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擎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中指明了真人、至人、圣人與賢人的目標。真人需提擎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至人需淳德全道,和于陰陽。僅從圣賢的目標,即有“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與逆從陰陽,分別四時”的要求,同時,“逆從陰陽”,又昭示了人類從后天返先天的現實道路。
在古人修養生命的道路上,其傳統的訓練方式,從“行氣銘”于漢代導引(現存有馬王堆導引圖)開始,均以中醫經絡為張本(內聯臟腑,外聯五官九竅筋骨皮肉),講求精、氣、神一貫,而以呼吸為下手方便。
以八段錦為例:
八段錦流傳極廣,看似肢體運動,其實仍然不離經絡臟腑功能,而以呼吸為軸機。
八段錦口訣
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
調理脾胃單臂舉;五勞七傷往后瞧。
搖頭擺尾去心火;兩手攀足固腎腰。
纂拳怒目增氣力;背后七顛百病消。
其預備式,有凝神靜氣,意守丹田的要求。八段錦煉養,講究精、氣、神一貫,注重形體與精、氣、神的溝通。
還有中國傳統的五禽戲、凈明動功等,此類煉養之法,旨在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直至煉神還虛。
而所謂的覺悟生命,又從何談起?
《周易》說“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其方法就是煉養身心,以德全道覺悟性靈,全活身心以至升華生命。
《黃帝內經》曰:“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擎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這就基本說到中國人追求生命主體精神的最高境界了。不是說物質決定意識嗎?但物質能否決定意識的反作用呢?這就是中國哲學覺悟性靈、全活身心的根本。
其心要,是在煉養精氣的基礎上,進一步調身、調息、調心,以覺悟性靈,全活身心,這屬于煉神還虛的功夫。
調身:
簡而言之,即調適自己的身體姿勢,使助于人體氣血的運行,與身心高質量的統一。
行:“行如風”,以不徐不疾為度。能和氣悅色、洞達踴躍。
站:“站如松”,以不偏邪與堅定為上。謙遜而歡喜。
坐:“坐如鐘”,以空心拔背,“虛心實腹”為上。
另有中國各家拳法與導引術,亦可歸于調身。若調身能服務于調心,其境界會因之提升。如儒家的靜坐反省,道家的內丹修煉,佛家的禪定及至修持生圓二次第,均屬此理。
調息:
以人的呼吸而言,臟腑的一張一縮,氣機的一出一入,是人人都能覺察的大呼吸。另有幽微的呼吸,不是通過人體臟腑完成的,而是由人體共振完成的,表現為潛在的、隱微的、細致的內呼吸,是由先天祖氣孕育出來的。
調息的根本目的,是要將后天胸中大氣與先天祖氣融為一體,成為先后天一元化的整體。此為后天返先天的功夫,這樣,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在體內就暢通無阻,衛氣營血自然充沛于全身。這便是心志向上的一招,奠定了人們升華生命的生理基礎。
調心:
簡單說,調心是讓人一心不亂,一意不散。《尊生經》說:“寵辱不驚,肝木自寧,動靜以敬,心火自定。飲食有節,脾土不泄。調息寡言,肺金自全。怡神吝欲,腎水自足。”這便是攢簇五行,和合四象的初步功夫。氣是隨心動而動的,心能離欲則真氣下沉,于是氣歸元海,后天之氣,成為無火的真“炁“,此時心神與天地氣和。
當自身元氣與虛空元氣融成一體,便進入大周天境界。為什么要說氣呢?因氣與心識本是一體,人一氣不來,便成古人。所謂“動為氣,靜為心”,就是這個道理。這就為感知良知性靈做好準備了。太虛大師所謂“必焉調和其體氣,融化其物欲,安固其情性,精浚其神靈,然后一身粹美,萬事順成”。
這是中醫人文關愛的基本情形,以法術敷設而言,則以簡便廉驗為總攝;從道的追求而言,旨在安立升華人類的自然生命,社會生命與精神生命,在身心統一的前提下,以敬畏生命、調攝生命、修養生命、覺悟生命為階次。真正明白這些道理并努力實踐,不僅養生,更立生至達生。
*內容采集自李仲愚《靈源家課》,僅供交流學習使用,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