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我們將迎來秋天的第二個節氣——處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立秋節氣,暑氣還散著余溫,但處暑的到來,就意味著暑氣漸消,秋氣開始驅散暑氣,且長達40天的三伏天也終于宣告結束。
雖然白天的感受不明顯,但是早晚的空氣中已帶著絲絲涼意,下班回家的路上,秋風習習吹過發梢,似乎吹走了一天的疲憊,連走路都輕盈了許多。連古人都特別珍惜這樣的感覺,贊之為“新涼直萬金。”
不同于夏的熾熱,秋天更像是一位成熟的老者,不緊不慢。生命至此,似乎也應該放緩匆忙的腳步,用心去感受天地間萬物的變化,去體會莊子說所說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自然之美。
01
順應天時,早睡早起
睡眠時間可比夏日多1小時
中醫認為,“陽入于陰則寐,陽出于陰則寤”,寐指入睡,寤指醒來。睡眠能夠幫助人體調節陰陽,也只有陰陽調和才能有好的睡眠。
處暑時節,正處于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開始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
此時,陰陽轉化之際更需要順應秋時,調整睡眠習慣。《黃帝內經》有云:“秋三月,此謂容平……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
處暑時,陽氣從發散轉為收斂,此時應該早睡早起,建議大家晚上9點-10點入睡,最晚不超過23點(子時),早晨5點-6點起床,讓自己的睡眠時間比夏日多1個小時。這是因為早睡可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則有助于肺氣的舒暢。
也正因為陽氣處于收斂的狀態,這也提醒了很多運動達人,在秋天之后可以盡量減少夜晚劇烈運動的頻率,例如夜跑、踢球等容易出大汗的運動,可以改為較為舒緩的活動,例如八段錦、瑜伽等,有助于陽氣的潛藏。
秋有“秋刑”,秋季充滿肅殺之氣,容易導致心情壓抑。所以睡前應保持安寧平和,即便白天遇到不順心的事,也要在入睡前清空它,減少壞情緒對睡眠質量的影響。
《論語》中還說:“食不言寢不語”,其實這不僅僅是種禮儀,更是一種養生方法,因為睡前多說話容易傷肺氣,影響睡眠質量。
在睡眠朝向上,古人也很有講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秋冬季節睡覺應盡量頭朝西,腳朝東,這也是順應“秋冬養陰”的規律。
02
祛濕仍是重點
一個穴位,健脾祛濕
雖然已經處暑,但夏季的濕氣還未全消,尤其是在南方地區,濕氣仍然很重。對此,古人也早就總結出了:“濕土之令,始于大暑,終于白露”。不得不佩服,古人對于天地萬物敏銳的感知力。
所以,祛濕仍然是處暑節氣的重點。
體內濕氣重與脾有關,祛濕,就得從健脾入手。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是后天之本,對于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起著重要的作用。
脾喜燥惡濕,暑濕最易傷脾,中醫稱暑濕困脾。而脾一旦被濕所困,運化就會失常,表現為大便稀溏,不思飲食,口中黏膩,身體沉重,進而引發其他疾病。
俗話說“濕氣在,百病害;濕氣除,百病無。”所以,給人體除濕的關鍵在于健脾,而健脾的關鍵在于脾經的通暢。
脾經不通的人氣血必定會不足,可仁建議大家可以多點揉陰陵泉,既可以培補氣血,又可以健脾袪濕。
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合穴,五行屬水,是脾經經氣注入的地方,脾經經氣在這里最為盛大,具有健脾化濕、通利三焦、清熱利尿的作用,是人體上非常重要的健脾祛濕利水的要穴。
點揉該穴位時,最好能感受到有酸脹感,找準穴位給予適當的刺激,才會有效果。堅持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可以點揉5分鐘左右,而且兩腿都要點揉,一般按摩兩周就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在按摩時,也可以搭配一些祛濕的飲品,比如可以溫和祛濕的玫瑰茯苓膏,適合所有體質的人飲用。
03
處暑飲食
應增潤防燥,少辛增酸
中醫認為,秋季主燥,燥熱易傷陰耗氣,陰虛則人體易出現口干、咽喉干癢、皮膚粗糙的癥狀;氣虛則會讓人感到“秋乏”,少氣懶言、神疲乏力,對什么事都提不起興趣。
所以在飲食上應增潤防燥,增酸少辛,多食養陰潤肺之物,少吃辛辣,而多吃酸味的食物。
“少辛”是因為味辛的東西具有發散的作用,而肺氣宜收不宜散,所以不要過食蔥、姜等辛味之物。
增加酸味果蔬,獼猴桃、梨子、葡萄都是應季的水果,石榴也已經通紅,石榴汁可是很美味又滋陰的。
除此之外,還可以嘗試“一咸一甜”的方法。白天時,在白開水中加少量鹽,少量多次飲用,可減少水分流失。
而到了晚上可以喝一點蜂蜜水,蜂蜜有養陰潤燥、潤肺補虛、悅顏色的功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蜂蜜,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止痛也”。如此“一咸一甜”的搭配,正應上了“朝朝鹽水,晚晚蜜湯” 這句話,講的就是秋季養生之道。
這個季節也可以多吃點蓮藕。但蘿卜、陳皮這些理氣的食物,現在還不適合多吃,因為夏天的虛還沒有補好,不宜散氣。酸梅湯也是這個季節很好的飲品,可以生津止渴,緩解秋燥。
04
古人用“吞口水”的方法養生
明代養生專著《遵生八箋》中記載有處暑七月中坐功:“每日丑寅(1點到5點)時正坐,轉頭左右舉引,就反兩手捶背各五七度,叩齒,吐納咽液。”通過叩齒和吐納津液的方法來養生。
道家創始人老子也有相同認識。他認為,靈丹妙藥雖好,但也不如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于身心,因此,他一直主張咽津養生。他平時“叩齒鼓漱”,然后再把這些津液咽下去,久而久之,有利于健康。
李時珍也說過“唾精,乃人之精氣所化”。他在《本草綱目》中指出:“人若能每天不吐唾液,則精氣長留,眼明耳靈。”唐代名醫孫思邈在《養生銘》中說“晨興漱玉津”可祛病益壽,經此養生,孫思邈活了100多歲。
口水分“唾”與“涎”,《黃帝內經》中說:“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唾”和“涎”是腎氣和脾氣生化之物,合稱“金津玉液”。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腎為先天之本,藏先天之精;脾為后天之本,運化水谷,為氣血生化之源。五臟藏精,精化津液而濡養全身,古代醫家認為,口水是人之精華所在,每一滴都很珍貴。
但怎么吞,也是有方法的。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來練習:
1、叩齒36下,輕慢,以后槽牙為主,上下互相叩擊;
2、全身放松,舌輕舐上腭(剛好接觸上,要放松舌頭,不要用力);
3、意守「金津」、「玉液」兩穴;
4、屈舌在口腔內沿牙床外側作順、逆時針旋轉各36次。攪動時要放松舌頭,用力要柔和自然,唾液自生;
5、之后分三次將唾液徐徐咽下。
通過叩齒和吐納津液的方法,便可“精氣長留,眼明耳靈,祛病益壽”,古人真的是太智慧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