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燒、咳嗽、積食.......是經常遇到的事,寶爸寶媽除了帶他們去看醫生,還有一個比較煩惱的事情,不知道在生病期間如何護養孩子,甚至還踩了某些護養誤區,導致孩子病情更加嚴重。
一般有哪些誤區呢?下面小編邀請到深圳醫館育兒大夫夏芬老師給大家科普一下,正確護養孩子的常識,避開誤區,幫助孩子病快點好,讓孩子不再遭受發燒、咳嗽、積食等困擾。
誤區一、黃痰、黃鼻涕都是風熱?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流黃鼻涕,咳黃痰,以為是風熱,就給一些解風熱的藥孩子吃,然而這種認知,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為什么呢?
其實,多數小孩感冒、咳嗽都是風寒加積食,并且大多數更是先積食后著涼。積食后,人體的能量都用來消化食物了,位于體表用來御寒的氣就少了。孩子跑玩打鬧后出汗,一脫衣服再吹點風,就會著涼。
肺主皮毛,風寒從口鼻和皮毛侵入。肺為嬌臟,不耐寒熱。所以小孩生病首先表現在呼吸系統上。
如果晨起咳黃痰、黃鼻涕,不一定是風熱,反而想想有沒有可能是風寒。因為人是有體溫的,郁積了一個晚上,即使是白痰、清鼻涕,第二天早上也有可能會變為黃色。如果這個時候有發冷的情況,推薦用生姜、蔥白、紫蘇、陳皮、大棗等煲水喝,也可以用艾葉、生姜等泡腳。
如果是全天都是黃痰黃鼻涕,小孩也不怕冷,一般是積食,其次是風熱,最后一種是寒從熱化,可以試服川貝燉雪梨等。
誤區二、咽痛都是上火?
一般人一遇到咽痛認為是上火了,其實不一定。
我們都知道熱脹冷縮的道理,當人體受寒后,毛孔被寒閉塞,體內的熱量散不出來,不管有沒有吃上火的東西,也可能會出現喉嚨痛。
很多家長會說,我吃了清熱解毒的藥,比如藍芩口服液,雙黃連口服液,銀黃顆粒等等,咽痛好了,但是咳嗽和流鼻涕卻厲害了。
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對癥下藥,即是對癥狀用藥,而不是對證下藥,證指的是證型,針對病因去用藥,而非簡單的看表象去用藥。
誤區三、手腳脫皮是缺維生素?
孩子手腳脫皮了,家長們可能會上網搜答案,大多答案指向缺維生素。其實這也是一個比較常見的誤區。
其實,多數情況下和積食有關,小孩的脾胃比較嬌嫩,比家長想象中還要嬌嫩,如果吃多了,不僅不能吸收,反而加重脾胃的負擔。
而脾胃有兩個功能,第一:把濕氣代謝出體外,第二,把食物轉化成氣血供全身所利用。脾胃虛后,濕氣加重,導致會出現脫皮的情況。
同時,氣血不足,不能營養皮膚,也運化不到手腳。因此,手腳脫皮是脾虛的表現,更是濕氣重的表現。
有三個方面容易造成積食,家長們要注意哦。
第一:零食。三頓飯之外的都叫零食,都盡量不碰。
第二:在外面吃飯。現在外面的飯菜做菜油質大多不太好,容易油膩造成積食。
第三:水果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