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報”即“不報”,“不報”之“報”是為上“報”。老子的《道德經》是寫給圣人的,圣人在做事之前,從沒考慮過“報”與“不報”的問題。圣人只是埋頭做事,事情做完了,做好了,使命就結束了(功成身退)。至于“報”還是“不報”,根本不在圣人的考慮范圍之內。因為圣人做事的目的不是為了“報”,這是“天之道”。按照羅博士講的:“天之道”哺育萬物,從來就沒考慮過想要得到萬物的回報。這是老子反復強調的觀點,也是羅博士在解讀時一直跟我們強調的。所以,個人理解:“報”即“不報”,“不報”之“報”是為上“報”。
2.“怨”亦“德”,“報怨”“報德”均為自然。對于圣人來說,“報與不報”他們根本就不在乎,所以從圣人的角度來說“怨”也罷,“德”也好,在圣人看來都是一樣的,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唯與呵,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你對圣人“報德以怨”圣人不怪你,你對圣人“報德以德”圣人不寵你。老子說“希言自然”,個人覺得:圣人只做事,對于結果是收到了“怨”或是“德”亦覺自然。圣人之心不為德所動、不為怨所動,行亦不改。
3.“剩人”到“圣人”其修遠兮。從古至今,“圣人”畢竟是少數,除了“圣人”,我們這些俗人、庸人、凡人、普通人就是“剩人”了?!笆ト恕蹦芤浴皥蠡虿粓蟆薄皥笫裁炊家粯印钡膽B度去做事,而我們這些“剩人”卻難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因為我們都具有最普遍的“人性”,而“圣人”已經突破了“人性”,幾近于“神性”了。故而,我們不能用“圣人”的“神性”來要求“剩人”的“人性”——大多做不到;更不能用“剩人”的“人性”去解讀“圣人”的“神性”——大多看不懂。
我們這些“剩人”學習《道德經》的目的就是為了把“人性”的東西減一點,再減一點,慢慢向“神性”靠攏。當然,路很長很長,其修遠兮,我輩需盡畢生之力而求索。
啰哩啰嗦,不成體統,還請修道君子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