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導 讀
萬病之源,起于肩頸。
隨著生活、工作方式的改變,人們久坐的時間越來越長,相應地,肩頸痛等疾病發病率也在逐年走高,「10個上班族,9個肩頸痛」已成為當代的「時代之痛」!
《英國醫學雜志》(BMJ)前段時間發表了一項對1990-2017年全球人口的肩頸痛負擔的研究(最新數據截止到2017年)。
結果表明,全球范圍內肩頸痛的人數從1990年的1.643億增加到2017年的2.887億。中國肩頸痛患者2017年度發病率則位居全球前三。
肩頸痛本是一種隨年齡增長并到中年達到發病高峰的疾病。
但是,現在不少年輕人也面臨了同樣的問題,有研究發現,年輕人群中肩頸痛患病率高達18%以上,并且有29.1%的中小學有肩頸異常癥狀。
1、頸椎曲度變直,常有胳膊手指麻木、酸痛腫脹等癥狀;
2、肩背部沉重、上肢無力,拿不動東西;
3、肩部陣發性疼痛,特別是勞累、氣候變化后,會使疼痛加劇;
4、按壓時,肌肉緊張或有硬結,疼痛更為明顯,甚至怕冷;
5、肩關節活動受限,外展、上舉、內外旋更為明顯;
6、夜間可能疼痛劇烈,影響休息。
上述癥狀,如果你都沒有,那恭喜你肩頸健康;如果有一條及以上,則提示肩頸有問題,如不及時調理還會引發更多危害。
肩頸堵塞
除了痛還有哪些危害
1、影響面部氣血循環,臉色差
① 面部晦暗、沒有光澤、膚色不均、皮膚松弛與實際年齡不符。
② 有倦容、抵抗力差、易過敏、易留色素印、長斑。
2、頭部供血不足
① 頭痛、頭暈、偏頭痛
② 記憶力減退、健忘
③ 睡眠質量差(多夢、易醒、難以入睡)
3、激素分泌失調:肩頸問題會導致腦下垂體激素分泌失調,尤其是女性,會促使提前進入更年期。
所以,人體的衰老從肩頸開始。肩頸也是最容易受邪的地方,是致病的關鍵。對肩頸痛要引起注意,了解原因并尋求解決辦法。
引起肩頸痛的原因
▌現代醫學觀點:
1、肌肉勞損
肌肉勞損是一種慢性的反復積累的微細損傷。肌肉活動過多、壓力過大,或長時間保持靜態姿勢,會導致肌肉持久緊張,出現勞損,比如:久坐玩手機、電腦,打麻將,織毛衣、炒菜,挑擔、搬重物,過度運動等。
2、炎癥
反復過度使用、創傷等原因,肩關節周圍組織容易出現炎癥,而且肩關節的滑膜反復受到刺激,會進一步引起水腫、炎癥反應,甚至出現積水。
3、關節軟骨受損
很多人都知道膝關節軟骨,其實肩頸部也有關節是骨骼間連接的軟骨。當長期過度使用肩頸關節,勢必也會造成軟骨磨損,引發疼痛。
▌中醫觀點:
1、因風寒濕痹閉阻經絡
肩頸痛屬于中醫的「痹證」「項強」范疇。多因外界風寒濕邪侵體,使經絡閉阻引發疼痛。
《傷寒論》中,開篇講太陽病就說到:「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就是說肩頸痛多因風寒濕邪侵襲頸部肌肉,導致肌肉痙攣、疼痛。
《傷科補要》中也說:「感冒風寒,以患失頸,頭不能轉。」感受風寒濕邪以后,肩頸屈伸不利,關節活動受限。
2、氣滯血瘀、氣血不和致經絡不通
因氣血不足,不能濡養筋骨,致局部經絡穴虛,若再感染風寒邪氣使氣血不和,經脈閉塞不通,不通則痛。
另外,長期不正確姿勢使肩頸部氣滯血瘀,走行于頸部的督脈、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的氣血運行不暢,所以出現肩頸疼痛。
現代醫學和中醫在肩頸痛的認知上有很大的不同——現代醫學認為,肩頸問題是骨頭問題;中醫認為:氣不足則血不暢;萬病之源源于血,百病之由由于氣。氣血的運行又通過經絡實現,因此,肩頸問題歸根結底是氣血、經絡問題。
認知不同,則治療方法不同,現代醫學重在矯正骨頭;而中醫重在疏通經絡、調氣血,經絡通百病消,氣血足顏如玉,經絡、氣血調理好,伴隨的疼痛、僵直、麻木,甚至眩暈、眼花、胸悶等癥狀也會消失。
肩頸痛調理方法
1、睡眠護頸椎
現代人喜歡枕高枕頭睡覺,認為這樣可以「高枕無憂」,殊不知「枕的不是頭,而是脖子」。
如果枕頭過高,就等于晚上「低頭」睡覺8小時。白天工作頸椎得不到休息,晚上睡覺依然沒辦法復位調整。所以,選適宜高度的枕頭,是最被動但很有效緩解肩頸痛的方法。
枕頭選擇方法:
? 一個標準:一般枕頭高以8~15厘米為宜
? 一道公式:合適的枕頭高度=(肩寬-頭寬)÷2
2、減少低頭、避免受寒
在工作和學習時,保持正確坐姿,不要長時間處于低頭狀態。
一般盯電腦1小時左右,就要站起身來活動10~15分鐘,并盡量抬頭和用手按摩頸部幾分鐘,以改善局部氣血循環,緩解頸部的緊張狀態。
在空調溫度較低房間,盡量不穿路肩裝,必要時可以圍圍巾、披披肩,避免肩頸受寒。
3、適當運動做體操
運動建議選擇太極、八段錦等較舒緩的功法,不建議做劇烈運動。
推薦肩頸鍛煉操
每次每動作保持一分鐘,每天 3 組。
掌心向上,像鐘表時間十點十分的角度一樣把上肢打開,一樣用力向上舉,頭部可以放松,持續用力一分鐘。
雙手手指交叉,低頭,把手放在頭枕處,手用力往下壓的同時,頭部做對抗運動。頭部緩緩抬起,持續時間一分鐘。
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保持在一個水平面上,用力做擴胸運動,達到最大的幅度之后,頭部用力往前伸,持續時間一分鐘。
(動圖來源羅湖區人民醫院)
4、針灸調氣血、通經絡
針灸調理頸肩痛,分清疼痛所在經絡,選擇最佳、最有效的穴位針灸。
?痛在督脈,痛點在后正中線或夾脊,可選后頂穴(疏通督脈)、后溪穴(八脈交會穴,通督脈)進行針刺。
?痛在足太陽膀胱經,痛點在后項部,距后中年線較近,甚至累及后頭或項背者屬足太陽經。可選同側的昆侖穴、同側的束骨穴、對側的后溪穴進行針灸。
圖片來源:大家中醫
應用這三個穴位時,應當注意幾點:一要尋找穴位處的壓痛點針刺,二要配合頸項部的活動。如未完全緩解,再加刺對側穴位。
?痛在手太陽小腸經:痛點在后項部,距后正中線較遠,臨近后面與側面交界處,甚至牽及耳后及肩胛者,屬手太陽小腸經。
手足太陽經脈氣相通,雖然循行有別,但還是都在后項部。也選同側的后溪穴、對側的昆侖穴進行針灸。
?痛在足少陽膽經,痛點不在后項部在側面頸部。選同側的懸鐘穴、中渚或者對側的外關進行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