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導 讀
01
北宋醫學背景介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里面確實有很多效果較好的處方,這是一個客觀存在。
另外,北宋時期國家很富裕,人民生活水平比較高,像我們現在一樣,痰濕內生的病比較多見。所以那時的用藥風格偏于辛溫香燥,化痰祛濕結構的處方比較多。
02
解讀藿香正氣散
(1)組成:藿香10g、紫蘇10g、白芷10g、桔梗10g、陳皮10g、厚樸12g、大腹皮15g、半夏12g、白術10g、茯苓15g、甘草3g(組方劑量僅供參考)
(2)主治:濕溫初起,濕重熱輕。見惡寒發熱,頭重脹痛,胸膈痞滿,嘔吐泄瀉,苔膩脈濡。也治療外感風寒、內傷濕滯。
(3)證析:
前面講過濕溫病一發作,先影響到太陰、陽明二經,就是首犯脾胃。藿香正氣散就是用于濕溫剛起,濕氣影響到脾胃的癥狀。
濕溫初起,會有惡寒、發燒的癥狀,惡寒的時間相對短一些。濕氣閉在中焦,就會出現上蒙下流的癥狀;濕氣上蒙會出現頭重脹痛的癥狀。
濕氣影響太陰、陽明二經,會出現痞滿的癥狀;濕氣閉在胸膈清曠之處,就會出現胸膈不舒的癥狀。
濕氣影響到中焦脾胃,就會出現脾胃升降逆亂的情況,出現嘔吐泄瀉,脾氣升不起來,胃氣降不下去。而正常的功能是脾升胃降,濕氣在中間一堵,就有典型的升降出問題的癥狀:脾氣升不起來就會泄瀉,胃氣降不下去就會嘔吐。
苔膩是濕氣重的一個表現,濡脈也是主濕的。
風寒外感,濕滯內停。常見于兩種情況:
① 平素脾胃虛弱,一遇外感風寒,阻礙津氣運行。從脾胃輸出水津之路受阻,遂致脾不運濕,濕濁內停,或清濁相干而吐瀉交作,成為表里同病。
② 并無表證,純由飲食不慎引起,脾運障礙,津氣升降失常而呈痞脹嘔瀉。所有證象都是脾胃升降失常,濕凝氣阻的表現
(4)病機:濕溫初起,濕重熱輕。或外感風寒、內傷濕滯
(5)治法:芳香化濕,升清降濁
(6)方義:
藿香:辛溫、理氣和中,辟穢止嘔,外散表邪,內化濕濁,表里同治,兼調氣行津,作用最為全面,故為方中主藥。
紫蘇、白芷、桔梗:開宣肺氣,散寒利膈。有表證則助藿香疏解表邪,無表證則助藿香宣化濕濁。
厚樸、大腹皮、半夏:燥濕運脾,利氣行水,助之以疏里滯;藿香、紫蘇、白芷、陳皮、厚樸:氣味芳香,有助于芳化濕濁,醒脾利氣,以上八藥共呈醒脾化濕,調氣行津之效。
濕濁與不正之氣傷人,皆由中氣不足,故用茯苓、白術、甘草健脾祛濕,扶助正氣為佐。
從上下分消的角度看:
紫蘇、白芷、桔梗升清陽;茯苓、半夏、大腹皮降濁陰;紫蘇、白芷、桔梗開上焦;藿香、紫蘇、白芷芳化中焦;半夏、厚樸苦溫燥濕中焦;茯苓、大腹皮滲利下焦。
(7)應用:①暑濕感冒;②風寒感冒;③急性胃腸炎;④慢性胃腸炎
所以藿香正氣散是一個濕溫影響了中焦的典型處方。它是一個典型的芳香化濕的處方,之前講過的藿樸夏苓湯也是芳香化濕的處方。
03
藿香正氣散的多種功能
藿樸夏苓湯和藿香正氣散都體現了這種思想,治濕溫不是非得用清熱的藥,藿香正氣散正是在這種思想下產生的處方。這個處方具有典型的透熱轉氣、上下分消的特點。
所以,濕溫病從頭到尾要去理解透熱轉氣和上下分消的治療思路:上焦宣肺,暢通中焦,下焦利尿。暢通中焦有三種方式:①苦溫燥濕;②芳香化濕;⑶辛開苦降。下焦主要用淡滲的藥利水利濕,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這是一種上中下焦全部打開,袪邪外出的治療思路。
因為濕溫病是外感病,發病急、傳變快,跟雜病不一樣,所以濕溫病要這樣治療,能夠袪邪的途徑都要打開。
藿香正氣散有很多功能。記得以前讀書的時候,考這個方劑可以治療什么病,下面四五個選項,看到這樣的題,想都不想把全部答案選上去就對了。
臨床上跟很多病人交流過,有的病人認為藿香正氣(散)液只是治療夏天中暑的,他理解了藿香正氣(散)液可以治療暑濕感冒的功能。但是到了冬天感冒,讓他去用藿香正氣液,他就很疑惑:“藿香正氣(散)液還可以治療感冒啊?”
藿香正氣液當然可以治療感冒,它里面的紫蘇、藿香、白芷都是可以解表散寒的。所以這個處方還可以治療風寒感冒,尤其是風寒夾濕氣的感冒。
急性腹痛、急性腹瀉、嘔吐,或是慢性的這些癥狀(腹痛、拉肚子等),如果舌苔膩,用藿香正氣液都有效。
不想吃飯,舌苔厚膩,喝兩支藿香正氣液,濕退掉,胃口就開了。
這個處方以前是可以治療瘟疫的,治療感受了山嵐霧瘴致病的一個處方。從前軍隊打仗,有的部隊帶諸葛行軍散,有的部隊會帶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散這個處方,我臨床很少開。因為現在市面上有藿香正氣液、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軟膠囊等各種劑型,一般都讓病人自己去買些中成藥吃,比較方便。
有一次,一位老太太來醫館找我看診,主訴容易嘔吐,上吐下瀉,聞到什么味道都容易吐。一看她舌苔白膩,脈是濡脈,就開藿香正氣散讓她吃吃看。因為經常用中成藥,這次干脆給她開個湯劑吃一吃看看效果如何。
后來老太太回去熬藥,聞到藥味就覺得舒服了,三劑都沒吃完,只吃了一劑多就好了。
不久后,她在醫院里做完手術又上吐下瀉,醫院也沒辦法。老太太想起之前吃的處方有效,就把剩下的藥熬完吃了,一喝又好了。所以,這個處方用對了效果很神奇。
大家學習方劑,剛開始可以先學習作用、功能比較多的處方,辨證的時候相對容易一些。功能較多的常用處方,比如杏蘇散、九味羌活湯、補中益氣湯、附子理中丸等可以先學起。
精彩內容回顧
疫情告訴我們,國醫傳習就是救命衛國!
國醫傳習所醫案分享‖新冠疑似病例之老年人退熱三則
國醫傳習所之中醫臨床 ||濕溫與濕熱病的預防與治療(Ⅲ)
國醫傳習所之中醫臨床 ||黃芪治療外感咳嗽的應用探討
國醫傳習所之中醫臨床 ||治療咳嗽的常用中藥
國醫傳習所之中醫臨床 ||治療咳嗽的常用湯劑
國醫傳習所之中醫臨床 ||長期春季咳嗽、蕁麻疹病例
國醫傳習所之中醫臨床 ||陰虛外受風寒濕病人速愈案例
國醫傳習所之中醫臨床 ||濕溫病經典方劑解析(I)―― 起源與學習方法
國醫傳習所之中醫臨床 ||濕溫病經典方劑解析(II)―― 三仁湯
國醫傳習所之中醫臨床 ||濕溫病經典方劑解析(III)―― 上焦宣痹湯
國醫傳習所之中醫臨床 ||濕溫病經典方劑解析(III)―― 甘露消毒丹
“歧黃傳習所”為國醫傳習所微信訂閱號,歡迎關注參與各類中醫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