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綠標收聽本文主播語音版
壹
司馬遷之父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時曾總結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這或可說是對道家從簡精神最合適的概括。由此而來,“從簡”便成為道教應物處事的重要指導思想。
“至道不繁”,從簡使自己和他人都能有一個輕松的心情,相互交往也就沒有那么的機關和算計,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唐代司馬承禎說“簡則益生”。也就是說從簡而行才能健康心身。莊子說:“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坐忘論》中則說:“是以修道之人,莫若斷簡事物,知其閑要,較量輕重,識其去取,非要非重,皆應絕之。”
以簡處事,一是要知生之有分,不務分之所無;二是要明白什么是無益于生的;三是要安閑無累。
貳
對于如何做到以簡處事,孫思邈真人則提出了十二少的方法,即“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樂少愁、少好少惡、少事少機。”保持了這十二少,即守住了生命生存的根本。由此可見,簡單生活即由心靈的虛閑開始,拋棄一切牽絆,讓思想自由地飛翔,與“道”同游。
日常生活也應是以簡易為好,天天美味大餐于身體也不一定有益,反而可能生害,誠如司馬真人所說:“蔬食弊衣,足養性命,豈待酒肉羅綺然后生全哉!”
從簡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崇儉抑奢”,這也是道教的傳統美德,道祖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所謂“儉”,即節約,包括對物質追求的節制和個人貪欲的抑制。
老子認為,沉溺于聲色滋味等感官享受,受制于名韁利鎖,不僅會大大地損害身體,更會妨礙體悟大道。因此,老子倡導“少私寡欲”,恬淡儉嗇,節制物質欲望和個人私欲。
叁
節約而不奢侈,收斂貪欲,甘于恬淡,順乎道義而有所節制,乃是儉之德。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簡才能達到輕松,放松我們的心情。少一些煩惱,少一些憂郁,多一些開心,多一些快樂,像云一樣逍遙。在上個世紀早期就有人曾經預言:“有史以來,人類將首次面對一個真正永恒的問題——如何利用工作以外的自由與閑暇,過快樂、智慧的美好生活。”
一貫以崇尚金錢和成功著稱于世的美國人,也對過去的價值觀產生懷疑和厭倦,不少人甚至寧可放棄高收入和為事業疲于奔命的生活方式,而選擇少賺錢、少消費和求得快速成功,換取更多的自由時間,去過一種比較輕松的生活。
閱讀有價值的書籍,寫詩,唱歌,欣賞藝術,學習新語言,到公園散步,去大海游泳,觀看日出及日落,或去聽小鳥唱歌——這種詩意而浪漫的生活方式看上去簡單無比,實行起來卻無比艱難。
肆
我們有不少人為了得到奢華的生活可以忙碌幾年、幾十年,卻舍不得花費幾個小時享受生活。舍棄物質而重精神,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似乎很難讓人做出選擇,神仙逍遙的道教思想,可以讓我們從中尋找解開困惑的鑰匙。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人的貪心也在快速膨脹,社會上出現了許多貪污腐敗的現象。究其原因,是私欲膨脹促使他們絞盡腦汁爭奪名利財富、貪圖榮華富貴,其下場必定是可悲的。
就像《道德經》中所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這些話語讓人們體悟,生命才是最寶貴的,一旦失去則不可復得。懂得了這一道理,便不會為聲色財富這些個人私欲所牽累,自然能夠在實踐中做到去奢去貪。
崇儉節欲,從內心深處認同儉樸廉潔等道德要求,將其化為自身的品德。由此通過確立珍愛生命這一價值取向,來調節人們的需求結構,從而淡化人們對于一己之私欲的過分貪求,淡化小我,不為物累,以求得心靈的安和,實現肉體健康和精神自由。
如此,才能最好地享受生活,實現體悟大道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