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相當于身體的“凈水器”,能凈化血液,排出尿液,調節身體的水鹽平衡,具有強大的代償功能。
同時,腎臟也很脆弱,因此腎病也是常見病。據統計,我國腎病的發病率為10%~13%。想擺脫腎病,養腎、護腎是重中之重,及時了解自己的腎臟情況是前提。
血糖太高,腎臟工作壓力大、時間長容易過勞從而出現問題。約1/3的痛風患者會出現腎臟損傷、腎結石的發生率也比普通人高200倍。眼瞼浮腫,四肢一按一個坑,不能馬上恢復,多是暗示腎不好。
一方面,腎不好會使腎臟的排水功能下降,從而導致鈉水潴留,便會出現眼睛浮腫,甚至是身體的四肢浮腫。 另一方面,可能是與蛋白的排出過多有關,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水進到身體組織的間隙或體腔,令到我們的眼瞼或四肢有水腫的癥狀。沒有吃含特殊味道的食物(蘆筍、羊肉等),尿液卻出現和以前不一樣的味道。排除黑色素、年齡等生理性的原因,中醫認為臉色發黑是腎虛、腎虧的表現。腎虛的人看起來皮膚失去光澤、暗淡粗糙、發黑,更嚴重至腎虧者,還會出現黑眼圈、中年痤瘡、早衰眼袋等。腎功能檢查即靜脈抽血,從GFR(腎小球濾過率)分辨腎臟是否正常運作。“腰為腎之府”,腰部有兩個“腰眼”,反復搓熱它們對腎臟有保護的功效。 方法:采取端坐的姿勢,雙腳與肩同寬;先將雙手搓熱,再把手放到腰眼處捂2~3分鐘,并反復搓擦36次以上,直到感受到腰部發熱為止。 腳掌上有一些護腎的穴位,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太陰脾都在前腳掌處,因此,踮腳走能按摩足部穴位,對護腎有裨益。尤其是中老年人,時常出現雙腿乏力、牙齒松動等癥狀,多半是腎氣不足所致。 方法:堅持每天踮腳走5分鐘以上,每隔1分鐘可停下來稍作休息。 中醫學認為:“耳者,腎之官也”。刺激耳部,可以調節臟腑功能,益腎強身。具體方法:雙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輪上下來回推摩,直至耳輪充血發熱。腎經起于足底,且腰為腎之府,而足部、腰部很容易受到寒氣的侵襲。要特別注意保暖,睡覺時不要將雙腳正對風口處,不要赤腳在潮濕的地方長期行走。上衣長度合適,注意不要露腰、露臍。中醫學認為:“耳者,腎之官也”。刺激耳部,可以調節臟腑功能,益腎強身。具體方法:雙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輪上下來回推摩,直至耳輪充血發熱。黑入腎,黑色食物基本都可以補腎,比如桑葚、黑豆、黑米、黑芝麻、烏雞、海參等,都有補腎的作用;
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導肖相如老師在《養生腎為本》這本書中談到:現代研究結果表明,黑色食物中含有豐富的抗衰老物質,如黑豆、黑米、黑芝麻中都含有維生素E,黑米中還含有硒,這些物質都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
而氧化過度、自由基的產生,正是加速人體衰老的重要原因。中醫認為,腎虛是衰老的催化劑,腎精是先天之本,腎虛了,人體機能也跟著衰退,就像點燈熬油,油沒了,燈就滅了!
補腎食療需要長期堅持,好吃是必須的,不好吃再有效果,吃不進去更堅持不了長期吃也沒用啊!
中醫自古就有"藥食同源"的說法,食療即可以用來預防,又經濟實用。是藥三分毒,藥補不如食補,食療文化源遠流長,通過食療調理身體是一種長遠的養生行為,是一種健康的健體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