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小慧
昨晚上的直播你們都觀看了嗎
有同學要求文字版
沒問題,小慧整理了直播過程中的
精彩內容
一起來學習一下
不同類型的濕
(寒濕、濕熱)
究竟應該怎樣祛除
什么是濕氣?外濕和內濕
濕氣是中醫“六淫”中的一種邪氣。“六淫”就是六種邪氣,分別為風、寒、暑、濕、燥、火。
這里“淫”的意思是“過度”的意思。“六淫”的意思是說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失去平衡時,導致這個正常的氣太過度的持續存在了,這六種正常的氣就開始危害自然界,從而危害人體健康。所以,正常的時候叫“六氣”,過度的時候叫“六淫”。
那么,濕氣是夏季,尤其是長夏的時候自然界的一種正常狀態。但是,當自然界的平衡被打破時,這個時候濕氣就會泛濫。
比如今年南方連續降雨,然后造成了洪水泛濫,這個就是正常的氣太過之后,自然界的平衡被打破,這時的“濕”就成了一種邪氣。
我們人類處在這樣的環境下,也同樣會受外邪的影響而使身體的平衡被打破。當然,這個濕邪是外邪。
除此之外,如果一個人的脾胃功能或者三焦功能出現了問題,他身體代謝水濕的功能也會出現障礙而產生濕氣。
那自然界濕氣對我們身體產生影響而發生的各種不適,這個濕氣是外濕。而自身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的濕氣則被稱為內濕。
這是濕氣大概的一個情況。
怎樣判斷自己是否有濕氣?
要判斷自己是否有濕氣,先看舌苔,看你的舌苔是不是膩。
膩苔就像是你剛喝過牛奶后舌頭的樣子,就是說舌頭上的舌苔是膩膩的,很細膩的感覺,類似于把一個雞蛋黃在手里搓散后雞蛋黃在手上的感覺——顆粒細密而黏膩。
那么,如果這個人體質偏熱,往往會呈現出濕熱的狀態,舌苔是黃膩的,就是把雞蛋黃搓在自己手里的那個顏色。
如果這個人體質偏寒,這說明他身體是寒濕的狀態。他的舌苔會呈現出白膩苔,就像你拿一塊豆腐搓碎后在手里的感覺一樣,顏色白,同時顆粒細密而黏膩。
以上是判斷濕氣的最關鍵標準,但還只具備了膩苔還不能說明就一定是濕氣。還需要同時伴有一些癥狀,比如濕氣在皮膚則皮膚油膩、瘙癢、流水,濕氣在關節則關節腫痛、浮腫、沉重。
濕氣在脾胃則上吐下瀉、腹脹、惡心、不喜歡喝水、食欲不振。濕氣在下焦女性白帶過多而黏膩、有異味、瘙癢,男性則陰囊潮濕,濕疹,瘙癢。濕氣在肌表則周身酸困、微惡風寒、或有低熱、嗜睡。
濕熱的人常常口中發苦發粘,心煩,不喜喝水,或渴不欲飲。或者低熱纏綿。或者濕疹等瘙癢性皮膚病。寒濕的人大多口中淡而無味,或流清水,周身乏力、嗜睡、酸困、沉重。食欲差、胃脹。
最后,除明顯的濕氣癥狀之外。清代醫學大家陸廷珍在他的《六因條辨》中還說過:“矧其癥,不獨夏秋,四時兼有。其濕之盛者,猶有微熱惡寒,身痛、舌白、胸痞、溺赤等癥可憑,若濕之微者,依然外無痛楚,內不煩擾,但覺倦怠嗜臥,脈證緩弱,一如虛損。”這里是說,濕氣不止在夏季出現,四季都會出現。
還有一種非常輕的濕氣狀態,沒什么特別的難受,飲食正常,也不發燒,也不怕冷,只是總覺得身上乏力、狀態不好,總想睡覺,想躺著,摸脈也是跳的很弱,特別像身體虛了,但實際上這不是虛證,而是濕氣重了。
這種情況其實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也就是說當你覺得你很容易疲勞,乏力,然后感覺像氣虛或者各種虛的時候,你先看看自己的舌苔是不是膩苔,如果是,不管黃膩、白膩,那肯定是濕氣重了。
濕熱和寒濕分別有什么表現?
濕熱的主要鑒別點是舌紅或淡紅,黃膩苔,口黏而苦,口渴而不欲飲可有發熱或低熱。在皮膚則瘙癢、流水,在脾胃則食欲差,胃脹滿,泛酸水,腹瀉,在肝膽則黃疸、口苦、厭油膩、腹脹,在下焦則小便黃而不利,女性白帶發黃、異味、男性陰囊潮濕、瘙癢、濕疹,在筋骨則關節疼痛而伴低熱。
寒濕的主要鑒別點是舌淡或淡紅,白膩苔,口淡不渴,重則嘔吐腹瀉,輕則胃脹滿悶,口中泛清水。或便溏,小便清利,或手足關節浮腫、疼痛、沉重。以上癥狀遇冷或食冷加重。
中醫治濕氣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呢?
濕氣的產生是個臟腑、氣血失調的結果,可以說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常見的原因還是跟脾胃功能失調有關,或者外濕導致脾胃功能失常。
但是,三焦功能失常也跟濕氣的產生關系密切。你比如上焦肺氣的宣發肅降功能出問題了,那么肯定會影響水份在人體內的運行。
再比如中焦脾胃主運化水濕,脾胃功能失常之后,也會導致水濕的停聚。下焦膀胱氣化正常,小便就順暢,水濕就能正常代謝掉,如果膀胱功能異常,小便不利了,也會導致水濕停聚。
這個通俗地說,就像有一個潮濕的房間,它是個相對封閉的空間,但也有和外界聯系的通道,有煙囪或者說天窗,或者排風系統,也有窗戶,這個類似人的肺。
空氣的流通,產生風,風的流動能加快水濕在室內的流通,最終從窗戶等和外界聯系的出口排出去。
所以,中醫說“風能勝濕”。實際中藥中凡是辛味的藥物如行氣藥、解表藥、燥濕藥等都具有流通氣機的作用,也就可以加強水濕的排出。
而房間的中間又有廚房、水龍頭這些提供食物、水的東西,這個類似脾胃的受納和運化作用,負責給人體提供飲食營養,并輸送給全身。
這兒發生堵塞或者功能出了問題,這些食物、水就會擁堵在房間里,造成房間里潮濕、有異味。房間的下水道,類似人體的下焦,如果下水道不通暢了,也會導致水濕逗留、有異味。
所以,治濕氣要調脾胃,暢三焦,重氣血。
具體應該吃點什么,喝點什么祛濕呢?
推薦給大家行知堂經典配方的陳皮六寶茶,這個茶就是通過上面我說的“調脾胃、暢三焦,重氣血”理論來化濕的。
方中用新會陳皮、砂仁、苦蕎來行氣化濕,流通中焦氣機,恢復胃的通降功能,以達到增強運化水濕的目的。
用荷葉來升脾胃的清陽之氣,中醫說脾主升,胃主降,陳皮、砂仁、苦蕎是降,那荷葉就是升的。這樣就能恢復脾胃的運化水濕作用。
然后用薄荷入肺經來宣發肺氣,用玉米須來通利小便,使水濕有出路可尋。這樣去祛濕才能更好的達到祛濕的目的。
而我們常見的紅豆薏米湯是達不到這個效果的,因為紅豆薏米湯是利小便作用,只調整了水濕循環中的下焦功能,剩下的上、中二焦并沒有涉及到,可想而知喝紅豆薏米湯很難收到應有的效果。
好啦,朋友們
文字版小慧就為您
整理到這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