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來談談桃仁和杏仁的異同。
桃仁為薔薇科落葉喬木桃的干燥種仁,杏仁為薔薇科落葉喬木杏的種子,二者為同科不同屬,藥用上性相似而療效不同。茲討論之。
桃仁和杏仁皆為食用果實的種子,《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二者的成分皆含苦杏仁醣雜體,炮制法相同,皆為去皮、尖,藥效中消炎、解毒、鎮痛、滋潤之點相同。
其用例如下:
魚肉中毒時,用杏仁或桃仁內服。
齒齦腫痛時,取桃仁插于針上,于火焰上燒去煙,咬于齒痛處,或以杏仁一個去皮尖,加鹽5克,以水400毫升煎之,俟去沫后,含嗽用。
陰部腫痛時,煎桃仁內服,或以杏仁搗碎,以紗布包裹為坐藥,插入陰部。
《外臺秘要》載桃仁、杏仁選表面光澤者,用為治面皰,搗爛后涂布。
《外臺》第三十二卷面皰方用杏仁,名為延年去風光潤桃仁洗面方,桃仁亦可用于化妝品,如面霜等。
又痔漏脫肛時用桃仁,亦用杏仁。
杏仁用于上焦,即上半身之病;桃仁用于下焦,即下半身之病。
桃仁走血分,杏仁走氣分;桃仁走肝經,入大腸經,杏仁走肺經,入大腸經;桃仁苦平,杏仁微甘。
桃仁主下半身病,特別是瘀血用之較多,杏仁主上半身病,多用于哮喘、咳嗽。
桃仁多與大黃配伍,杏仁常與麻黃配伍。
如《傷寒論》、《金匱要略》的處方,應用桃仁的有抵當湯、抵當丸、下瘀血湯、桃核承氣湯、桂枝茯苓丸、大黃牡丹皮湯、大黃?蟲丸、葦莖湯、鱉甲煎丸等。
以上十方中,除桂枝茯苓丸和葦莖湯二方外,皆為桃仁與大黃并用。
杏仁配伍的處方有:麻黃湯、麻黃加術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大青龍湯、續命湯、厚樸麻黃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文蛤湯、還魂湯、桂枝加厚樸杏仁湯、茯苓杏仁甘草湯、苓甘姜味辛夏仁湯、苓甘姜味辛夏仁黃湯、薯蕷丸、礬石丸、麻子仁丸、大黃?蟲丸二十方。
由麻黃湯至還魂湯十二方中,皆杏仁與麻黃配伍,杏仁與大黃配伍者僅后二方,其中大黃?蟲丸中亦有桃仁,故杏仁與大黃并用者僅一方。
依《傷寒論》之三陰三陽分類,大黃應用于陽明病,下焦及里之實證用之,相反的麻黃用于太陽病,上焦及表之實證。
如此,用瀉下作用及下瘀血時,則用大黃與桃仁;發汗利尿、止咳嗽、平哮喘、消除浮腫時,則用麻黃與杏仁。
桃仁主下焦,用于婦科諸病,常與當歸、川芎、芍藥并用。
《外臺秘要》三十四卷,由桃仁一味所成“桃仁煎”的處方,治婦人產后諸病。
杏仁則婦科病鮮有用之者。杏仁多用于喘息、支氣管炎、浮腫等。
故有“桃仁主里、杏仁主表”之說,下瘀血處方必用于表證已罷時,這一點是可從《傷寒論》之桃核承氣湯主治條文中觀察出來的。
例如,《外臺》卷二十九,甘草茯苓杏仁的處方“凡有瘀血者,其人喜忘,不欲聞人聲,胸中氣塞短氣,以此方治之效。”
喜忘為健忘癥,有瘀血之人皆有此癥狀,由此可知杏仁治瘀血。
《金匱要略》之處方茯苓杏仁甘草湯“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并未提及瘀血。
又于跌打損傷方中,有瘀血時,內服雞鳴散,“大黃2兩、桃仁30枚,微炒,右二味,以水五升煎,取三升分為二服,去血后作地黃酒服......”,于天曉雞鳴時用,至辰時瘀血散開而愈。
此由桃仁處方的雞鳴散為《千金方》所載。
名家選方有用大黃一錢,杏仁二錢,右二味以水煮至一合,臨睡時服。之外飲酒至醉,至雞鳴時死血盡下。
由上二方比較,杏仁與桃仁同為對瘀血有效。
復有以杏仁為處方,用于治下焦的礬石丸,用于便秘的麻仁丸;以桃仁為處方,用于上焦的,有治肺壞疽的葦莖湯等例外的處方。
更有杏仁與桃仁同時配伍的處方,破棺湯及二母散。
破棺湯用于食道癌、胃癌及類似的疾病而現咽下困難等,其組成為桃仁、杏仁、桑白皮,名家處方時常于方中加減藥味;
二母散為桃仁、杏仁兩味,用于產后惡露上攻。此種處方,后世沿用。
桃仁與杏仁,其所含主要成分相同,惟原植物同科不同屬,致其療效有相同處,但大致不同。
此即科屬關系,于同屬之中,其種不同或亞種不同,亦能影響其療效。
又赤芍、白芍雖為近似植物,但究非同種,致療效大不同,白芍和血,赤芍破血。
注:具體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謝海洲論神經科》,朱世增主編,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