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讀文章,晚上看評論。
中醫書友會第 172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本文算小編給自己找的學習資料吧,向王老師學習了合方的方法,有收獲。(編輯/王超)
麥門冬湯(《傷寒雜病論》)
主編/王付
運用麥門冬湯并根據方藥組成及用量的配伍特點,可以辨治肺氣陰兩虛證、脾胃陰虛證;辨治要點是咳喘,饑不思食,舌質紅、少苔。
【組成】麥門冬七升(168g)半夏一升(24g)人參三兩(9g)甘草二兩(6g)粳米三合(9g)大棗十二枚(12枚)
【用法】用水840mL,煮取藥液420mL,每日分6次溫服,第1次服50mL。
【功效】滋養肺胃,降逆下氣。
1.辨治百日咳、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哮喘、間質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肺氣陰兩虛證,以咳喘、神疲、口干咽燥為基本特征。
【適用病證】
主要癥狀:咳嗽,氣喘,痰少而黏。
辨證要點:神疲乏力,舌紅少苔,脈細弱。
可能伴隨的癥狀:口燥咽干,或咽喉燥痛,或頭暈目眩,或潮熱,或顴紅,或盜汗,或手足心熱,或大便干結,或小便短赤等。
2.辨治神經性嘔吐、幽門梗阻、幽門痙攣、急慢性胃炎、慢性膽囊炎、慢性胰腺炎、心源性嘔吐、胃黏膜脫垂屬于脾胃陰虛證,以嘔吐、口干咽燥為基本特征。
【適用病證】
主要癥狀:胃脘痞悶,嘔吐,饑不思食。
辨證要點: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脈沉弦。
可能伴隨的癥狀:咽喉不利,或脅肋脹痛,或胸膈痞悶,或惡心,或腹痛,或大便干結等。
3.辨治慢性咽炎、慢性喉炎、慢性扁桃體炎、牙齦炎、咽喉白斑癥、咽喉結節屬于氣陰兩虛證,以咽痛、咽喉不利、口干咽燥為基本特征。
【適用病證】
主要癥狀:咽痛,咽喉不利。
辨證要點: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脈細弱。
可能伴隨的癥狀:咽癢,或盜汗,或自汗,或惡心,或嘔吐,或大便干結等。
【解讀方藥】方中用麥冬養陰生津清熱;益氣藥4味,人參偏于大補元氣,粳米偏于養脾和胃,大棗、甘草偏于平補;半夏辛苦醒脾降逆。又,方中滋陰藥配伍益氣藥,氣可化陰,以治氣陰兩虛;滋陰藥配伍辛苦藥,既可增強滋補又可防滋補藥壅滯,方藥相互為用,以滋養肺胃,降逆下氣為主。
【配伍用藥】若咳嗽甚者,加紫菀、款冬花,以宣降止咳;若痰少而黏者,加貝母、瓜蔞仁,以潤肺化痰;若胃脘痞滿者,加枳實、砂仁,以行氣消痞除滿;若不思飲食者,加生山楂、神曲、雞內金,以消食和胃等。
【臨證驗案】
1.慢性咽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孫某,男,73歲,鄭州人。有多年慢性咽炎、支氣管哮喘病史,3年前又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服用中西藥但未能有效控制癥狀,近由病友介紹前來診治。
刻診:咽喉不利似有痰鳴,痰少色黃,咽喉干燥,咳嗽,氣喘,煩躁,胸脅脹滿,惡心,盜汗,身熱,倦怠乏力,舌紅少苔,脈沉細弱。
辨為肺氣陰兩虛夾痰熱證,治當補益肺脾,燥濕化痰,宣降肺氣,給予麥門冬湯、小陷胸湯與麻杏石甘湯合方:麥冬170g,生半夏24g,紅參10g,粳米9g,大棗12枚,黃連3g,全瓜蔞30g,麻黃12g,杏仁10g,石膏24g,炙甘草10g。6劑,水煎服,第1次煎35min,第2次煎25min,合并藥液,每日1劑,每次服150mL左右,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二診:咽喉干燥減輕,大便略有溏瀉,以前方減麥冬為100g,6劑。
三診:煩躁好轉,咽喉干燥較前又有減輕,以前方變麥冬為60g,6劑。
四診:咽喉干燥較前又有減輕,喉中痰鳴好轉,以前方6劑繼服。
五診:盜汗止,咳嗽基本消除,大便略溏,以前方減全瓜蔞為15g,6劑。
六診:大便正常,煩躁基本趨于緩解,以前方6劑繼服。
七診:諸癥基本消除,又以前方140劑繼服;之后,以前方變湯劑為散劑,每次6g,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隨訪1年,病情穩定,一切尚好。
用方體會:根據咳嗽、氣喘、舌紅少苔辨為肺陰虛,再根據倦怠乏力辨為氣虛,因痰少色黃辨為痰熱,又因煩躁、身熱辨為郁熱內擾,以此辨為肺氣陰兩虛夾痰熱證。方以麥門冬湯滋養肺胃,降逆下氣;小陷胸湯清熱降逆化痰;以麻杏石甘湯清宣肺熱,降逆平喘。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
2.慢性胃炎、胃黏膜脫垂
商某,男,55歲,鄭州人。有多年慢性胃炎病史,3年前又診斷為胃黏膜脫垂,服用中西藥但未能有效達到預期治療目的,近因病證加重前來診治。
刻診:胃脘脹滿煩熱,不思飲食,惡心,時時嘔吐,胃脘隱痛,大便干結,倦怠乏力,形體消瘦,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脈沉細弱。
辨為脾胃氣陰兩虛夾氣逆證,治當補益脾胃,降逆和胃,給予麥門冬湯與橘皮竹茹湯合方:麥冬170g,生半夏24g,紅參10g,粳米9g,陳皮48g,竹茹48g,大棗30枚,生姜24g,生山楂24g,甘草15g。6劑,水煎服,第1次煎35min,第2次煎25min,合并藥液,每日1劑,每次服150mL左右,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二診:惡心嘔吐明顯減輕,以前方6劑繼服。
三診:胃脘煩熱及口干咽燥消除,以前方減麥冬為100g,6劑。
四診:惡心嘔吐較前又有減輕,以前方減陳皮、竹茹為各24g,6劑。
五診:大便通暢,飲食好轉,以前方減麥冬為60g,6劑。
六診:諸癥基本消除,以前方6劑繼服。
七診:諸癥未發作,為了鞏固療效,又以前方治療80劑,經檢查胃黏膜基本恢復正常。隨訪1年,一切尚好。
用方體會:根據胃脘煩熱、舌紅少苔辨為陰虛,再根據惡心、嘔吐辨為胃氣上逆,因大便干結辨為郁熱內結,又因倦怠乏力、脈沉弱辨為氣虛,以此辨為脾胃氣陰兩虛夾氣逆證。方以麥門冬湯益氣養陰,降逆和胃;以橘皮竹茹湯清熱益氣,降泄濁氣,加生山楂消食和胃。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
I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