認為,通過炒焦、烤焦等方法得到的食物藥物,增加了其焦苦之性,具有特殊的香味,脾土非常喜歡。因此,若經常性消化不良、食積,特別是小朋友,可以適當吃一點烤得金黃、帶一點點焦的饅頭片,或者是自己用電餅鐺、平底鍋做的鍋巴,對這個問題的調理具有良好的效果。
另外就是在吃這些甜膩的點心時,盡量選擇一些解膩消積的茶飲配著。普洱、烏龍茶、茯茶等等經過發酵的品種是非常適合的,借助微生物的力量,化解了茶葉本身的寒性,又能促進胃液分泌,幫助食物消化。
佐食或者消食積時,我建議是配合一點陳皮,最好是廣陳皮跟茶一起沖泡或煎煮。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對于食積引起的腹脘脹滿特別對癥,而且能夠是茶湯飄香四溢,別具風味,對于不喜歡發酵茶那種奇怪味道的朋友來說,這個法子很合適。
被瓜果所傷
金秋時節,瓜果大量成熟上市,正是享用的好時候。供月、招待客人少不了,不管在家里還是外邊,都會不可避免地吃很多。瓜果大多屬于寒涼水濕之物,即使性質偏溫熱,也是矮子里面挑大個兒。貪食瓜果,必定會導致中焦寒濕積聚,造成嘔吐、腹痛、腹瀉等問題。所以老話有「秋瓜壞肚」的說法。
寒涼停滯中焦脾胃,中醫認為應當借助一些辛溫、芳香、走竄的藥物來化解。葉天士在專門針對瓜果食傷的問題時講過:「古方中消瓜果之積,以丁香肉桂。」丁香溫中降逆、行氣止痛,肉桂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兩物共用,相得益彰:
取公丁香9克,肉桂6克,加水適量,大火燒開后煮15分鐘即可,加入紅糖適量,趁熱飲用(兒童用量減至1/3)。
特別注意
因兩藥均屬辛熱之品,故陰虛內熱、實熱證的病人禁用。
被堅果零食所傷
瓜子、花生、薯片、餅干等等在廣東人眼里很「熱氣」的零食,是節日當中的一大點綴。一不留神吃過頭,嗓子干、嗓子疼、痘痘、腹脹、便秘等上火的困擾就會一個接一個地找上門來。
這類零食,都是通過炒、烤、炸等烹飪方式得來,尤其對于堅果這種高熱量的食物來說,更增加了幾分火熱之性。所以解決這類食物引起的「食傷」,需要用一點點性味甘淡,能生津、除煩、去火、利小便的藥物:
白茅根、蘆根、淡竹葉各10克,加水適量,大火燒開后煮15分鐘即可,加入白糖適量,溫服。若咽痛癥狀明顯,還可以加入木蝴蝶和生甘草各6克;便秘癥狀明顯,加入焦神曲15克。
成人食傷積滯的保健手法
1、摩腹
用一手手掌或兩掌重疊,男性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性反之。以臍為中心,從左下腹開始,經關元穴與中脘穴,先按順時針方向摩腹,3分鐘;然后按逆時針方向摩腹,3分鐘。
這個方法能夠有效緩解因消化不良、食積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癥狀。
2、掐按四縫
四縫是是消宿食、化積滯的專用穴。四縫穴原本被醫家用來治療小朋友的消化問題,后來證實,成人在遇到同樣問題時刺激四縫效果也非常好。當遇到這個問題時,可用另一個手的大拇指用力掐按。
四縫穴
在第2~5指掌側,近端指關節的中央
幼兒食傷積滯的保健手法
1、分推腹陰陽
兩手拇指或手掌的內側,自中脘穴向兩肋下方的軟肉處,推摩100~300下。
通過按摩,把寶寶的「氣」順下去,沒食欲、腹脹、便秘的問題也就解決了。大人如果有淤阻或氣滯的情況,也可以推揉,如果有痛點,慢慢揉開,痛后便是輕松。
2、運內八卦
內八卦位于左手手掌面,以掌心(勞宮穴)為圓心,以圓心至中指根橫紋內2/3和外1/3交界點為半徑,畫一圓,八卦穴即在此圓上。
操作時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夾住孩子的左手拇指,家長的拇指羅紋面著力,在孩子的「內八卦」作環形推運。10~15分鐘即可。
順時針運八卦能寬胸理氣,止咳化痰,行滯消食;逆運八卦能降胃氣,消宿食,增飲食。孩子出現胸悶脹滿,嘔吐,咳嗽等宜順運;沒食欲,打嗝頻繁宜逆運。
3、推搓四縫
由于小朋友的皮膚嬌嫩,耐受力也不及大人,所以在操作四縫穴時輕輕搓約15分鐘就可以了。(圖片參照前文四縫穴)
4、推長強
寶寶吃多吃雜,最容易表現出來的問題就是大便不正常,要么拉個不停,要么便便干硬難下。
這個時候,家長可以用大拇指的側面,在寶寶長強穴的附近,向上或者向下推一推,大約3~5分鐘左右。
長強穴
尾骨尖端與肛門之間的中點
如果寶寶腹瀉不止,就從下往上推;如果是便秘,就從下往上推。記不住的話,你就想想,你是打算讓寶寶的便便往體內收,還是讓它往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