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導 讀
春天到了,你該去去肝火了。
每年一到春天,就有不少人被這些問題困擾:
夜間難以入睡,白天昏昏沉沉睡不醒,醒來發現嘴巴苦苦的;經常到了中午,頭部莫名脹痛難忍;連續工作只要超過兩個小時,眼睛就發干澀痛;脾氣也變得比較暴躁,雞毛蒜皮的事都能怒上心頭。
如果你也出現了相似的癥狀,那你很可能是肝火旺了。
春天,是陽氣始生,生機萌發,萬物欣欣向榮的季節,同時也是個容易「上火」的季節;肝氣主升發,喜條達而惡抑郁,與春氣相通。一到春天,肝氣應時而旺,若稍不注意,就容易導致肝火旺盛。
平素肝氣偏旺、肝陽偏亢或脾胃虛弱的人,在春季就更容易發病了,常常會出現眩暈、煩躁易怒、中風昏厥、情志抑郁、兩脅肋脹痛、胃脘痞悶、噯氣泛惡、腹痛腹瀉、女性月經不調等癥狀。
很多人常常不把這些問題當回事兒,總覺得過完這一陣,到了夏天就好了?!改苋虅t忍」,是許多人對待身體不適的態度。
要知道,中國是肝病大國,有五分之一的人群正飽受肝臟疾病的困擾,正是因為大多數人平時不注意養肝護肝,長期如此才會造成肝臟「傷痕累累」。
肝臟不好,累及全身
肝生病了,可是件大事,因為它有主藏血和主疏泄兩大功能,若肝不好,常常則會因肝不藏血、疏泄失常而誘發各類疾病。
肝不藏血
肝有血海之稱,主藏血,能夠貯藏血液以及調節血量,防止出血;除了肝臟本身,其余臟腑以及四肢百骸都依賴血液的濡養,正如《素問?五臟生成》所言:「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若肝血不足,血不榮筋則致肢體麻木、筋脈拘攣、肌肉顫動等;血不養目則出現視物昏花、目澀刺痛;血不榮爪,則出現指甲脆薄、干枯、易折斷;且肝血為經血生化之源,若女性肝血不足,常常會導致月經量過少,閉經等問題。
「夫肝木藏血,肝怒則不藏,不藏則血難固」,肝臟能夠收攝血液,防止出血,倘若肝藏血功能失常,則會引發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出血證。
肝疏泄失常
疏泄不及
若疏泄不及則導致氣機郁滯,因「肝經抵少腹,協胃,屬肝,絡膽,布脅肋」,氣機不暢容易導致胸脅、乳房、少腹部的脹痛。疏泄不及,還會導致胃失通降、胃氣上逆,而引發食欲減退、腹脹、腹痛、腹瀉、嘔吐等脾胃癥狀。
因「肝經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若氣機運行不暢,疏泄失職,則氣郁不能使血行,血液瘀滯,日久成癭成瘤,形成甲狀腺結節、甲狀腺腫大等。
疏泄太過
疏泄太過則肝氣上沖,氣機逆亂,而「肝開竅于目,肝經行至頭部,與督脈匯于巔頂」,因此,肝氣橫逆常常會造成面紅目赤、口苦、煩躁易怒、頭痛頭暈等癥狀。
導引按蹻疏肝養血
以上種種危害,無一不是在提示我們,要多注意養肝護肝。中醫養生講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春氣與肝氣相通,現在正值春季,是一年中養肝的最好時機。
那么,該如何疏泄肝氣、清瀉肝火,補養肝血?向大家推薦導引按蹻疏肝養血,簡簡單單的一個小動作,就能解決肝臟的多方面問題。
導引按蹻為《黃帝內經》記載的五法之一;「蹻」代指經絡穴位;「按蹻」,就是點按經絡穴位,并施以導引的意思,導引按蹻能夠導經正通,引氣令和。
解肝郁丨太沖穴
太沖穴,為足厥陰肝經之原穴,是疏肝理氣的第一要穴,也被稱為「消氣穴」,對于肝氣郁滯所致的抑郁、脅肋脹痛、食欲差、失眠多夢、煩躁易怒,女性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等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定位:太沖穴位于足背側,第1、2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第1、2跖骨結合部之間凹陷中)即找到了太沖穴。
瀉肝火丨行間穴
行間穴,為足厥陰肝經上的滎穴,滎主身熱,能清瀉肝火,對于肝火旺盛所致的中風、口歪、頭部脹痛、目赤腫痛、頭暈目眩等肝經風熱病癥,以及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等婦科病癥均起到緩解作用。
定位:在足背部,第1、2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養肝血丨三陰交
三陰交為脾經、肝經和腎經的交匯點,因此能夠起到調理氣血、補養肝血的作用,對于肝血虧虛造成的頭暈眼花、視力減退、肢體麻木、婦女月經量少、爪甲不榮、面色無華等有很好的療效。
定位: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際。
抑木扶土丨章門穴
肝木旺盛常容易克制脾土,導致脾胃運化失職。而章門為脾之募穴,有抑木扶土的功效,對于肝木克制脾胃所致的腹痛、腹脹、腸鳴、腹瀉、嘔吐等脾胃病癥,以及脅痛、黃疸、肝腫大等肝膽病癥有很好調理作用。
定位:章門穴位于側腹部,在第11肋游離端下際。
操作方法
找到相應的穴位,用中指指尖輕輕點按在穴位上,保持靜止不動30-60分鐘即可。導引按蹻講究迎隨補瀉,順經為補法,逆經為瀉法。
以上穴位,除三陰交用補法外,其余3穴宜用瀉法。(肝經與脾經的經脈循行方向均為從腳掌往上行走至胸部)
導引按蹻不僅是在養肝護肝上使用,其他病癥也可以選用導引按蹻來進行調理。
實踐者說
僅用一根手指點按穴位,就能發揮這么多作用?導引按蹻真的有這么神奇嗎?來看看實踐過的人怎么說:
胃口變好了
睡眠好了
頭不暈不痛了
濕疹消失了
腿部脹痛緩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