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生活中,擁有一雙修長完美的雙手總能在不經意間為你的魅力加分,而有些朋友卻在為此苦惱了 ...
每年總有一段時間,雙手就會出現脫皮、干燥發癢的癥狀,忍不住的就想去抓撓,既影響心情又妨礙生活。
如果這種現象時長發生,甚至連年“發作”您就需要注意啦,很有可能是換上了——季節性手脫皮。
春季,正值「季節性手脫皮」的高發期,幫你支上幾招,用中醫方法對癥調理,趕走讓人煩憂的小尷尬。
1
什么是季節性手脫皮?
季節性手脫皮是種常見現象,大多數人發生在春夏及秋冬季節變化時,先是有灼熱、刺痛,繼而出現紅色小斑點,再變成針頭大白點,而后變為空皰狀角質剝離,逐漸向四周擴大,不斷剝脫薄紙樣鱗屑,皮損互相融合,再加上人為的撕扯,角質層一層層剝脫,發展較快通常累及整個手掌,局部無炎癥變化。
許多人覺得手脫皮很正常,就忽略了治療。但每年到某個季節就容易復發,且有逐年加重趨勢,脫皮面積不斷增大,并向深層擴展,最終露出鮮嫩肉色,出現傷口,極易造成感染。
2
癥狀表現有何不同?
影響手脫皮的因素有很多:家族遺傳;手多汗;季節氣溫變化;堿性肥皂、洗滌劑的不良刺激;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通常可分為四種類型:
? 剝落脫皮:
雙手表面脫白皮,沒有瘙癢、炎癥。通常無需治療,注意護膚和保濕2-3周后可自愈。
? 干燥性皮炎:
雙手脫白皮,手指有裂口。常見于女性,如經常接觸洗潔用品的家庭主婦。
? 真菌感染:
先一只手出現脫皮現象,隨后發展到雙手。手掌出現紅斑、炎癥,瘙癢明顯,而且患手癬的患者大多同時患腳癬,當真菌檢查呈陽性,應盡早就醫治療。
? 汗皰疹:
雙手同時長紅色水皰,有劇烈瘙癢的感覺(真菌檢查呈陰性)。多由血虛血燥、皮膚失養、燥熱生風所致。也與手部多汗、敏感體質,情緒等因素有關。
總覺得把未脫落的老皮撕掉,新皮膚快點長出來?殊不知這就是在“幫倒忙”,無形中還會擴大脫皮的區域,造成新的損傷,反而不利于生長出新的皮膚。
3
對癥調理有效治療
中醫認為,手脫皮主要是血熱、血燥,濕毒外泄所致。在排除真菌感染因素之外,治療時只要做好疏風止癢,養血潤燥工作,就可以很好的改善手部脫皮的情況。
? 血熱的最好方法就是“涼血”
中醫認為,蓮藕有清熱涼血的作用,無論涼拌、榨汁、清炒都可以,此外雪梨、苦瓜、苦菜、絲瓜、鮮蘆筍也是涼血之物。
● 中藥滋補:一般多喝點菊花水就可以了,必要時可加點丹皮一起泡水,西瓜皮、綠豆湯,也可用涼血藥物,如生地10克、丹皮6克、白茅根6克、芍藥6克,煎水喝。
● 食療調養:平日多吃些涼血斂血類食物,如蓮藕、梨、荸薺、生地、木耳、糯米、藕粉、薺菜、玉米須、芒果、竹葉、白茅根、馬齒莧等。
? 血燥可用養血潤膚飲
血燥顧名思義就是血液比較干燥,以中醫來說就是,血虛而陽熱過盛,只是陰陽失調,只要稍加調整,應該沒有多大問題,飲食方面注意不要吃熱氣的東西。
血虛風燥一般可見皮膚呈現干燥不潤澤,甚至膚表干枯,自覺瘙癢劇烈,夜間尤重,搔之則瘙痕遍布,結有血痂;爪甲干枯失去光澤;伴有神情倦怠,心悸失眠,氣短乏力,大便秘結;舌質淡紅有裂紋,苔少或苔凈如鏡,脈虛細數。
● 調養建議:血虛風燥多因血液虧虛,筋脈失養,虛風內動所導致的。建議可用養血潤膚飲等中藥調理的。
● 食療方法:黑芝麻500克、烏棗200克,水煎3次,濃縮,加蜂蜜1000克,攪拌成羹,放入瓶中保存。早晚各取一湯匙,開水沖化服之,有潤燥、柔膚、止癢的作用。
4
樂觀情緒也是一味良藥
手掌脫皮有季節性,也有自愈性,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癥狀較輕的患者在2-3個月內都可恢復。
保持樂觀情緒,避免精神緊張及情緒激動,也可防止該癥的發生,如果想康復的再快一些,可以試用下面四個輔助方法:
? 蒼參、蒼術還有黃柏取出等量,然后放入水中浸泡,最后用藥液涂抹雙手。
? 另外,生姜切碎放白酒內泡24小時后涂在患處,每天1-2次。
? 用鮮魚腥草30克,蔥白1根,搗爛后用兩手頻搓。
? 用米醋1000毫升,花椒250克,水煎,趁熱浸泡患手,每日兩小時,連浸7天。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