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導 讀
小孩子最常遇到的身體問題大家耳熟能詳,發燒,感冒,咳嗽,鼻炎,扁桃體炎,積食,不吃飯,便秘,腹瀉。看起來好像蠻復雜,但歸因之后發現,呵,這么簡單,一點不可怕。
小孩子每次吃藥打針,都是對孩子和家長的雙重折磨。
孩子哇哇地哭,好像寧愿病著也不肯治;家長白天黑夜都在擔驚受怕,心里五味雜陳,恨不得替孩子生病。
過后家長就會想:怎么就病了呢?哪里做得不對了?其實,孩子的問題,有簡單的原則可循。
孩子問題,先找飲食
明代與李時珍齊名的著名醫學家萬全,因擅長兒科、婦科等而享盛譽。萬全在《育嬰家秘》中說:
「兒之初生,脾薄而弱,乳食易傷,故曰脾常不足。……小兒之病,傷食最多,故乳食停留中焦不化而成病者,必發熱惡食……姑止之,勿與食也,使其自消。所謂傷之輕者,損谷自愈也。」
所謂脾常不足,就是說小孩子的脾胃常處于虛弱狀態,容易脾氣虛、濕氣重,消化吸收的能力較成年人偏弱。
如果是成年人,即便脾胃虛弱也不容易吃出問題,因為知道小心著。但孩子就不行了,大多嘴饞,吃東西也香,容易失去節制。
從外因上看,有些零食即便不健康,但因為口味調得好,小孩子從不拒絕;家里長輩、親人見了孩子,會買很多營養品,更是要喂孩子吃下去才放心。這些客觀原因,也會給孩子本就虛弱的脾胃增加負擔。
一旦吃得太多、太甜、太涼、太膩、垃圾食品太多,脾胃就開始求救了。咳嗽,發燒,感冒,腹痛,腹瀉……變著花樣告訴我們后果。此時飲食多半已經停滯在中焦造成積食或痰濕。
寒涼食物、水果也都是生痰濕的東西。濕一旦形成,就會與寒熱等邪氣勾結在一起,引起脾虛和發燒、咳嗽、感冒、腹痛等一系列問題。
這就是「小兒之病,傷食最多。」
宋代大醫錢乙被稱為中醫兒科的奠基人,他當年成名就是因為入朝給宋神宗的兒子治病。
當時皇子儀國公患「瘈瘲」(chìzòng),也就是手足抽搐的疾病,很多御醫治療無效。皇帝召錢乙入朝,錢乙就開了補脾的黃土湯,把抽搐給治好了。
宋神宗問其中原理,錢乙說:「以土勝水,木得其平,則風自止。」
治療小兒抽搐這一肝木疾病,竟然可以繞著彎從補脾治好。從這個醫案中可以看出,脾胃氣足才是小兒健康的王道。
進一步設想,孩子的感冒、咳嗽、鼻炎等肺系疾病,看起來是外感風寒、風熱而引起的,但如果從脾胃上來看,難道沒有脾土不能滋養肺金而導致肺氣不固的原因嗎?
應對小兒問題,先考慮損谷
秉著萬事先找脾胃的思路看待小兒常見問題,我們可以先用自己的「土辦法」去試著處理。孩子365天隨時會不舒服,但不能一有風吹草動就找醫生啊,先自己把個關再說。
? 小兒感冒處理
視感冒的嚴重程度而選擇:1.降低飯量到一半左右,只吃清淡的;2.餓上一頓,或晚飯不吃;3.餓上一兩頓,想吃東西了就喝一碗粳米粥,其他任何食物都不要吃。
如果一兩天內病癥由重轉輕,則說明「傷之輕者,損谷自愈」的方法奏效了,回憶一下孩子是吃哪些東西傷到了脾胃,下次就要注意了;如果過了兩三天沒有絲毫改善,則考慮其他因素。
? 小兒咳嗽處理
孩子咳嗽有痰,與脾胃積熱、積濕、氣虛密切相關,損谷的方法同上。
有人喜歡用燉梨水去對付咳嗽,但梨水主要是針對熱、燥所引起的咳嗽,用之前是需要先辨證的,而損谷是個不辨證的土辦法。
? 小兒發熱處理
小兒發熱、發燒以濕熱型為多。所謂濕,當然是以脾濕為重點,所謂熱,可以理解為是身體要把濕氣蒸干、外散而發生的自愈反應。也就是說,問題的根本還是脾虛不足以化濕。
此時不要急著退熱、退燒,先清減飲食。如果孩子不是太難受,發燒不超過39度,可以等身體將濕氣化一化再退燒。濕氣不除,即便退燒也容易反復。
根據情況,可以給孩子喝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水的功效是「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由脾到表,幫助身體化濕、散熱。
? 小兒腹瀉、便秘處理
小兒腹瀉,絕大多數原因是內外受寒(外感寒氣或吃了寒涼的東西)和脾虛難以運化腐熟,便秘則以積食生熱或外感邪熱為常見。損谷方法相同,可將白粥換成小米粥。
小兒脾胃弱,該如何補
前面所講,都是生病后的應對和調理,生病之前,我們能不能補足孩子的脾胃、預防疾病呢?
當然可以,治未病才是中醫養生的重點,特別是對于脾胃從小就比同齡人虛弱的孩子。
有人有這樣一個發現:如今不少80后、90后,脾胃明顯不如上一輩人好,下一代人跟著也不好,動不動就吃出毛病來了,帶娃也比以前麻煩得多。
脾胃好不好確實可以遺傳,但遺傳并不意味著無法改變。所謂后天補先天,我們遺傳的不過是上輩人的后天養護不當,如果程度較輕,通過我們的后天正確養護,為什么不能糾正過來?
但脾要如何補呢?怎樣補脾才是正確、有效的?多吃甘甜,多吃黨參、薏米,經常用理中類的藥物就能健脾胃嗎?
脾作為五臟之一,處于此消彼長的五行關系當中。用偏性較重的方法往脾上加一把氣血,其他地方就少了一些氣血,最后氣血多了少了還真說不定。
正確的「補脾」,是跳出五行關系,從提升孩子的整體陽氣方面去考慮。
生命是一個圓運動,圓有大小之分,成年人的圓較大,孩子的圓較小。我們經常聽說孩子是「純陽之體」,這是相對陰氣而言,就整體來看,孩子更是「稚陰稚陽」之體,正處在從稚嫩向成熟、從小圓向大圓轉變的過程中。
從運動的角度看,脾胃處于圓的中心,脾胃之氣的強弱可以類比為向心力的大小,四周運動越平衡、越有力,其向心力也越強。如果能輔助孩子的生命之圓平衡發展、越畫越大,自然也就長養了脾胃之氣。
因此,補脾胃的功夫不在病時,而在平時;不在藥物,而在于讓圓運動更圓、更大。
道理看似復雜,用起來卻很簡單。這里推薦一個在長夏時期祛寒氣、長陽氣,從而助益圓運動的方法,也就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三伏貼。
《黃帝內經》說:「人秉天地之氣而生,四時之法而成」。四季的生、長、化、收、藏,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一組圓運動。
三伏貼集時間、藥物、穴位為一體,抓住伏天人體陽氣盛、體表熱的時機,進一步做些祛寒濕、長陽氣的工作。
想要改善兒童的脾濕胃弱、飲食寒涼、毛病不斷的問題,換個思路,從三伏貼入手,看似繞彎,其實可能是最近的路。
△醫院三伏貼人滿為患,大排長龍
正安推出的線上三伏貼服務,包括資料填寫——醫師辨證診斷——指導貼敷——后期效果管控四個環節,不用出門排隊就能獲得適合自己的三伏貼調理方案,可謂既專業又省心。
正安保證了藥材的道地,避免因為藥材問題而貼敷無效;藥方依據清代《張氏醫通》中的三伏貼古方,視具體使用者的體質和病癥而加減變化。
因為異人異方,所以為孩子定制兒童三伏貼時,需認真填寫孩子的健康信息,讓醫師能夠有的放矢。
很多人對于三伏貼的印象是一貼就靈。實際上,三伏貼療法是以三年為一個療程。跟蹤調查也表明,連貼三年之后,其效果才變得明顯。
伏天長陽,配合冬天藏陽,如此三年,人體之圓才能真正地、穩健地壯大起來。
別等孩子生病了才意識到亞健康的害處,更別在孩子病好之后就渾然忘記了調理和預防!提前改善,比起病后的花錢費力,不是容易許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