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作者導讀:行醫三十余年,三十年間勤學不綴,自學成才。15年前讀《思考中醫》,初窺仲景之學,心馳神往,遂專攻經方,數年后臨床亦小有所成,患者紛至沓來。偶有醫案,不循常理,細細思索,令人回味無窮,然自覺學術水平有限,與諸君分享,共同探討其中機理。(編輯/千誠)
下利醫案一則
作者/石維娟 石善林
孫某,男,38歲,初診日期:2021年2月23日。
主訴:腹瀉3年余。
病史:3年前被診斷為腺瘤性息肉病(注:這種病是有50%可能性發展為惡性癌癥的多發性息肉病)。3年期間在齊魯醫院行3次腸鏡下息肉切除術,每次術后1年復查均發現腸道內息肉反復,第3次術后其主治大夫術后宣布息肉已切除干凈。可待1年后復查。患者腹瀉,4-6次/日,不敢進食生冷、油膩及刺激性食物等,多次尋求西醫幫助,西藥和中成藥均無明顯效果,唯口服益生菌后,大便輕度好轉,一旦停藥,病情反復,患者苦不堪言。
刻下診:大便4-6次/日,腸鳴音亢進,無規律性腹痛,程度較輕,大便粘,有輕度潛血,小便無異常;咽干,咽喉紅腫充血,時有反酸燒心,經常口臭,口干,夜間加重,納差,眠可;舌體胖大,舌色暗紅,舌兩側紅并伴有齒痕,舌苔黃厚濁膩;脈兩寸沉弱,兩關尺細數。
診斷:厥陰病下利。
辨證:寒熱錯雜,虛實互見,升降紊亂證。
治法:清上溫下。
處方:烏梅丸加味。
處方:烏梅30g,黃連10g,黃柏6g,炒當歸6g,細辛6g,花椒6g,玄參10g,炮附子3g, 炮姜6g,人參6g,生桔梗6g,砂仁 6g(后下),共7劑,水煎服,日1劑,分兩次早、晚飯后半小時服用。
二診:患者笑容滿面,連連稱奇,7劑后腸鳴音減輕,大便溏減至4次/日,仍無規律腹痛,夜間口干,咽喉紅腫等癥狀亦明顯好轉。
效不更方,又續服藥物40余劑,癥狀減輕80%,但仍有輕度便溏,大便1-2次/日。
4月17日突然來診,自述尚有兩付中藥未服完,但咽痛、咽干突然加重,但大便無明顯變化,懷疑病情反復。余遂細細品脈,其脈浮數略緊,咽痛應為感冒的前驅癥狀,患者不相信脈診結果自述已有3年未曾感冒,遂郁郁離去。
4月18日再次就診,稱自己兩天時間陸續出現鼻塞咳嗽等癥狀,確定是感冒無疑。刻下診:鼻塞,咽喉疼痛,咳嗽氣喘,痰黃易咯出,舌質暗紅,舌苔黃膩,脈浮數有力。
處方:生麻黃12g,炒杏仁12g,生石膏30g,苦桔梗15g,生甘草15g,板藍根10g,荊芥10g,柴胡15g, 黃芩10g,金銀花10g。
連用9劑,不僅咳嗽、氣喘痊愈,多年咽紅、腹痛、腹瀉、腸鳴亦痊愈。甚至出現大便輕度發干,帶血的癥狀。去醫院檢查,發現慢性肛竇炎。
按語: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傷寒論》338條)
厥陰病烏梅丸所主之證: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嘔吐,手足逆冷,久瀉久利等。
烏梅丸又主久利,可治療各類頑固性腹瀉。全方剛柔相濟,收散自如,既能清上,又能溫下,既可扶正,又可祛邪,凡是寒熱錯雜,虛寒夾雜之證,都可考慮使用此方。
厥陰病還有時間特點,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未上,因此夜間1-7點的疾病可以考慮厥陰病,臨床發現夜間3點前后定時發作的疾病如口渴、口苦、失眠均可考慮厥陰病的可能性。
疾病年深日久而用各種方法不效,有寒熱錯雜的表現,又兼舌暗紅,有黃苔久久不去,可考慮烏梅丸,此為常法。關于烏梅丸治療久痢,醫案繁多,前人已有透徹的解釋,此處不予贅述。
患者自述已經有3年不曾感冒,該患者在服藥期間出現所謂感冒癥狀,應該考慮病由厥陰向三陽傳變,由里出表,是疾病痊愈的一個征兆。
臨床上發現如血小板減少,再障性貧血,腎病綜合征,肺心病,牛皮癬,部分癌癥患者,如出現發熱時,可考慮疾病由里出表,抓住時機宣發透散病邪,可能會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甚至治愈疾病。
張慶軍在《經方講習錄》中提到他治療疑難病,最希望患者感冒,通過中藥治療感冒,特別是一些感冒后會反復或加重的疾病,屢獲奇效。
感冒表面看就是一個感冒,但對于久病頑疾引發的發燒,要及時診治,抓住疾病分水嶺,恰當的治療感冒;若是在該階段使用激素或中藥中的清熱解毒藥,病情會急轉直下,一瀉千里。曾有一食管癌的外地患者中藥調理數月病情好轉,一日突然感冒,因患者在外地,為求方便去醫院住院治療,使用抗生素、激素輸液治療,不到十日便一命嗚呼,令人痛心遺憾,引以為戒。
人參敗毒散是治療虛人外感之方。傷寒名家喻嘉言創“逆流挽舟”之法治痢。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通過疏散表邪,里滯也會祛除,痢疾自然就止住了,其原理是讓內陷的邪氣從表而出。從表陷于里的邪氣仍當由里出表,如逆水挽船上行之意,所以叫“逆流挽舟”,此法適用于表里同病之痢疾,喻氏提出逆流挽舟亦可使用葛根湯、桂枝湯。
疾病之病機是動態變化的,患者3年未曾感冒,乃三陽衰敗,邪氣直入三陰,而下利不止。根據癥狀辨為厥陰病,厥陰為三陰之盡,邪正進退之樞機,經烏梅湯寒熱并治,邪正兼顧,正氣持續恢復,出現三陽表征,乃厥陰病由陰出陽疾病向愈的標志。此時外有表證內有下利病機已為表里同病,暗合“逆流挽舟”之機。
擴展思路,《傷寒論》是講疾病動態變化的,很多條文提到了傷寒表邪失治誤治入里傳變,從而造成壞病。“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
疾病入里,未嘗沒有出表的機會,若抓住時機,升散透表,疑難雜癥未嘗沒有治愈之機。初窺此門,見識淺薄,恐貽笑大方,請各位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