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今日(7月12日)入伏,一年里最熱的時節來了!我國多地將開啟「桑拿模式」和「蒸烤模式」。你做好出汗的準備了嗎?
今天是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入伏。
俗話說「熱在三伏」,入伏之后就是一年里最熱的時光了。今年的伏天時間更長些,一共40天。
2019年三伏時間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
對于熱得讓人郁悶的伏天,古人也不吐不快了,詩云「郁郁復郁郁,伏熱何時畢。」現今有空調,可以隨時告別悶熱,但身體也失去了借天地之勢進行自我調節的機會。
從入伏到出伏的這段時間,是一年里最寶貴的「出汗季」,此時人體毛孔大開,通過排汗來清除體內寒氣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陽虛體寒的人尤其不要錯過。
伏天,該出汗時就出汗
三伏時節又濕又熱,動不動就一身大汗,黏黏的汗水不僅有異味還會弄臟衣服。于是人們想法設法不出汗、少出汗、在空調房里流連忘返。
其實這樣做不僅違背了人體的生理規律,造成身體毒素無法順利排出,免疫力下降,且夏天出汗少,關節炎、高血壓等慢性病的發病率反而會成倍增加……清涼一時爽,汗少損失大!
古人特別講究順應自然、天人相合的養生原則,也鼓勵三伏天多出汗。《傳家寶》里記載:「夏三伏極熱時,汗要多出,則周身所染風寒濕氣,由汗而出,可保一年無病。」
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體溫的方式,雖然不必揮汗如雨,但身體在最熱的時節適當多出汗有利于身體健康。出汗能夠調動全身器官,改善循環,有助于排出體內的風寒濕氣,讓身體更清爽健康。
如果寒濕在體內積累,可能引起這些問題:
吃涼腹瀉,風濕關節炎,渾身酸痛乏力,經常性落枕,痛經,月經量少色暗,頭痛,容易感冒,消化不良,喝水都長肉,濕疹,皮膚過敏,皮疹……甚至心情不好,臉色灰黯,長斑等等都和寒濕有關。
現代人出汗太被動了,出了也白搭
上下班等公交時,太陽曬著熱風吹著,一身黏糊糊的;考題做不出來,煩躁焦慮,急得頭皮冒汗;桑拿房里悶著不一會兒就汗如雨下……類似這樣的因外在環境或身心因素造成的被動出汗,幾乎占了我們日常出汗的大多數場景。
被動出汗在中醫里,也叫做「靜汗」,靜止不動也出汗。這樣的汗對身體而言只是淺層的自動調整,并沒有太大的排病養生作用,而且一些異常的汗證,比如自汗、盜汗反而要引起注意。
我們提倡的出汗,叫「動汗」,就是運動、勞作、艾灸,或者吃一些辛溫食物讓身體主動出的汗水。這種出汗相對于「靜汗」,能幫助身體氣血運行,把體內更深層次的寒濕排出去。
這一點我們生活中都能體會到,天熱出汗,感覺全身黏糊糊的很不舒服,人也容易沒精神;如果稍微運動后出汗,會感覺神清氣爽,這就是寒濕排出后,身體變通透了,氣血運行更順暢,人自然會倍感舒爽。
我有位程序員朋友,吃東西很不講究,口味特別重,辛辣油膩樣樣沾,飲食習慣一團糟。但他就有一個好,每天習慣走路遛彎,出一身汗,結果每年體檢各項指標都很正常。盡管大魚大肉沒少吃,可血壓血脂血糖一點都不高。所以,多出出動汗其實對身體健康是有幫助的。
教你出一身「三伏養生汗」
如果你體質偏寒,夏天出出「動汗」,就可以大大減少秋冬生病的幾率。除了運動勞作以外,我們不妨可以為自己和家人安排一些主動出汗的養生項目:
小兒升陽助成長:晨起捏脊
早上起來,在常溫環境給孩子捏捏脊,孩子會微微出汗,幫助孩子提升陽氣,排出寒濕,增強體質。
1、小兒俯臥,捏脊者兩手半握拳,兩食指低于脊背上,再以兩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夾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翻轉動作,兩手同時向前移動,自長強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如此反復5次。
2、為增強刺激,可從第二遍起,每捏三次向上提一次,即「三捏一提」。
3、最后用兩拇指在脾、胃、腎俞處揉之,以增強功效。
女人養陽不易老:暖宮調經
脾胃寒、宮寒的女生,通常也會有氣血虛的困擾,而氣血不足是女性早衰最重要的因素,一定要注意調養。早上可以用生姜、紅棗煮水喝,溫陽驅寒,盡量不要長時間呆在空調房里。出汗后要避風直吹。有上火熱癥時不要喝。
如果姜棗茶脾胃受不了,或者覺得煮飲不便,推薦服用懷姜膏,讓生姜溫陽驅寒的能量更好地被身體吸收利用。
與普通的姜棗茶不同,懷姜膏主料精選產自產自古懷慶府的懷姜,是生姜中的佼佼者,姜味十足,陽氣滿滿。還搭配了蜂蜜、紅棗、玫瑰、枸杞、陳皮、紫蘇、桑葉等藥食同源的食材,依循古法熬制而成,兼顧清、調、補,不僅味道口感更佳豐富,也更有助脾胃運化吸收。
要是又容易上火又宮寒手腳涼的復雜情況,最好是先測試一下月經類型,從調經入手,調養整體體質。
完成測試后,系統會根據你的姨媽及體質情況提供飲食起居的調理建議。也可以直接定制姨媽福袋,獲取個性化姨媽調理方案及相應飲食、日用的配品。
其中最「貴重」的是專屬于你的調經小手冊,月經的每個時間段,都有不同的小貼士,跟著指引使用就好。這是上期夏至福袋的開箱大賞,一起來看看吧!
每個節氣都會定制全新的產品
復購的小仙女不用擔心產品重復哈
今年三伏有40天,期間最重要的節氣要數立秋。立秋過后,養生的重點要從養陽轉向養陰了,但又在三伏期間,暑濕依舊,飲食起居不能一味地溫陽或者滋陰,而且還要注意祛濕。
這期立秋姨媽調理福袋正是從「立秋+三伏」的時令特點出發,主打健脾祛濕,淡補氣血,同時根據你的月經測試結果為你量身定制的。由專家綜合考慮月經四個周期生理特點及時令節律,配制合適你的產品,包含茶飲、膏方、代餐、零嘴、日用等,好吃方便又省心。
男人溫陽精力旺:伏貼艾灸
雖然比起女生而言,男性的陽氣更旺,但受到空調、冷飲、熬夜、過勞等各種因素影響,脾腎陽虛的男性也越來越多了,出現虛胖汗多、腰酸背痛、腰腹贅肉、疲軟乏力等表現。
常說「熱在三伏」,三伏天是全年陽氣最盛的時期,此時借助天地的力量,做做艾灸或者三伏貼,排出寒邪,溫養陽氣可以事半功倍。
養生重在未雨綢繆,三伏貼是此時低成本高效率的養生法。只需在伏日按時貼敷,不影響工作生活,就能改善陽虛寒重的健康煩惱。多數醫院、中醫館都提供三伏貼服務,社區衛生站使用的也是統一制作的三伏貼,也可前往咨詢貼敷。
如果自己能準確取穴的話,也可以自行購買 三伏貼(←戳文字入手) 貼敷,男性最普遍的脾腎陽虛、亞健康問題,推薦以下配穴:
大椎、腎俞、中脘、關元、涌泉
如果沒有條件貼三伏貼,艾灸以上組穴也可以。有 艾絨坐墊、腰帶、肚臍貼(←戳文字入手) 的話也都拿出來用吧,正是溫陽驅寒效果最好的時候。但要注意,如果有貼三伏貼,就不要再艾灸、貼肚臍貼了,過度擾動氣血反而對身體不好,容易上火。
老人護陽更長壽:艾葉泡腳
老人除了三伏貼以外,更推薦泡腳的方式來溫陽護陽。
在濕氣比較重的南方,如果老人是偏寒體質,偶爾可以用艾葉泡泡腳,出出汗,幫助身體把寒濕排出去。泡腳溫度不要太高,稍微有點熱就好,背部微微出汗即可。
新鮮艾葉或者用 蘄艾草餅(←戳文字入手) 煮水泡腳都可以,泡腳的時候最好閉目養養神。同時,搓熱手掌,在后腰上下搓摩3~5分鐘,效果更佳。
這樣泡腳可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溫腎壯腰、排出體內的寒濕和廢物,而且還能改善陽虛質怕冷、腰酸背痛,虛火上浮等癥。
實在躲不開空調,這樣保護自己
空調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了,避無可避時也不必刻意抗拒,但是要知道在這樣的環境中如何讓身體更舒服。
穿:守住第一道防線
空調制造的是陰寒之氣,一定要注意防護。
不能近距離直接吹,尤其關鍵部位盡量避免受寒,如腳踝、膝蓋、腰腹、肩頸。
最好不要光腳,腳部經絡豐富,且陽氣難于到達。
怕冷的姑娘隨身攜帶一條薄薄的披肩,保護好自己。如果關節受涼不適,就用紅花油搓熱痛處。
吃:從內暖到外
除了空調,冰箱也是炎夏的「大殺器」,外涼內寒雙管齊下。所以管好嘴巴很重要。
要多吃些暖胃、溫軟、散寒的食物。最簡單的是紅糖姜湯,姜切末,悶入開水中3~5分鐘,加紅糖飲用。
酸辣辛香的東南亞菜,最適合三伏天了。帶有特殊香氣辛辣的調料,讓人胃口大開,還能開竅、除濕、發汗。泰國的冬陰功湯、新加坡的肉骨茶、云南的酸湯,受寒、感冒后喝上一碗,微微地出汗,身體就舒服多了。
不喜歡特殊味道的人,吃最簡單的熱湯面就好。尤其是新收的小麥磨粉,營養豐富,氣足力強,更能發汗。喜歡清淡的口味,還有經典的紅豆薏米水、老鴨冬瓜湯。
雖說熱在三伏,入伏后更不要總躲在空調房里,最好每天清晨或上午在室外陰涼處做些運動,有至少30分鐘的出汗時間。散步、慢跑、快步走、跳舞都很好。
出汗后,注意不要踩雷
哪怕一身臭汗,也要注意不要踩到這些「雷區」。
忌 濕衣服長時間裹身上
忌 馬上洗澡
忌 后腦、雙肩、后腰吹風
忌 用低于體溫的水洗澡
忌 穿堂風、空調房
出汗就任其出透,可用干毛巾擦干汗水,稍作歇息,待呼吸平靜再進入陰涼處。
夏季出汗后如果忽然受涼(涼水、涼風)容易讓寒氣進入體內,這會令皮膚容易生痤瘡。出汗后尤其不要突然進入陰冷的深堂大廈或空調房間,這樣容易中陰暑,體內熱氣為陰寒所遏,不能發散于外,導致發燒、心煩。
出汗后要注意滋陰、補氣
如果出汗過多,陰津過于消耗,這個時候可以喝點酸梅湯(←戳文字入手) 斂陰生津。
另外要注意「氣隨汗脫」,人體的陽氣也會隨著汗液外泄而受損,導致氣虛。常按摩足三里穴,可補虛調氣、健脾養胃的作用。
取穴: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每天按摩15分鐘即可小補胃氣。
最后還有個小提醒。諺云:「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北方地區有頭伏吃餃子的傳統習俗,此時如果在餃子餡里加入一些胡蘿卜、茴香菜、香菜、蔥、姜、蒜等辛味食物就更好了,辛散發汗,可養肺氣防感冒,又開胃增加食欲。
把三伏過好,陽氣養好,天冷之后就能免除各種小毛小病的打擾了。不要錯過嘍!祝大家出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