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附語音)-之二十四。(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醫彭鑫博士。
今天,我們繼續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
艾灸的先后順序
今天講解艾灸的先后順序和補瀉方法。首先講艾灸的先后順序。古人對艾灸的先后順序有明確論述。比如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灸例第六說:“凡灸當先陽后陰,先上后下。”《明堂灸經》里也說:“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這個陰陽指的是陽經和陰經。就是艾灸的時候,先灸陽經,后灸陰經。
老百姓不知道陰經和陽經的區別。比如手上的陽經是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上的陰經是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這是手上的經絡。足上的經絡是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非常有名,因為我們做艾灸和刮痧,做各種各樣的治療,或者按摩,很多人都會推足太陽膀胱經。它是起于足,通行于后背。(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還有一個是足少陽膽經,足少陽膽經在前幾年也很流行。有一個養生方法叫敲膽經。從環跳一直敲到膝蓋外側,這個位置是足少陽膽經的循行位置。這是足上的三陽經。足上的三陰經分別是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和足厥陰肝經。手上六條經,足上六條經,加在一起,正好是十二經,或者叫做十二正經。
正就是指正常的、正宗的、正規的循環經絡。除了正經以外,還有經外的奇經八脈。以后我們再專門講,今天就不展開了。總之,要是做艾灸,有的穴位在陽經,有的穴位在陰經,比如腿上足陽明胃經的穴位是足三里。又選了一個穴位,足太陰脾經上的三陰交穴。選了一個足三里穴,一個三陰交穴,都在腿上,先灸哪個?按照孫思邈的說法應該先灸陽經的足三里穴,然后灸三陰交穴。這是先灸陽經,后灸陰經的意思,上下來選擇是先灸上部,再灸下部。
就壯數而言,我們之前講過艾柱灸,有一壯一壯的說法。先灸壯數少的,后灸壯數多的。就大小而言,艾柱和艾條有粗有細,有大有小。按照大小來言,先灸艾柱小的,后灸艾柱大的。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是一般規律。但在臨床上,還要結合患者的病情,進行靈活的應用,不能拘泥不變,這就叫知常達變。常就是普通的、正常的順序。達變是指通達的變化。(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舉一個例子,腰痛這種情況,正常的順序是先灸腰部,在腰部選一個穴位,比如命門穴,這個穴位屬于督脈,屬于陽經。之后灸關元穴,或者神闕穴,這兩個穴位在腹部,在任脈上,屬于陰經。所以這叫知常。正常的狀態是先灸陽,后灸陰。身體的后背是陽,身體的肚腹,前面屬陰,以前在《黃帝內經》的課程里,專門介紹過陰陽的劃分。這是知常。
達變是,比如一個脫肛的患者,針灸科經常會遇到。脫肛的患者艾灸,先灸哪里?先灸長強穴,把脫肛收上去,之后再灸百會以舉陷。一個是收肛,一個是舉陷。先灸下面,后灸上面,這不是和剛才說的先灸上,后灸下的順序不一樣了。為什么這樣?因為這里涉及到具體的靈活應用、具體變化的機理。(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按照中醫學講:“火曰炎上”。艾灸之氣是火力,先灸哪里?肯定是先灸身體的下部,尤其是脫肛,它脫垂出來了。先灸下部把這個問題解決,先讓它收上去。同時,從根本上治療,再灸百會穴讓陽氣往上升,這就是中醫學的一個思路。
這就和先灸上,后灸下的順序不一樣了。這里是先灸下,而后灸上。這就是施灸的先后順序。先灸陽,后灸陰;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先灸小,后灸大這樣一個順序。因此在施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先后順序。同時提醒大家,在艾灸的時候,要在通風的環鏡下進行,這是第一個。
艾灸的補瀉
第二個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艾灸的方法有補瀉。補是補虛,瀉是瀉實,補的是正氣的虛,瀉的是邪氣之實。大家一定要明白,艾灸的瀉不是瀉正氣。正氣在醫學上是不能瀉的。要瀉的是邪氣。邪氣分為六種——風、寒、暑、濕、燥、火。比如瀉風邪、瀉寒邪、瀉火邪、瀉燥邪等,這六個方面都需要把它瀉出去,這叫瀉實。補是補正氣之虛,尤其是艾灸可以扶正氣。
艾灸的補瀉最初記載于《黃帝內經》中。《黃帝內經·靈樞·背俞》記載:“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之,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這講的是灸法的補瀉也需要根據臨床的辨證論治原則來具體操作。虛證,尤其是正氣虛的人用補法,實證,邪氣實的人用瀉法。
艾灸的補法是在點燃艾柱或者艾條之后,不吹艾火,讓它慢慢的燃燒、燃盡。比如把艾柱放在穴位上,讓它慢慢燃盡,這種方法就是補虛的方法。
艾灸的瀉法是在點燃艾柱或艾條之后,用口快速的吹艾火,讓它燃燒的特別快,讓火特別旺。這樣讓艾火的熱力,迅速的透到穴位深層,以幫助瀉其邪氣。
從這里我們就知道,中醫學是相通的。補虛的方法,都是溫和的往里補。中醫學補虛,尤其是補正氣虛弱的人,為什么吃藥要吃很長時間?脾虛的人、腎虛的人吃中藥很長時間才能補回來。為什么?因為要是補的快了,身體吸收不了。有句話叫做“虛不受補”。就是特別虛弱的人,千萬別給他吃特別補的東西。吃了之后,非但補不進去,而且身體還會有很多反應,特別不舒服。
老百姓都有這個常識,人大病一場之后,身體剛開始恢復的時候,能不能吃雞鴨魚肉?肯定不能!因為腸胃弱,身體虛弱吸收不了,反而增加負擔。這個時候應該用中醫的方法,叫做“清補”。清爽的“清”,補養的“補”。清清爽爽的,一點一滴的補進去。既好消化,還能慢慢的把身體養好。
所以中醫養生,它是養。在座諸位很多人可能都在家里養過花草,種植過盆景,或者種過地,大家都有養植物的經驗。比如種草養花,或種莊稼,要是水澆多了或者肥施大了之后,花兒就燒死了。人也一樣,營養過剩,人也受不了。“養”是什么意思?“養”就是每天照顧好花,澆好水,把肥不多不少的施好,有空氣,有陽光,充分讓它吸收。這樣花就越長越好。人其實也一樣,養生就是“養”。
所以在這里,艾灸的方法也是這樣。只要是補虛的,補正氣之虛的艾灸方法。比如之前講的艾灸關元穴、中脘穴、氣海穴、足三里穴,要是用艾灸補養身體的時候,艾火之力就不能太燙,要有一種溫煦的感覺,這種感覺是最好的。要是燙的皮膚特別疼,有灼痛感就不行,這就過了,就不是補的方法,這成瀉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