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太極是“四太創世”的“天地之專精”

享受生活 心安神泰

中醫老苗說

我和大熊準備用1年左右的時間,一周直播2次的頻率,用視頻號免費直播的方式,帶領中醫愛好者系統學習中醫入門課程。周二內容為中醫基礎入門,周三內容為五運六氣。歡迎大家掃碼關注“三世醫老苗”視頻號,鎖定下周二中醫基礎理論直播課程。

掃描二維碼獲取

更多精彩

三世醫老苗



摘要 

“無極生太極”與“無中生有”是同一個哲學概念,太極是“有生于無”的有形者。無極是暗物質(無),為宇宙的本原,太極是明物質(有),為天地的本原。“無極而太極”是宇宙的生成論,“太極生兩儀”是天地的生成論。宇宙是由無極(無形)和太極(有形)組成的宇空,是“有無相生”“虛實共存”的太虛。太虛是“無極生太極”的時空場所,太極是先天四大產生的“無極之真,二五之精”,是能夠化生天地萬物的“天地之專精”,是“道之為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先天之精。太極即太一,太一即太陽,太陽是四大創世的果實,《說文》的“太陽之精”就是先天之精、“天地之專精”,謂之“天精”。精是天地萬物一切的根源,精就是根,根就是本,本就是心,心就是主宰,太陽就是根源而主宰的心,是《周易》的“天地之心”。天心以天精為體,以谷神為用,精化為氣,氣化為神,神來自于精、來自于心,精神就是心神,所以心為“精神之所舍”而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是生命之根源。


無極生太極,太極即太一,太一即天一,天一即太陽,太陽是四太創世的果實,是“道生一”的一,是“無中生有”的有形者,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混成物,是先天四太產生的“無極之真,二五之精”,是能夠化生天地萬物的“天地之專精”。它開天辟地“一生二”,“太極生兩儀”,是創生天地萬物的根源,根源主宰一切,主宰就是心,所以太陽就是太陽系之天地的心。人道本乎天道,太極命門所藏的先天之精就是人體的“天地之專精”“五臟之專精”“十二臟之化源”,是根源而主宰的心。

1.太極是先天四太創世的果實

道家哲學中的先天四太代表著無極過渡到太極誕生前的四個階段,分別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則是四太創世的果實,合稱為“先天五太”。無極生太極,太極本為先天,而無極則是先天的先天,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都屬于先天,但太極是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太修煉成道的果實,是“無中生有”的有形者。當太極之體生成時就開始進入后天,“一生二”,“太極生兩儀”,是后天陰陽五行的開始,太極是后天的先天,最接地氣,所以四太創世到了太極后作為一個分判,它就是先后天的分水嶺”。

《列子·天瑞》短短200余字就闡明了四太創世的全過程,日:“昔圣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日: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悉也;太初者,悉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炁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日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日易也。易無形埒(liè,矮墻),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兒。少七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列子認為:“太易”是宇宙的起始,是虛空無炁的階段;“太初”是炁的起始,是有炁無形的階段;“太始”是形的起始,是有炁有形無質的階段;“太素”是質的起始,是有炁有形有質而尚未成體的階段;“太極”則是炁、形、質“妙合而凝”“函三囿一”的渾淪,是“無中生有”“炁聚而有形”的有形者,“太極生兩儀”又是創生天地的根源,故“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

列子對先天五太的起點太易之虛不說,終點的太極之體不論,中間的太初-太始-太素則是其炁、形、質的演變過程,它是太易(虛無)而生太極(實有)的一個起始階段,匡調元先生認為這是“無中生有”“無極而太極”的一個中間過程,是一個“有序而隱”“似有似無”“似顯未顯”“似一非一”的境界,是在“虛空”和“有形”之間的一個量變,只是虛空的程度不同,是一個尚未成體的過渡階段,所以太初的“炁之始”、太始的“形之始”、太素的“質之始”三種狀態都是無極的范疇,是“無極態”。炁形質“涵三囿一”“妙合而凝”的有機融合是它成體的階段,稱之為“渾淪”,渾淪就是“涵三為一”的聚合體(有),是太極的前身,只是實有的程度不同,是太易而生的太極,亦即“無極而太極”,所以四太創世、宇宙的演變實際上是虛和實、無形和有形的兩個階段。

馮前進等對四太創世、宇宙的演變有形象的描述(見圖1):

無極生太極,宇宙誕生了;太極生兩儀,天地誕生了;天地生萬物,生命誕生了。

2.太極的源與流

太極源自無極,生出萬物。北宋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說:“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既是對天地萬物發展變化規律的概括,又是對宇宙萬物本源的追溯,是“生生之謂易”從頭到尾的全過程,是從虛無到實有、從無形到有形、從先天到后天的全過程,是生命源與流的全過程,而太極則是這一過程中先后天的分水嶺,既是先天四太創世的終結者,又是后天天地的締造者,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是對宇宙萬物本源的追溯;“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是對太極陰陽、陰陽五行、五行萬物、萬物生命發展變化規律的概括。

太極是四太創世產生的“無極之真,二五之精”,是能夠化生天地(陰陽)萬物(五行)的“天地之專精”。《黃帝內經》曰:“先歲物何也?天地之專精也!”“先歲物”就是先天四太產生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就是能夠化生天地萬物的“天地之專精”,謂之“天精”,它來自無極,是“有形生于無形”的有形者,是“天地安從生”的締造者,是天地萬物化生的本原性物質。明代大醫張景岳日:“形以精成,形即精也。”“所謂陰者,即吾之精而造吾之形也”。太極“天地之專精”就是先天四太產生的“先歲物”,它是有形的物體。

太極是先天四太產生的無極之真精,“無極之真”的“二五之精”是能夠化生天地萬物的“天地之專精”,“天地之專精”是先天父母“男女構精”產生的先天之精。《易系辭》說:“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是先天產生的先天之精化生了天地萬物!列子說:“天地含精,萬物化生!”是天地之精化生了天地萬物。太極天地之精是化生天地萬物的根源,是后天的先天,無極生太極的無極則是先天的先天。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說:“所謂先天之先天者,未生以前是也。”匡調元從生命起源而言,認為先天與后天以先天之精前后為分界。太極天地之精造化天地萬物,是后天的先天,產生太極的無極則是先天的先天,根源的根源。

宇宙萬物的演變分為無極太極,太極陰陽,陰陽五行,五行萬物,萬物萬物五個長達幾十億年的漫長過程。萬物是在五行的基礎上產生的,五行是在陰陽的基礎上產生的,陰陽是在太極“天地之專精”“精化為氣”的基礎土產生的,是太極“一動一靜”的“分陰分陽”產生了陰陽二氣,再由陰陽二氣兩個方面的不斷運動下產生了在天的風、熱、濕、燥、寒五氣,和在地的木、火、土、金、水五行。《易系辭》的“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是風熱濕燥寒五氣的“五位相得”形成了天,是“清輕者上為天”,是木火土金水五行的“五位相得”形成了地,是“濁重者下為地”,然后陽五行與陰五行“而各有合”的“陽變陰合”“二氣交感”,才有了生、長、化、收、藏生命萬物的生死(鬼神)之變化(見圖2)。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說透了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發展變化規律,實際上是對《易系辭》“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的另一種解說。太極之上是太易,“易有太極”是太易有太極、無極而太極,《太極圖說》的“無極而太極”說與《周易》的“易有太極”說都是在闡述太極的來源和它的發展變化規律。

3.太極與太易

《易·系辭》曰:“生生之謂易。”易和道一樣,以生生為本,貫穿始終,但太易是宇宙的開始。列子的“易無形埒”,就是指“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的太易是無邊無際無形無態的宇空(無極)。

太易就是無,是一個虛無的宇空,太極就是有,是一個實有的實體,是無極之真。太易即太虛,太虛即無邊無際的宇空,沒有任何實指;太極即渾淪,是“炁形質”“妙合而凝”“涵三為一”的聚合體。太易有太極,太極在太虛中多的數也數不清,是無極之真精(見圖3)。

在太虛中,“有”是看得見的物質,如日月星辰,一物一太極,多得數也數不清,它們是無極之真、宇宙的精華;“無”是看不見的物質,如暗物質(炁) ,所以“無”不是真空,不是不存在,而是看不見,是“太虛無形,炁之本體”“恬淡虛無,真炁從之”的無極態“。

“太虛寥廓”就是空,太虛中空的地方既有看得見的日月星辰(有),又有看不見的暗物質(無),太虛就是一個“有無共存,隨緣而化”的宇空。在太虛中,暗物質(無)“肇基化元”,經過太初炁之始-太始形之始-太素質之始的演變最后形成了炁形質皆具的太極(有),太極就是看得見的明物質(有),是無極之真,太虛(空)就是一個“無中生有”的時空場所。張景岳說:“先天者,真一之炁,炁化于虛;因炁化形,此炁從虛空來。”炁看不見(無)來自于虛空,“因炁化形”就是“無中生有”,它們構成了宇宙。

宇宙的誕生應當是:太易生太極,亦可表述為“易有太極”或“無極而太極”。太易即太虛,太虛里面有了太極,四太創世就成功了,宇宙就誕生了,宇宙是由無極和太極構成的宇空,太極是四太創世、宇宙誕生的標志。《易·系辭》的“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完整地表述了宇宙的誕生、天地的誕生和生命的誕生,它是一個由虛無向實有逐漸演變的過程。易有太極(太易生太極、無極生太極、無中生有、道生一),宇宙誕生了;太極生兩儀,天地誕生了;天地生萬物,生命誕生了。

“易”既是名詞又是動詞。“易有太極”的太易里面有太極是名詞,是完成時;太易生太極是動詞,是進行時;“無極而太極”既是完成時又是進行時,太虛中既有已形成的太極,又有正在形成的太極,各有不齊,形態多樣,太虛就是一個“無中生有”“隨緣而化”的宇空。

太易之虛就是宇宙的虛無空間(炁),“太虛寥廓,肇基化元”,經過太初-太始-太素“炁形質”“有序而隱”“似顯未顯’,“似一非一”“妙合而凝’,“有物混成”的演變而能產生出無窮多的太極(有),從而“無中生有”“虛實共存”構成了宇宙的本體”。“易有太極”就是太虛里面有太極,太極是太虛“肇基化元”的產物,太虛是一個“有無相生”“虛實共存”的時空場所,只此一個,太極則是多得數也數不清,如同果樹一樣,四太創世的果實何止一個?

“太易”是宇宙的起始,宇宙由此開始,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的演變就是宇宙的造化運動;“太極”是天地的起始,天地由此開始,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是天地萬物的造化運動。太易與太極、宇宙與天地不在同一個層次上,不可混為一談。

“易有太極”是太易(無極)生太極,太極是太易的產物,不能脫離太易而存在,如同日月星辰是宇宙的產物,不能脫離宇宙而存在,所以太極的根基是太易。太易是宇宙的開始,是太極的根源,是先天的先天,太極是天地的開始,是陰陽的根源,是后天的先天,那么太易就是陰陽源頭的源頭,是宇宙的最頂端,太虛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的時空場所,無極則是宇宙的本原(見圖1)。

4.太極與太虛

太虛寥廓,無邊無際,無狀無象,就是無極。無極可以產生出無數個星體的太極,就如同宇宙間有數不清的星體一樣,它們都是“無中生有”的有形者,都是“有形生于無形”的太極。無極和太極“有無相生”“虛實共存”構成了宇宙,但無極是太極之外的一個時空場所,而太虛則是無極和太極“有無共存,隱而互化”的一個宇空。

太虛并不是一個真空,如果太虛中沒有暗物質(無)的存在(潛在),日月星辰(有)沒有暗物質(無)的支撐,就會漂浮不定。在宇宙中,暗物質暗能量(無)占據了整個宇宙質量的95%,明物質(有)只占到5%,暗物質占有絕對的優勢,符合“無”(暗物質暗能量)是道之體,“有”(明物質)是道之用的體用關系,“道”有暗道明道“幽明之分”“體用之分”。“道之為物”,無極就是暗物質暗能量暗道,是構成宇宙的本原,為道之體,“無極之真”的太極就是暗物質暗能量暗道產生的明物質明道,它“一生二”“太極生兩儀”是創生天地和萬物的“二五之精”,為道之用。“道始于虛廓”是暗道,“道始于一”是明道,暗道生明道,明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太極是天地的本原,無極是宇宙的本原。

宇空中的星體包括星云和星系兩種:如太陽系是由一個太陽(天)和圍繞它旋轉的八個行星(地)組成的小星系(小太極),銀河系是由一個銀核(天陽)和圍繞它旋轉的數千億顆行星(地陰)組成的大星系(大太極),更有無數個比銀河系或大或小的河外星系;星云則是宇宙中正在變化的多種多樣的星狀云團,和星系一樣數也數不清,但它們總共只占宇宙質量的5%,都是由看不見的暗物質暗能量產生的明物質,是無極之中的太極,是“道之為物(炁)……其中有精,其精甚真”的“無極之真,二五之精”。

太極脫胎于無極,無極可以派生出無數個太極,無極是太極之母,只此一個,太極是無極之子,多得數都數不清。在太虛中,無極是太極之體,太極是無極之用;太極是陰陽之體,陰陽是太極之用;天地是萬物之體,萬物是天地之用,都是不同層次“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的先后邏輯關系,都在太虛的范疇之內。

一物一太極,宇宙處處有太極,太極就是一個有形的物體。“太虛寥廓”的無極只是一個無邊無際的宇空,在這個宇空中的暗物質暗能量經過“肇基化元”,“四太混成”的演變產生出“炁形質”皆具的星體卻是數也數不清,它們就是由無極而生的太極,是看得見的“無極之真”,是四太創世的果實。

“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就是一個“有無相生”的宇宙本體,太極與無極同體,都在太虛之中,但無極是太極發用流行的時空場所,太極是天地運化的主宰,天地運化的主宰不能脫離無極的時空場所。

無數的星體充斥在無邊無際的宇空,它們就是無極之中的太極。宇空中的星體有星云和星系兩種,在宇宙杳杳冥冥自然而然的演化過程中,首先會產生出許許多多有形有質“炁形質”皆具“而未相離”未分化的原始星狀云團,它們就是鴻蒙未判、混沌未分、天地未開的渾淪(有),是“無中生有”最初始的有,是“有形生于無形”的有形者,是“炁形質““有物渾成,先天地生”而未分化的太極,是“其精甚真”的“無極之真”,是能夠化生天地萬物的“二五之精”,是四太創世產生出的先天之真精,是構成天地的原始物質,它們正在變化著,各有不齊,所以形狀是多種多樣的(見圖4)。

在宇空中還有許許多多像太陽系、銀河系這樣的恒星星系,它們是已分化的太極,是太極生天地(二),天地生萬物(五),所以“無極之真”的太極(有)就是天地萬物之母的“二五之精”,是化生天地萬物的“天地之專精”。已分化的星系太極往往是由一個中心(天)和N個層次的行星(地)組成的系統,如太陽系、銀河系、仙女星系等所有的星系,它們都是圍繞著一個質心旋轉的恒星星系(見圖5)。

在宇宙中,星云會收縮凝聚成恒星,恒星就是“炁形質”“涵三為一”“有物混成”“妙合而凝’,“而未相離”未分化的太極。太極生兩儀,恒星會分化成至少有一個行星(地)運轉的星系,形成天地陰陽系統,所以恒星就是未分化的太極,恒星星系則是已分化的太極,這就是“無極之真,二五之精”的渾淪(星云)“妙合而凝”,慢慢凝聚,最終會形成質量巨大的恒星(乾元之體),成為太極之本體,故古人有渾淪為太陽說。

恒星是由“炁形質”“有物混成”的星狀云團(渾淪)凝聚而成(混成)的太極,渾淪與太極還是有區別的,渾淪是太極的前身(見圖1)。恒星就是四太創世產生的先天之真精,是化生天地(二)萬物(五)的“天地之專精”。孫進等從多方面論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物”肯定就是太陽,“混成”是指在“渾淪”當中形成,先于天地而產生的物體(這就相當于恒星是在星云當中產生的物體一樣),這個物體非常神秘并具有無限的生機。它妙合而凝,蓄積待發,是創生天地萬物的本原,肯定就是太一太陽(恒星)一陽獨大的乾元之體。

《呂氏春秋》曰:“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虞翻曰:“太極即太一。”太一的運動可以表達太陽的運動。《禮記》曰:“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這正是太陽乾元之體(恒星)分化為天地(星系)后,太陽相對于地球的視運動是陰陽五行、四時五氣、五運六氣變化的根本所在。太極太一就是太陽的代名詞,太陽與太一完全一致,易、道、太極、太一都是對在混沌中形成的天地本源之物-太陽的不同稱呼而已。

炁形質皆具的渾淪(太極)就是“無極之真”,它是暗物質產生的明物質,是化生天地萬物的“二五之精”,無極之真的渾淪(星云)“妙合而凝”升華為恒星,成為未分化的太極(太一),恒星(太一)再開天辟地“一生二”“太極生兩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分化成恒星星系,成為已分化的太極,星系中的天和地再“二氣交感,化生萬物”,這就是周敦頤所描述的天地萬物的演化過程。

太易即太虛,太虛即無極;太極即太一,太一即天一。列子的“易變而為一”,就是太易生太一,就是無極生太極,就是無形生有形,就是道生一,“一”就是有形有質“炁形質”皆具的太極。一物一太極,太虛中盛有無數個太極。《乾坤鑿度》曰:“太易始著,太極成;太極成,乾坤行。”前者是太易生太極的“易有太極”“無極而太極”的宇宙生成義,后者是“太極生兩儀”“一生二”的天地生成義。《莊子》曰:“道……在太極之土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道,是生生之道,生生之謂易,道就是易,太極之上有太易,是宇宙的起始,太極之下有64卦的“六交之動”,是天地萬物(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終極演變,它們都在太虛的范疇之內。

5.太極與無極

無極是“無名天地之始”的“無”。“無”具有層次性,如“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悉也;太初者,悉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列子把無極分為四個層次,具有不同的內涵,但數量上為0,是0。狀態,就是始點。無極生太極,就是0生1,就是老子的“無中生有,有生于無”。1就是“有”,為萬物之母”的“有”,0則是“無”,為天地之始”的“無”。0生1,01是二進制的初始來源,是自然界最基本,也是最原始的進位制,標志著天地萬物的開始和向前發展。有了天地之始的0,又有了萬物之母的1,才有了今天一切的一切。

四太混成,修煉成了太極之體,邵雍說:“太極,道之極。”“道生一”的道是“無極而太極”的道,是暗道,為“無”,為“0',是“無名天地之始”的無,是“無極而太極”的宇宙論;“道立于一”的道是“太極生兩儀”的道,是明道,為“有”,為“一”,是“有名萬物之母”的有,是“一生二”“太極生兩儀”的天地論道。“道生一”與“無極生太極”及“無中生有”是同一個哲學范疇,“道立于一”與“一生二”及“太極生兩儀”是同一個哲學概念。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與《易系辭》的“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及周敦頤的“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天地,天地生萬物”都是由虛無向實有逐漸演化的過程,道理是一樣的。

邵雍說:“道為太極。”“有天地之始者,太極也”。“道生天地”與“太極生天地”是同一個哲學概念。太極是指無極(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太)產生的“炁形質”皆具的渾淪,渾淪是炁形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而未相離”未分化的太極(有),它“一生二”“太極生兩儀”分化為天和地而為“萬物之母”,它是造化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能夠形成造化天地原始物質的是無極,是無極生太極,所以無極(無)是“天地之始”,太極(有)是“萬物之母’,。

呂洞賓說:“無名即無極,有名即太極。物所自來曰始,物所含育曰母。”太極來自于無極,故無極(無)為“天地之始”,太極化育萬物,故太極(有)為“萬物之母”。有和無都屬于道,二者共處于道之中,所以道具有“有”和“無”兩種特性,無極是暗道,為“無”、為“0”,太極是明道,為“有”、為“一”,老子說:有和無“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有和無、太極和無極其實是一個東西,它們都屬于道,“同出”于先天,只是“前后相隨”,“幽明之配”,道行((heng)不一而“異名”,都在“無生有,有生無”“有無相生”“有無同一”的范疇之內,都在“自無極而為太極,太極本無極”的先天變化范疇之內,是先天的先天,根源的根源,故“同謂之玄”,是“玄之又玄”的道。

朱子說:“無極者無形,太極者有理。”無極里面有太極,理在太極,道在理中,太極-陰陽-五行-萬物的這些變化規律都是在太極一動一靜范圍之內的理,無極只是太極之外的本底,無極是頂端。

陳拎的《無極圖》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復歸無極(煉虛合道)”的精辟論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是萬物“生、長、化”的旺盛期,“煉神還虛,煉虛合道”是萬物“收、藏”復歸無極的衰退期,最終由太極“復歸于無極”,說明無極是本底。

無極生太極,太極可以化為無,復歸于無極,是老子“無中生有,有復歸于無”的思想,這就構成了一個“有無相生”物質不滅的循環系統,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太極是“無極之真,二五之精”的“天地之專精”,是四太創世產生的先天之精,下一步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生、長、化、收、藏”或“生、長、壯、老、已”復歸于無極的生死鬼神之變化。宇宙天地“有無相生”的循環過程可表述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精-氣-神-虛-無,前者是從無到有、從虛到實、從無極到太極的演變,后者是從實到虛、從有到無、從太極到無極、復歸于無的演變,前者是先天的演變,后者是后天的演變,太極“天地之專精”則是先后天的分水嶺,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原始反終,有生就有死,死化為無,復歸無極,歸為太虛,是幽明之分,老子的“有無相生”是相互為生的,這是物質不滅的守恒定律。

6.太極是“天地之專精”

“道生天地”“道為太極”“太極生兩儀”,太極就是能夠化生天地萬物的“天地之專精”。太極是明道,無極是暗道,老子對“道”的描述是:“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首先明確“道”是物質的,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暗物質,經過“惟恍惟惚,惚兮恍兮”的不斷變幻才能形成“其精甚真”的明物質,實際上就是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先天五太”從無到有、從虛到實、從暗到明的演變,是“無極而太極”的演變,待產生了“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無極之真,二五之精”的“天地之專精”后,才是“先天生后天”的“一生二”“太極生兩儀”的開天和辟地,所以精是天地萬物一切的根源。

老子“道”的演變過程包含著“渾淪”涵三為一的演變過程:“道之為物(炁),……其中有象(形),……其中有物(質),……其中有精,其精甚真(質)。”后面的“其中有物”與前面“道之為物”的物是不同的,前面的物是“炁”,后面的物是物中之物的“精”,則是“質”了,“炁形質”皆具是太極之體“涵三為一”的本質特征。“炁聚而有形”“形即精也”,精化為氣,生生不息,是天地萬物化生之根源,所以太極就是能夠化生天地萬物的“天地之專精”。“吾之精而造吾之形也”,太極就是一個有形的物體。

紫陽真人日:“元炁生則元精產……精炁只是一物,言炁則精在其中。”精炁與精氣不同,精炁之炁是先天四太創世的“炁形質”之炁,“道之為物(悉),……其中有精”,是“炁聚而有形”“形即精也”,顯然是先有炁后有精,精是先天之炁(無)“妙合而凝”產生的物體(有),是無極生太極的“無極之真,二五之精”的“天地之專精”;精氣之氣則是“無極之真”的先天之精“精化為氣”產生的氣,具有元陽之氣的作用,與無陰陽屬性的炁是不同的。《金丹大要》亦曰:“炁聚則精盈,精盈則氣盛。”太陽是“炁形質”“妙合而凝”形成的先天之精,是“炁聚則精盈”“悉聚而有形”;精足則火旺,火旺則神明,太陽之精“精化為氣”產生了太陽之陽氣,是“精盈則氣盛”。

精就是遺傳物質,精“其中有信”,就是含有遺傳信息,遺傳信息就是DNA。DNA是一種三聯體遺傳密碼,與周易八卦的三交在結構和原理上相類似(見圖6),天地萬物從無機界到生物界都遵循著三聯體結構形態,幾乎所有生物體都使用同樣的三聯體遺傳密碼,三聯體(DNA)就是宇宙物質的“基因”,基因決定著一切,所以,精“其中有信(三聯體遺傳密碼)”為天地萬物一切的根源,是造化天地萬物的“天地之專精”,并決定和主宰著萬物的發展和變化,列子的“天地含精(三聯體DNA),萬物化生”,是有現代科學依據的。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八卦的三交(三聯體遺傳密碼)決定著事務的種類和形態結構,“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由于八卦已經孕育了宇宙的基因,是組成六十四卦六交的基因片段。

占宇宙質量95%的暗物質暗能量(無極)是宇宙的本原,是看不見的太虛(無),是老子“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的“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無極態;“太虛寥廓,肇基化元”,產生出了無窮多的太極(有),形成了宇宙本體,是“無中生有”“無極生太極”有物之象的太極態。無極“無為而無不為”自然而然地產生了無窮多的太極,宇宙誕生了,所以“無極而太極”是宇宙的生成論,無極在先,太極在后,太極“源于虛,始于無”,“有生于無”;太極是構成天地的本原(恒星),是看得見的物體(有),是“無極之真,二五之精”的“天地之專精”,它可以造化天地,天地(星系)則是已分化的太極。

周頤敦的宇宙天地萬物生成圖景應當是:無極-太極-陰陽-五行-萬物或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渾淪、混沌)-天地-萬物。周敦頤的“萬物出自太極”是太極的天地生成義,“自無極而太極”是無極的宇宙生成義,太極一頭連著天地萬物的化生,一頭連著其所從出的無極,所以它是先后天的分水嶺。

張景岳說:“太極者,天地萬物之始也……則太虛之初,廓然無象,自無而有,生化肇焉,化生于一,是名太極。”太虛”“廓然無象”就是無極,“自無而有”就是“無中生有”,“太虛寥廓,肇基化元”產生一,一就是“有”,也就是“太極”,太極雖然是天地萬物之根源,但它出生于無極,所以太極之上的無極才是宇宙萬物的總根源。張景岳說:“無者,先天之炁;有者,后天之形。”無極而太極者先天,太極而陰陽者后天。“炁聚而有形,無極是太極的先天,是先天的先天,所以是看不見的先天之炁故為無(無形);太極是后天的先天,是看得見的“天地之專精(有)”,所以是“后天之形”,故為有(有形)。太極與無極就是有與無、先天與后天的關系,“無極而太極者先天”是宇宙的生成義,“太極而陰陽者后天”是天地的生成義,天地是宇宙的產物,太虛是“有無相生”的時空場所,有和無與太極和無極的關系及宇宙化生的過程,張景岳全部解說明自了。

7.太陽是“天地之專精”

太極即太一,太一即天一,天一即太陽,太陽是“道之為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先天之精,是先天四太產生的“無極之真,二五之精”,是能夠化生天地萬物的“天地之專精”。列子“一者,形變之始一也”,有形的“太一”是后天天地萬物的開始,是“一生二”“太極生兩儀”開天辟地的造化者。太一是生于無形的有形者,有了“一”,才有了“一生二”“太極生兩儀”的)開天和辟地,所以“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

先天四太創世的果實——太陽形成于50億年前,這個果殼“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決定著天地和萬物的發生,是四太混成,先天地生的先歲物——“天地之專精”。

在太陽系中,太陽占所有星體總質量的99.86%,顯然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地)只是太陽的殘渣碎片,僅僅占太陽質量的0.14%,其形成于45億年前,是太陽(恒星)“一生二”“太極生兩儀”的)開天和辟地,才形成了天地陰陽(恒星星系),才有了五行萬物,所以太陽就是能夠化生天地萬物的“天地之專精”。“一生二”并不是太陽一劈兩半,而是從太陽分離出來的殘渣碎片形成了二,這個二相對于一來講,顯然就是陰,也是“陽+陰”的二。

在八大行星(地)沒有形成的45億年前,太陽是不能稱之為天的,天和地、陰和陽是相對而言的,沒有地,就沒有天,沒有陰,就沒有陽,那時的太陽(恒星)只是“無中生有”的“有形者”,只是“道生一”的一,只是先天四太混成的果實,是無極之真精,有了太一(恒星)這個“先天地生”的混成物之后,才是“一生二”“太極生兩儀”的開天和劈地,才有了相對的天和地、陰和陽的概念及萬物的產生。太陽與八大行星是先天生后天的天地陰陽關系,所以陰陽關系就是先天與后天的關系,就是“陽主陰從”的關系。

邵雍在《無名公傳》中說:“能造萬物者,天地也;能造天地者,太極也。”在《觀物外篇》中說:“道生天,天生地.”“則天分而為地,地分而為萬物,而道不可分也。其終則萬物歸地,地歸天,天歸道,是以君子貴道也。”“心為太極”,所以“心在天地前,天地自我出”。太極就是太一,太一就是太陽,太陽就是天心,天心就是天道,“一生二”“太極生兩儀”,開天辟地必定是先有天,后有地,再有萬物。“道生天地”,是“道生天,天生地”,先有天、后有地,“則天分而為地”,八大行星(地)只是太陽(恒星)開天辟地分化出來的殘渣碎片,是“地歸天,天歸道”的太極之道,所以心就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地分而為萬物”,生命萬物本身就寄生于地,是屬于地陰的范疇,萬物背負著地陰懷抱著太陽吸收著陽光而成長,是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開天辟地,必定是先有源,后有流,先有天,后有地,天尊地卑,陽主陰從,乾坤定矣。乾元之體的恒星經過了3億到5億年的開天和劈地,才產生了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形成了今日的太陽系之天地。它育有八子而“以為天下母”,八大行星以太陽太一為中心“抱元守一”“復守其母”“負陰抱陽”“反復其道”而運轉,是先有母,后有子,先有天,后有地,先有陽,后有陰,陽主陰從,《周易》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是有科學依據的。

列子的“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在太陽系兒十億年的形成和演化過程中,它的星體數量肯定是有變化的,太陽由最初的恒星(太一)經歷了“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的兩次重大演變,才形成了現在由八個星體組成的太陽系,“九變者,究也”,是太陽系之天地目前的終極狀態。

8.太陽是“天地之心”

《說文》有“太陽之精”和“天精為日”說。精是太陽的本原性物質,“太陽之精”就是“天精”,天精就是先天四太產生的“無極之真,二五之精”的先天之真精。天精“精化為氣”是太陽陽氣之根本,所以太陽是真陰真陽的“陰陽之根蒂”,這就是列子的太極太一“圣人因陰陽以統天地”而為天地萬物的最高主宰。

日是象形字。

老子時期的日是“其中有精”之寓意。日精就是天精,天精就是先天之精,是太陽的本原性物質。天精就是天根,天根就是天心,精化為氣,生生不息,所以根以生為本,心以生為性,所以太陽就是朱子“天地以生物為心”的生物之心。“太陽之精”是天地萬物化生之根源,根源主宰一切,主宰就是心,所以太陽就是《周易》的“天地之心”。

“日新之謂盛德”。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日日在創新和創生,這是“天地之大德”。

“生生之謂易”。易是象形字,上面為日,下面為勿,會意太陽日麗中天、光芒萬丈、化育萬物的生生之意就是“易”。

日精日氣,日氣日神,精足則火旺,火旺則神明,“太陽之精”就是“精化為氣,氣化為神”涵三為一的太極體。精合其氣,就是精氣,無精則無氣,所以“太陽之精”就是太陽陽氣之根本;精合其神,就是精神,無精則無神,所以“太陽之精”就是根源而主宰(神)的心。陽氣離不開精,無精之火就是無根之焰,“精”是太陽之根本,所以天心以天精為體,以谷神為用。精神就是心神,心神就是天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是神以精為體的天地造化運動。把精化為神,把神引出心,心神靈動就是太極造化天地的最高境界,心神是永遠在一起的。

邵雍曰:“我有一九,黑自相和,雖是兩分,還是一個。”太陽之精“精化為氣”而含真陰真陽,黑白相和,玄化一體(見圖7),是陰陽之根蒂。汪劍等指出:太極是陰陽之源,具有陰陽的共同性質,是陰陽同體(玄化一體)的狀態。《唱道真言》云:“元精溶溶,元氣騰騰,元神躍躍,三元具矣。精氣神,名雖有三,其實一也,囫囫圇圇,一個太極。”太陽“其中有精,其精甚真”,精化為氣,氣化為神,所以太陽就是一個囫囫圇圇,涵三為一的太極。“形以精成,形即精也”。“所謂陰者,即吾之精而造吾之形也”,所以太極太陽就是一個有形的物體。

《天符經》曰:“一始無始……天一一……萬往萬來,用變不動,本本心,本太陽,昂明,人中。”一就是有,一就是太極,無始就是0,0就是無極,一始于0,有始于無,太極始于無極,故:一始無始;一就是天一,天一就是太陽,故:天一一。八大行星圍繞太陽“萬往萬來”“反復其道”而運轉,但主宰者“用變不動”,就是本源于太陽的“天一一”“本本心”(見圖4),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昂明。昂明,人中(zhong,四聲),天人一理,人也是如此(后述)。

《管子》曰:“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太陽就是天道,天心就是人心。八大行星圍繞太陽“萬往萬來”“反復其道”的公轉運動就是永恒不變的天道。道,“周行而不殆”,太陽“用變不動”主宰著八大行星周而復始的運轉,必然是陰陽五行、四時五氣、五運六氣一切一切的根源所在。

9.太陽是“太歲”

《黃帝內經》曰:“先歲物何也?天地之專精也!”“先歲物”就是先天之精,就是先天四太產生的“二五之精”“天地之專精”。精“其中有信”,它就是宇宙的遺傳物質——三聯體遺傳密碼DNA,所以“先歲物”既是能夠化生天地萬物的“天地之專精”,又是人體“十二臟之化源”的“五臟之專精”,“天地之專精’,和“五臟之專精’,都是“先歲物”的遺傳物——先天之精。太陽就是能夠化生天地萬物的“先歲物”——“無極之真,二五之精”的“天地之專精”。

歲,就是壽命。先歲即先天四太,四太創世、宇宙的誕生已經是138.2億歲了,還有1400億歲的生存期,即先歲的壽命是1538.2億歲。

先歲生太歲,先天四太產生的太極太一太陽(恒星)之物,就是先歲產生的“先歲物”,是先歲產生的太歲。太歲的壽命是100億歲,太陽的年齡已經是50億歲了,正值中年,還有50億歲的生存期。

任何物體都是有壽命有生死的,有無相生,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有生就有死,如同太陽和行星的出生一樣,太陽系之天體最終也會死亡,大約在50億年后,太陽終將會獨自一個,不再有其他星體在太陽系的軌道上,是列子的“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的生死之變。

歲,就是年齡。太陽回歸論歲,一個太陽回歸年就是一歲。《三命通會》說:“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一年為一歲,八大行星圍繞太陽(太歲)各自公轉一周的時間為一歲,都是一個太陽回歸年,歲的根基在太陽,太陽決定著八大行星一年一歲的運轉周期,八大行星是在太陽引力的主宰作用下周而復始一年一歲的,所以太歲為“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

劉明武認為:太陽是天干地支的發源地,是地球的公轉、太陽的回歸形成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千、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的相配合形成了六十甲子的時間系統,六十甲子60一輪回的根源在太陽。八大行星以太陽為中心“反復其道”的公轉運動,實質上是在太陽乾元之體的指引下而運轉的,在太陽視運動指導下的寒暑往來及四時五氣和五運六氣的變化,根源在太陽,所以太陽是天地萬物的根源,是陰陽五行的發源地,是四時五氣、五運六氣變化的根源所在,必然是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循環往復的根源所在。

道教《神樞經》說:“太歲……率領諸神,統正方位,翰運時序,總成歲功。”太陽主宰著八大行星周而復始的公轉運動(率領諸神),是八大行星公轉一周為一歲的主宰者(一歲之主宰),是四時相推、五氣順布的根源所在,太陽就是“翰運時序,總成歲功”的太歲(諸神之領袖),太歲就是循環往復的主宰。

六十甲子是一個精密的時間系統,它的紀年、紀月、紀日、紀時主要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日地關系為基礎的時空系統,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的循環組合也都是在太陽系運行的范圍內進行的,都是在太陽的主宰下有規律的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劉明武指出: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天道是永恒的,六十甲子一年一歲六十年一輪回,上下幾千年沒有變化,具有規定性、規律性和穩定性。雖然六十年中每年的五運六氣有所不同,但它們是有規律的,一年一歲,六十年一輪回,所以六十年用六十個歲神來表述以示區別,但太歲為“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六十甲子的太歲就是太陽、太一、天一,太歲神就是太陽神、太一神、天一神。“太一避兵”“兵避太歲”,太一即太歲。孫進考證太歲即太一、即太陽、即天一,“太歲神”“太一神”“天一神”“太陽神”都是天神的稱謂,是太一“成天地”“成陰陽”“成四時”而“成歲”。

地球公轉,太陽回歸有嚴格的規定性、規律性和穩定性,起源于太陽回歸的天干地支組合成的六十甲子必然隨之有嚴格的規定性、規律性和穩定性,它們的根源在太陽,它們的主宰自然是太歲神太陽神。太陽回歸,循環不已,六十甲子往返,循環不已,太陽必然是六十甲子這個時空系統的根源所在,所以太陽不僅是六十甲子一年一歲的“一歲之主宰”,還是六十個歲神的“諸神之領袖”,是六十甲子“翰運時序,總成歲功”的太歲,太歲是60個歲神的總歲,是60甲子循環往復“翰運時序”一歲一成功的太歲。“兵避太歲”,太歲不可犯,否則就會天下大亂。

天文首先在太陽,天文歷法來自太陽,天干地支來自太陽,六十甲子歲神是上古先圣對太陽的天文歷法、五運六氣觀察的一太極為獨特的文化總結,是一個極其精密的時間系統,幾千年來一直在應運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絕非可有可無的迷信創造。

乾卦是太陽乾元之體的卦象,是群經之首《易經》六十四卦的開篇之卦,由此決定六十四卦的規定性與規律性,也無疑是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歲神的“總歲”“太歲”。

10.太極命門是人體的“天精”和“天心”

哲學指導著科學,《易》和《道》一直是中醫生命學的指路明燈。

人道本乎天道,以天道推人道,天之心就是人之心,天地之心的道理就是人體之心的道理。

“心為太極”,人體的太極是命門,所以命門就是心,故命門有“小心”之說。心是一個臟器,太極是一個有形的實體,所以太極命門“小心”就應是一個有形的器官,命門并非無形。

宋·朱熹說:“人人有一太極。”元·朱丹溪說:“人身必有一太極。”

明·趙獻可指出:“《內經》曰七節之旁有小心是也,名日命門,是為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極。”小心命門就是人體的太極,是“心為太極”的心,是人體的真君真主。

張景岳在《真陰論》中指出:命門“為天一所居,即真陰之府,精藏于此……即人身之太極”。先天之精在命門,天精就是天根,天根就是天一,天一就是天心,所以太極命門之“小心”就是人體真正的心。天一所居的命門即真精真陰的太極,是“精即陰中之水也,氣化于此,氣即陰中之火也”,是命門真精“精化為氣”而為“為水火之府,為陰陽之宅,為精氣之海,為死生之竇”,太極命門“因陰陽以統天地”而為人體的最高主宰。天一就是天根,天根就是天精,命門先天之精就是人體的天精,精就是根,根就是本,本就是心,故《黃帝內經》云:“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先歲物何也,天地之專精也!”命門藏先天之精而為生命之根,就是人體真正的心。

明·孫一奎在《命門圖說》中日:命門原氣“為生生不息之機”,其“稟于有生之初,從無而有。此原氣者,即太極之本體也……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極,五行以此而生,臟腑以繼而成”。“從無而有”就是“無極而太極”,太極是能夠化生天地(陰陽)萬物(五行)的“無極之真,二五之精”,是先天四太產生的“天地之專精”,命門元精化生元氣而“為生生不息之機”,乃是“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先天之太極”,所以“五行以此而生,臟腑以繼而成”,是“無極之真,二五之精’,的“天地之專精’,“五臟之專精”。《命門圖說》人體產生的過程完全是《太極圖說》宇宙演變過程的縮影:四太創世(有生之初)-無極而太極(從無而有)-太極生兩儀(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陰陽生五行(五行以此而生,臟腑以繼而成),孫一奎的《命門圖說》把太極命門的前世今生都已經說明自了。太極命門,《命門圖說》完全是《太極圖說》的人體版。

《黃帝內經》云:“生之來,謂之精。”張景岳云:“人生系命于精,精為元之根。”精是人體生命之根本。《春秋緯元命苞》百:“人精在腦。”《黃帝內經》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但腦髓有大腦和腦心之分(見圖8),形似泥丸的間腦位于腦髓中央的泥丸宮,是腦中之腦,腦中之核心,故稱之為“腦心”,腦心無思無慮為先天,大腦有思有慮為后天,所以腦心才是先天之精“精成而腦髓生”的根本所在,腦心就是《內經》的目睛命門所藏的先天之精(見圖9),“精成而腦髓生”應當是“精成而腦心生”,太極命門是有形可見的。

《顱囟經》曰:“元神在頭曰泥丸,總眾神也。”張景岳《類經》:“上丹田,太乙帝君所居。”《內觀經》曰:“太一帝君在頭曰泥丸君,總眾神也。”《大有妙經》曰:“太一帝君,泥丸總神。”泥丸,彈丸也;總神,元神也,只是深藏于腦髓中央泥丸宮中“圓陀陀”的泥丸腦心,為腦中之腦,所以不包括大腦(見圖9)。腦心就是太一,太一就是太陽、就是太歲。《道法精微》曰:“先天元神,太極之祖也。”元·李道純則直說:“太極者,元神也。”太一、太歲、帝君、元神、太極等同。《內經》曰:“心為君主之官……在帝太一帝君泥丸宮……”明確心(腦心)為君主之官,是太一帝君,為最高主宰,在泥丸宮。

明代《本草綱目·天靈蓋》說:“泥丸之官,神靈所集。”宋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上丹產于泥丸宮,百神所集”。唐·梁丘子云:“腦神丹田,百神之主。”上丹田命門腦心泥丸宮為百神匯集之所,所以腦心太一太歲為“諸神之領袖”“百神之主”“總眾神也’,。

《東醫寶鑒·外形篇》曰:“頭為天谷以藏神……其谷,藏真一,宅元神。是以頭有九宮,上應九天,中間一宮謂之泥丸,又曰黃庭,又名昆侖,又謂天谷,其名頗多,乃元神所住之宮。”太極腦心元神太一帝君居住的泥丸宮又稱為昆侖,自有文字記載以來,任何一種追根溯源,都毫無例外指向一個地方——昆侖,昆侖是生命的發源地,所以腦心居昆侖,就是人體的生命之根源,是老子的“居善地,心善淵”之寓意。

位于頸椎七節之上正中的腦心與血脈之心相比,它就是“小心”,小心命門就是腦心命門,命門元精“精化為氣”,所以命門是一身陽氣之根本。腦心命門以元精為體,以元神為用,神來自于精,來自于心,精神就是心神,所以腦心命門為“精神之所舍”而為“五臟六腑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無論《內經》和《難經》,它們的認識是一致的。

精,“其中有信(DNA)”決定著事物的發生、發展與變化過程。精化為氣,生生不息,DNA不斷地自我復制,生生不已,匡調元、田合祿都強調目睛命門所藏的先天之精是DNA,DNA就是生命之根,是“精為元之根”,根就是心,所以腦心先天之精就是元精元氣元神的“元之根”。

腦心是先天父母“男女構精”產生的先天之精所成就,是人體內“萬物化生”的“天地之專精”,是人體內的“先歲物”,天之精人之精都是“無中生有”“有形生于無形”的“無極之真,二五之精”,是先天產生的先天之精,都是“天地之始”的生命之根源,是根源而主宰的心,所以天心人心都是一個心,彼此以各自的表達方式高度統一于宇宙的“基因”——三聯體(DNA)遺傳密碼中,統一于道的規律中。

張景岳說:“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太一即太陽,太一腦心位于腦髓的中心,是人體的“太陽之精”和“天精”,太極命門腦心元精“精化為氣”是一身陽氣之根本,精足則火旺,火旺則神明,添油續命,“所謂壯水之主,益火之源也,此誠性命之大本”。元精是根本。

“心為太極”“道為太極”“道之在天者,日也;在人者,心也”。太極既是天之心又是人之心,朱子云:“天之心即吾之心,吾之心即天之心。”天心人心都是一個心,都是以精為體的本心和道心。

《易系辭》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易有太極”,太極即太一,太一即太陽,太陽即天心,天心即天根,根至靜“寂然不動”具有“感而遂通”生生之功能,是生物之心,而生生之謂易。

形似泥丸的腦心位于腦髓中央泥丸宮的中心,其深藏若虛,大中至正,寂然不動,是機體內外所有感覺信息(陰氣)的反饋中心和所有運動信息(陽氣)的發射中心,是“萬往萬來,用變不動”的心,反饋來的感覺信息(陰精)經過腦心上丹田泥丸宮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轉換成運動信息(陽神),運動信息(神氣)發射至全身而主宰一切,是有感必有應,有應必有動,萬往萬來,感而遂通,先感后通,感應、感動、感通是天心谷神腦心元神的本質能力。

《內經》曰:“目者,宗脈之所聚。”“諸脈之皆屬于目。”人體的所有經脈都歸屬于目睛命門腦心所有,腦心是經絡信息循行系統的指揮控制中心,機體內外的各種信息神靈只有在這個信息中心的統一指揮控制下才能在60條經絡系統縱橫交錯的網絡中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循環與流通,否則就會群龍無首、雜亂無章。

《神樞經》說:“太歲,人君之象,率領諸神,統正方位,翰運時序,總成歲功。”

泥丸宮中“圓陀陀”的泥丸腦心即太一即太歲,是“太一帝君”的“人君之象”;腦心泥丸宮為“百神所集”是機體內外所有感覺信息反饋聚集的中心,腦心泥丸宮為“百神之主”是機體內外所有運動信息的生發中心,腦心太歲“率領諸神,統正方位”,指揮若定,是機體內外所有信息神靈循環往復“翰運時序”一氣周流的“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總成歲功”。人體有60條經脈就有60個神靈,腦心太歲是60條經脈60個歲神的總歲,是60條經脈“翰運時序”一周一歲60一輪回而“總成歲功”的太歲總神。

泥丸宮中的腦心太歲是“太一帝君”的“人君之象”,而為最高主宰,故太歲頭上不可動土。泥丸腦心深藏于泥丸宮,“其藏堅固,邪弗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太歲“不可犯,犯之則兇”。太歲頭上動土“刺頭中腦戶,人腦(腦心)立死”“刺中心(腦心),一日死”。故古人有“太一避兵”“兵避太歲”說,大腦頭上可穿刺可打洞,腦心頭上不可動土。道家的生命哲學和生命文化無疑是中醫生命學的寶貴財富。

張景岳在《類經·撮生類》中說:“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精是心之體也是神之體,神是精之用也是心之用,神來自于精、來自于心,精神就是心神,心神是天地萬物運化的最高主宰,匡調元先生據此重新估價“心”的本義應是精、神體用一源具有遺傳性質的先天之精(DNA)是人體之本心,元神就是蘊藏在先天之精DNA基因中的遺傳性和主宰性,這是先圣們當時無法運用現代遺傳學原理說明的遺傳與稟賦問題。我們應該與時俱進,敢于對傳統名言提出改進意見,解決當前存在的實際問題,這也是時代賦子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太易是宇宙的源頭,太虛是宇宙的空間,無極是宇宙的本底,太易太虛無極共同組成了宇宙的時空場所,它們都屬于“無”;太極是四太創世的果實、宇宙的精華,是“有”,宇宙是“有無相生”“虛實共存”的宇空。太極即太一,太一即太陽,太陽是“道之為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無極之真,二五之精”,是能夠化生天地萬物的“天地之專精”,是先天四太產生的先天之精。精就是根,根就是心,所以太陽就是天地萬物之根源的“天地之心”,是根源而主宰的心;太極命門腦心是人體的天精和天心,心以精為體,以神為用,精神就是心神,心神靈動就是太極的天地造化運動。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就是展示生命源和流的理論圖說。唯有通過對中國占代哲學的深人思考,才有助于對中醫理論體系的認識,才能豐富中醫的哲學體系而指導人體生命學的研究,這才是探討“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的最終目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天垂法度臻變化,人承太乙重致一
太極與太虛
“氣”的秘密(二):復命之法
無極與太極   申樹泉
修真小說里的經典句子37句
太極圖源說---先天太極圖---天地自然河圖---無極圖---太虛圖---太極先天之圖 ---陰陽魚.......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连浩特市| 台东县| 拉孜县| 佛山市| 安国市| 遂川县| 临潭县| 苗栗市| 广昌县| 荥阳市| 左贡县| 阿瓦提县| 巩义市| 合川市| 木兰县| 吉安市| 新乡市| 桐庐县| 襄垣县| 兰州市| 汉源县| 汉寿县| 临沭县| 武义县| 张北县| 丁青县| 凤台县| 巴林左旗| 乌鲁木齐县| 莫力| 武穴市| 鄂伦春自治旗| 新民市| 新邵县| 阿城市| 巴青县| 肥城市| 兰坪| 崇义县| 杂多县| 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