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導 讀
雨水時節,周圍環境濕氣較重,加上節后肉積肥膩,整個人都肥脹起來了,我們來聊聊,吃什么能健脾,助力脾胃運化水濕?
抓住清晨健脾排濕的黃金期
元宵后,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的上學,開啟新一年的征程,是時候跟大吃大喝說再見了。
減重除了控制肉食的攝入外,還要注意排濕氣。
在減重排濕前,我們看看中醫如何看待脾胃的作用。脾屬五臟,屬陰,主升清,胃屬六腑,屬陽,主下降。一個升一個降。
如果脾濕重,那么脾氣不升反降,會出現腿沉、乏力、精神差,頭總是暈暈沉沉的。如果胃燥,胃火上炎,牙齒疼,長口瘡,肺熱、便秘等問題都會出現。
脾對應甘味。古人注重保養脾土,一旦脾胃出現了不舒服,古人首先想到的是吃點甘甜的食物,保一保脾胃之氣。古代沒有合成的甜的食物,那么,大棗這種天然的、甘甜的食物,就成為溝通營衛非常重要的食物,也經常被用在方劑中。比如:桂枝湯、小柴胡湯、歸脾湯、參苓白術散、八珍湯等方劑中都使用了大棗,作為佐藥,幫助調和營衛。
但是,如果一個人嘴里的味道發甜,體倦乏力,說明脾濕比較重,就不適合吃甜食了。需要用點辛散的東西來醒脾氣,比如:木香、干姜、香附。
從五行和天干相配的關系上看,脾正是屬于中央戊己土。
《注解傷寒論》說,「脾,坤土也。脾助胃氣消磨水谷,脾氣不轉,則胃中水谷不得消磨。」脾主四肢,要想有精神和體力,不是吃了多少東西到胃里,要看脾運化得了多少東西才行。
合理搭配
補脾之余能利濕
推薦正安國貨鋪的懷山芡實粉給大家,這款能夠沖服的懷山芡實粉亮點在于「一升三降」的合理搭配。
(點擊圖片進入購買頁面)
主要成分有山藥、芡實、薏米、赤小豆。對于脾來說,最重要的是脾氣的提振與輸布,還有利水除濕。這款懷山芡實粉就有這兩個作用:
懷山能補脾益氣,芡實則補腎去濕,赤小豆能利小便,使濕氣從下而走。薏米是健脾利濕的常用食材。四種食材,三種主攻去濕利水,一種走補益脾氣,使脾氣得以提升和輸布。
懷山——《本草求真》「本屬食物。古人用入湯劑。謂其補脾益氣。氣雖溫而卻平。為補脾肺之陰。」
芡實——《本草新編》「其功全在補腎去濕。夫補腎之藥,補中去濕,性又不燥。」
赤小豆——《本草綱目》「其性下行,通乎小腸。行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
薏米——《本草正》「去濕利水,健脾益胃,利小便。」
早上7點到9點食用更佳
根據子午流注,早上7點到9點是足陽明胃經當令,這個時候應該吃早飯。9點到11點,是足太陰脾經當令,這個時候應該從事簡單的運動或工作,走走路。
現在,有一種說法,把早餐和午餐合并,吃早午餐,把時間挪到了12點左右,這個習慣并不好,長期這樣,脾胃功能就會弱。道理很簡單,胃該吃飯的時候,你還沒起床,胃只能不工作,等你開始吃飯了,脾開始工作,食物并沒有徹底消化好,這樣脾的工作效率就大打折扣。
這款懷山芡實粉最好在每天早上9點之前喝掉,這樣9點脾經當令時,便可以提振脾陽之氣,去濕利水。脾胃需要調養一段時間,建議服用二到三個月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