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些日子
我們給大家講述了有關于中藥的五味
詳情可以點擊這個中藥迷惑行為之~味甜又微苦
除了味甘的苦藥
我們還有熱熱的寒性藥
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讓今天的內(nèi)容給我們揭曉答案吧!
四氣知多少
自古以來,就有四氣五味之說,且一直沿襲至今。每味藥物都有一定的性和味,五味相關內(nèi)容我們之前介紹過了,今天就直接來看一看“四氣”吧!
!!!四氣
“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為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jù)之一。
在中醫(yī)學中呢,我們最大的治療原則就是調(diào)整陰陽。
陰陽是什么呢?陰陽是相互對立又有聯(lián)系的事物或者現(xiàn)象,也包括同一事物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
我們認為,一個人陰陽平衡,他是不會生病的,如果陰陽失調(diào),人就會生病。
寒熱溫涼是藥物的四氣,那么,相信大家都可以理解,寒和涼屬陰,用來治療陽相對多的病;相對應的,熱和溫,屬陽,用來治療陰相對多的病。
那么,首先來看第一點,我們是如何知道藥物的四氣的。
01
中草藥四氣指的是什么:
四氣,又稱作四性,是指藥物具有寒、熱、溫、涼等四種性質(zhì)。
眾所周知,“神農(nóng)嘗百草”。對于藥物四氣的賦予,一開始應該是來自于“口嘗”的感覺體驗,比如薄荷,吃到嘴里會有清涼的感覺,吃到附子則渾身會發(fā)熱等。
而慢慢的,在不斷地實踐積累中,出現(xiàn)了藥性理論。
也就是說,先有了疾病的寒熱溫涼屬性,才會有施治疾病的藥物屬性;譬如我們把咽喉部的紅腫熱痛稱為實熱證,那么金銀花、胖大海、黃芩等能夠緩解這些癥狀的藥物才會被稱作寒涼藥。
藥性理論是人所創(chuàng)造,中醫(yī)證候中的寒熱概念是人為的定義,是人們?yōu)榱朔奖憷斫饣蜿U釋事物的一種分類歸納方法,這樣我們就可以明白為何歷代本草書籍對于藥物的寒熱溫涼屬性認定有可能不一樣。
比如《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人參為“味甘,微寒。”
而《本經(jīng)逢原·山草部·人參》言:“甘苦微溫,無毒。”
人們對藥物功能的認識有著不同的理解與側(cè)重,那么用于描述藥物的語言也可能不一致,。
因此,我們應當將這些概念性的東西視為是知識建構(gòu)過程中由經(jīng)驗到思維的產(chǎn)物,而不應當過于機械地看待它。
藥性的寒熱溫涼是由藥物作用于人體所產(chǎn)生的不同反應和所獲得的不同療效而總結(jié)出來的,這與所治療疾病的性質(zhì)是相對而言的。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如病人表現(xiàn)為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脈洪數(shù),這屬于陽熱證,用石膏、知母、梔子等藥物治療后,上述癥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寒涼的;
反之,如病人表現(xiàn)為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脘腹冷痛、脈微欲絕,這屬于陰寒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藥物治療后,上述癥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溫熱的。
02
1、治療作用:
四氣從本質(zhì)而言只有寒熱二性;
凡寒涼性藥物,即表示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等到作用;
凡溫熱藥物,即表示具有溫里散寒、補火助陽,溫經(jīng)通絡、回陽救逆作用。
2、不良反應:
四氣對人體作用具有兩面性,倘若應用不當即寒涼性有傷陽助寒之弊,而溫熱則有傷陰助火之害。
參考文獻:
中藥學/鐘贛生主編-4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6.8(2018.12重印)ISBN978-7-5132-3371-2
圖片部分來源于網(wǎng)絡。