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胞宮、沖任的各個病證如何用針灸進行治療?學習一下邱茂良先生的遣穴處方經驗吧!
胞宮主行月經和孕育胎兒,其功能與腎氣的盛衰,天癸的泌竭,沖任的盈虧有密切關系。
腎藏精,主生殖,為天癸之源,沖任之本,系胞養胎,只有腎氣充盛,腎的陰陽平衡,天癸才能泌至,沖任兩脈才能通盛,精血方能注入胞宮化為月經,胞宮才能受孕育胎。
肝的藏血與疏泄功能調整著血海的蓄溢有常,使月經如期潮止。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凡月經之能潮,胎兒之能養,乳汁之能化,無不賴脾所化生之氣血以充養;
脾又主統血,血之能循經運行全賴脾氣之統攝,故經、帶、胎、產、乳生理有常,均與脾之運化、統攝功能有密切關系。
可見女性生殖系統的功能與臟腑功能是否正常密切相關,因此,胞宮沖任病可以由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而引起,亦可由外邪直接侵入所致。
若腎氣不足,腎陽虛衰,則胞宮虛寒,發生經少、閉經、宮寒不孕等病證,治宜溫陽暖宮,取任、督兩脈有關腧穴及足少陰經穴為主,施以重補重灸之法;
若寒邪入里,寒凝胞宮,胞脈阻滯,氣血失調,發為痛經、閉經者,治宜溫宮行瘀,可取關元、子宮、次髎等穴,先瀉后補,針而灸之,血海、三陰交,針用瀉法;
如濕熱蘊于胞宮,則月經過多,崩漏,痛經,帶下黃赤、腥臭,陰癢等,治當清利胞宮濕熱,取任脈、帶脈及足厥陰、足太陰經有關腧穴為主,針以瀉法。
沖任兩脈同起于胞中,沖為血海,任主胞胎,對月經的行止,胎兒的孕育,白帶的生成,乳汁的生化等均具有重要作用,若直接或間接損傷沖任,導致沖任功能紊亂,則可發生多種婦科病證。
如沖任不足,胞宮失養,血海不盈,可導致月經后期、量少、閉經、墮胎、不孕等癥,治宜補益沖任,取沖、任兩經及足太陰、足陽明經有關腧穴為主,針以補法,并加溫灸;
若沖任不固,制約無力,可致月經先期、量多、崩漏、帶下、滑胎、子宮脫垂等,治宜固攝沖任,取沖、任、督三經腧穴為主,重補重灸;
若沖任失調,則月經紊亂,或閉經,或崩漏、痛經、經前乳房脹痛,法當調理沖任,可取肝、脾等“背俞”穴及沖、任兩脈經穴為主,針用平補平瀉法;
如沖任受寒,胞脈阻滯,血行不暢,則見月經后期、量少、閉經、痛經、產后腹痛等癥,治當溫通沖任,取任脈及足太陰、足陽明經穴為主,針用瀉法久留針,灸宜用艾條行雀啄灸;
若熱擾沖任,血海不寧,則月經先期,經量過多,經期延長甚則崩漏,屬于實熱者,取任脈及肝脾兩經的有關腧穴,針用瀉法,屬于虛熱者,取任脈及足少陰經有關腧穴為主,針以補法;
若沖任不固,帶脈失約,則發為帶下及滑胎等,多與脾腎之虛有關,由于脾虛者,治宜健脾束帶,取帶脈、任脈及足太陰經腧穴為主,因于腎虛者,治宜固任束帶,以任、督兩經有關腧穴為主,均用補法針刺,亦可配合溫灸。
至于因臟腑、氣血功能失調引起的經、帶諸癥的治法,可用調理相應臟腑氣血的方法治療。
結合我們對臨床沖任疾病的針灸治療心得,現將沖任疾病的治療十法總結如下。
溫陽暖宮法
取穴:腎俞、命門、關元、胞門、子戶、三陰交。
帶下綿綿,質稀量多者,加志室、帶脈。
以上諸穴可用提插捻轉補法,留針20~30分鐘,同時加用艾條溫灸,胞門、子戶亦可配合電針治療,得氣后通電20分鐘。
于月經干凈后開始針灸,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最好結合中藥周期治療。
本法適應于胞宮虛寒性病證,凡月經后期、月經過少、閉經、痛經、不孕等屬于腎陽不足,胞宮虛寒者,均可參照本法治療。
溫宮行瘀法
取穴:關元、歸來、次髎、血海、三陰交。
帶下量多,清稀如水者,加脾俞、帶脈。
方中關元穴針用溫補法,其余穴位均用瀉法,剌激宜較強,留針30分鐘,腹骶部腧穴,在留針過程中同時加艾條溫灸,溫度宜較高,可頻施雀啄灸法,至皮膚紅赤為度。
亦可出針后用隔附子餅灸法,艾炷宜大,壯數宜多。
帶下清冷者,加脾俞、帶脈,補法加灸。
本法適宜于寒凝胞宮之證。凡月經后期、閉經、痛經、帶下等具有寒凝胞宮見癥者,均可參照本法治療。
清利胞宮法
取穴:帶脈、中極、水道、陰陵泉、行間。
伴發熱者,加曲池、合谷。
以上諸穴均用瀉法,留針20分鐘,每隔5分鐘行針1次,在針刺中極、水道兩穴前,應先令病人排盡小便。
本法適用于胞宮濕熱之證。凡急慢性盆腔炎、子宮頸炎等病可參照本法治療。
補益沖任法
取穴:腎俞、氣海、關元、大赫、足三里、三陰交。
面色少華,心悸氣短者,加脾俞;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者,加肝俞。
以上各穴均用補法,并可加溫灸。
本法適用于沖任不足或沖任虛損,胞脈失養所致的月經不調、閉經、不孕等癥。
固攝沖任法
取穴:百會、氣海、關元、隱白。
面白虛浮、神倦納呆,加脾俞;帶下清稀,腰膝酸軟,加腎俞;子宮脫垂者,去隱白,加維道、大赫、子宮。
以上諸穴,百會、氣海、關元針用補法,留針20分鐘,在留針過程中,百會穴加艾條懸灸;隱白穴用麥粒大艾位直接灸5~7壯。
脾俞、腎俞皆用補法加灸;
子宮脫垂者加維道、子宮,針刺前,先囑病人解去小便,取75~90mm長針,針尖向恥骨聯合方向透刺50~75mm,行緊按慢提補法,同時囑病人做收縮上提會陰部的動作,大赫針尖微向腹中線直刺,腹部諸穴在留針過程中,均可同時加艾條溫灸。
本法適用于沖任不固之證。凡月經周期縮短、經期延長、經量過多、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白帶增多等具有虛不固攝見癥者,均可參照本法治療。
調理沖任法
取穴:關元、氣沖、三陰交。
因于肝郁者,加肝俞、太沖;因于脾虛者加脾俞、足三里;因于腎虛者,加腎俞、太溪;見于更年期者,加命門、太溪。
方中三穴,采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30分鐘,在針刺氣沖前,應令病人排盡小便。
肝旺者加瀉太沖;脾虛者加補脾俞、足三里;腎虛者加補腎俞、太溪,均可配合溫灸;更年期偏于腎陽虛者,命門用補法加灸,太溪用平補平瀉法;偏于腎陰虛者,命門用平補平瀉法,太溪針用補法。
本法適用于沖任失調所致之月經先后無定期、功能性子宮出血、閉經、痛經以及經前期緊張癥、更年期綜合征等。
溫通沖任法
取穴:關元、氣沖、血海、地機。
腹痛甚者,加歸來。
方中關元用溫補手法,其余諸穴,均用捻轉結合提插瀉法,留針30分鐘,同時加艾條溫灸,腹部腧穴,亦可出針后用隔附子餅灸。針刺氣沖前,應令病人排空小便。
本法適用于沖任受寒,經脈阻滯,血行不暢之證。凡月經后期、經量過少、閉經、痛經、產后腹痛等屬于沖任阻滯者,均可參考本法治療。
清涼沖任法
實熱證,取穴:大敦、隱白、中極、血海;
虛熱證,取穴:腎俞、陰交、太溪、三陰交。
乳脹脅痛者,加期門;口干咽燥,加照海;潮熱盜汗,加陰郄。
大敦、隱白針刺5mm深度,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中極、血海均行平補平瀉法,針刺中極前應先令病人排盡小便。
腎俞、陰交、太溪、三陰交均用補法,留針20分鐘,每日針刺1次。
本法適用于熱擾沖任(實熱或虛熱)、血海不寧所致的月經先期,月經量多,經期延長,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癥。
健脾束帶法
取穴:脾俞、氣海、帶脈、足三里、三陰交。
腹脹便溏者,加天樞。
以上諸穴均用補法,留針20分鐘,同時加艾條溫灸。
本法適用于脾虛帶下證。慢性子宮頸炎具有上述脾虛失運、帶脈失約見癥者,均可按此法治療。
固任束帶法
取穴:腎俞、命門、關元、帶脈、陰陵泉、足三里。
大便溏泄者,加神闕。
以上各穴均用溫補手法,反復提插捻轉,留針30分鐘,同時用艾條溫灸。
大便溏泄者加神闕穴,用填鹽灸法,棗核大艾炷灸5~7壯。
本法適用于腎虛帶下之證。慢性子宮頸炎具有上述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任脈失固,帶脈不約見癥者,可按本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