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書友會第220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治行痹以散風為法,驅寒利濕為輔,方用防風湯;治痛痹以散寒為法,疏風燥濕為輔,方用烏頭湯、蠲痹湯;治著痹者,以利濕為法,祛風解寒為輔,方用薏苡仁湯;而治濕熱痹者,法當清熱利濕,宣通經絡,方用加減木防己湯。(編輯/寧佳佳)
加減木防己湯,出自吳鞠通《溫病條辨》,他說:“暑濕痹者,加減木防己湯主之?!薄笆睢保礊椤盁帷?,所以“暑濕痹”即是“濕熱痹”。加減木防己湯是治療濕熱的主方,外感熱,與內濕相并,而致濕熱合邪為患;或素體陽盛有熱,感受外邪后易從熱化;或因風寒濕痹日久不愈,邪留關節經絡,郁而化熱,都可以導致濕熱痹。自從《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以來,論治痹證莫不以風寒濕三氣為主。治行痹以散風為法,驅寒利濕為輔,方用防風湯;治痛痹以散寒為法,疏風燥濕為輔,方用烏頭湯、蠲痹湯;治著痹者,以利濕為法,祛風解寒為輔,方用薏苡仁湯等等。而對于“濕熱痹”的證治則逐漸湮沒不聞。從臨床實際情況看,當今人民大眾多食厚味又喜服性熱溫補之品,而使素體陽盛熱多,卒然感受風寒濕三邪,則從陽化而為濕熱,濕熱邪氣痹阻經絡關節,氣血不通,則形成濕熱痹。如《金匱翼·熱痹》說:“熱痹者,閉熱于內也…臟腑經絡,先有蓄熱,而復遇風寒濕氣客之,熱為寒郁,氣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熱,則羣痹熻然而悶也。”濕熱痹證,是濕熱相因為患,客于關節經絡之間,濕聚熱蒸,蘊郁不散,久而久之,經脈氣血受阻,運行不暢,因而成痹。臨床辨證多見肢節對稱性紅腫疼痛,活動不利,多伴口干而渴,小便黃短,或發熱,或大便干結,舌質紅或絳,舌苔黃膩,脈滑數或沉滑有力等。治療濕熱痹證,以清熱利濕,宣通經絡為主要治法。加減木防己湯是由《金匱要略》的木防己湯去人參加通草、杏仁、滑石、薏苡仁而組成。本方的特點是重用石膏,以清熱為主,配以滑石、杏仁、苡米清利三焦之濕熱;防己、桂枝宣通經脈之氣;通草能通利經關節之氣血。全方共奏清熱利濕,宣氣通絡之功,吳鞠通稱之為“治痹之祖方”。病案一:王某,男,15歲?;加阴?、右膝關節紅腫疼痛已半年之久,嚴重影響活動。伴右腳底抽掣,右肩關節疼痛,大便素來干結,小便黃赤,口干喜飲。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血沉測定:50毫米/小時。木防己15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滑石15克 通草10克 蒼術10克 蠶沙10g 生石膏30克 苡米30克 海桐皮12g上方加減服三十余劑后,關節疼痛明顯減輕,血沉測定:25毫米/小時。上方又加赤小豆、金銀花各12克,再服六十余劑,疼痛消失,活動自如,血沉測定3毫米/小時,從此病愈。病案二:索某,男,50歲。患兩膝關節紅腫熱痛已多年,屢用驅寒散風等方治療無效。其人小便黃赤大便不爽,舌紅苔膩,脈滑數。木防己18克 生石膏30克 苡米12克 滑石12克 杏仁10克 通草10克 桂枝10克 片姜黃10克 海桐皮10克病案三:曹某,男,55歲。患坐骨神經痛。右臀下至大腿后與委中穴處劇痛拘急,不能步履,注射杜冷丁及普魯卡因穴位封閉法皆不得效。舌絳苔膩,脈弦大,視其白睛帶黃,詢知小便黃短。辨為濕熱痹,先服芍藥甘草湯緩解筋脈拘急,后用:木防己12克 海桐皮12克 生石膏30克 苡米30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滑石18克 木瓜10克 通草10克 片姜黃10克 龍膽草10克服六劑痛減其半,改用蒼術、黃柏、木瓜、龍膽草、木通、柴胡、黃芩、知母、檳榔、當歸、白芍、防己、車前子、澤瀉各10克,六劑而痛止。(1)濕熱相因為邪,糾纏不清,難以速去,治療應抓住主要矛盾,守方守法。(2)濕熱內蘊,不得外出,可見鞏膜輕度黃染但身不黃;或影響肺之治節,亦可見咳嗽、咯痰等。(3)石膏必須用,熱甚者配知母、金銀花等增其清熱之功;痛甚者加片姜黃、海桐皮增其化瘀宣絡之效。(4)在治療過程中,常可根據兼證加味治療。如熱傷營血而見皮下瘀斑者,加紫草、丹皮、生地等涼血之品;濕盛下注者加蒼術、黃柏、龍膽草、木通等利濕之藥;氣血瘀滯者加桃仁、紅花、乳香、沒藥等活血行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